文 | 栗月静
1857年3月23日,世界上第一部客运电梯出现在纽约5层高的豪霍特大楼。这部电梯是由伊莱沙·奥的斯安装的。1853年,在纽约世博会上,奥的斯先生当众砍断了装满货物的升降机的缆绳,展示他发明的安全升降装置,“安全梯”由此诞生。当时的安全梯与其说是一种交通工具,不如说是一种奇谲巧作。豪霍特大楼的老板认为安全梯这个新玩意儿会吸引人气,让买东西的人增多。豪霍特大楼的升降装置由安装在地下室的蒸汽机提供动力,因此还不能称之为“电梯”,速度仅为每分钟12米(为便于理解,下文统称为“电梯”)。
最初的电梯价格昂贵,被称为“上升室”或“上楼公车”,主要出现在纽约、伦敦和巴黎的酒店中。乘坐电梯的第一批乘客想要体验的是令人惊叹的新技术和奢侈消费的炫耀感。这一时期的“上升室”一般设计精美,配有软垫座椅,四壁镶嵌镜子,有的还亮一盏枝形吊灯。
很快,速度就成为电梯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19世纪70 年代,电梯经历了从酒店玩具到办公楼必要配置的转变。1870年,位于曼哈顿市中心的人寿保险大楼竣工,这座8层40米高的办公楼在设计阶段就配备了电梯,算是开风气之先。人寿保险大楼的电梯也是由奥的斯公司制造的,此时的蒸汽装置已经被速度更快、更易于维护的液压系统所取代。“电梯的回应时间不超过30秒”这一行业标准就是在那个年代里建立起来的,一直沿用到今天。
很快,纽约的办公楼和公寓楼都开始安装电梯,再加上钢架结构的出现,都市建筑物不断飙升到新的高度。1885年,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家庭保险大楼在芝加哥落成,共有4部电梯为10个楼层提供服务,电梯井是这栋建筑的设计核心。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电梯还没普及的时候,低楼层最受欢迎,因为人们不需要爬楼梯。楼层越高,租金越低。电梯出现后,高楼层成了建筑物中更有价值的楼层,因为那里远离街道的臭味和噪声。在19世纪末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梯的液压系统向电动发动机转变。现代的电动牵引电梯是在20世纪前20年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仍然沿用。
在20世纪20年代,前卫的建筑师们不断拔高繁华都市的天际线,将曾经不受欢迎、几乎无法出租的空间变成带露台的时尚公寓。高层公寓成了新时尚。1931年开业的帝国大厦就是这一时期时尚的新标志。这栋103层高的摩天大楼直到1970年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拥有73部电梯,每部电梯以每分钟365米的速度运行,成为帝国大厦这一传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电梯在上海中心大厦,这栋目前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里有106部电梯。
电梯改变了城市景观,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电梯的小小空间内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电梯内的社交礼仪也在衍生、发展。早期的电梯内一般贴有告示:请快速进出,请面对电梯门。19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电梯的普及,乘坐电梯的绅士们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困境:进入电梯是否需要摘掉帽子呢?如果一位女士进入电梯,他们是否应该脱帽致敬?这是因为在当时,电梯既可以被认为是私人空间,也可以被认为是公共交通工具,而恰当的礼仪尚未形成。为此,《纽约时报》在1886年给出一个折中方案:在拥挤的公共建筑的电梯里,男人可以戴帽子;但在酒店或私人公寓楼的电梯里,他们应该摘下帽子。
随着电梯普及而发展出的社交礼仪多数是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以一种不那么严格的方式出现。任何在高层办公楼中工作的人都很熟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乘电梯的乘客应该尽量平分电梯内的空间,太过贴近其他乘客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电梯礼仪千差万别。比如,在日本,初级职员会让高级职员先进入电梯,然后为他们按下按钮。
另一项电梯礼仪是应该尽量减少交谈。乘客最好保持沉默或简短问候。除非踏入空荡荡的电梯,否则两个人在乘电梯期间应暂停对话,以免打扰其他人。另外,电梯内的陌生人最好避免眼神接触。一般来说,在电梯里不应唱歌、吹口哨、吃东西,甚至未能面向电梯门也会让其他乘客感到不安。
几年前,一位名叫瑞贝卡·茹茜的学者在澳大利亚的两座办公大楼里开展了一项关于电梯行为的人类学研究。她发现,地位较高或年长的男人似乎更喜欢站在电梯轿厢的后面。站在前面的是年轻一些的男人,站在年轻男人前面的是各个年龄段的女人。男人会看电梯楼层显示器,也会看侧面镜中的自己,或镜面反射出的别人的影像;女人则会盯着电梯楼层显示器,或看着地板,避免和其他用户发生眼神接触。瑞贝卡·茹茜认为,电梯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每个乘客的表现可能源自一种下意识的权利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