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毅
茶作为饮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饮茶活动及其礼仪衍生出了茶道、茶具、茶诗等丰富的茶文化,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活动中,茶叶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受到众多国家的欢迎。随着时代发展,饮品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年轻群体已很少有饮茶习惯,茶文化日渐式微。茶文化的复兴除了饮茶活动外,茶叶染色(以下简称茶染)也是于近年来备受关注。茶色素作为优质的植物染料,色彩丰富、色牢度高且无毒无害,将茶染技术融入室内软装设计,既可以塑造别致的室内环境,又可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内涵[1]。
草木染也称植物染,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草木颜料为器物绘制装饰图案。商周时期,染色技术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人工种植染色用的植物。西周时期,染织业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中记载了“掌染草”这一染官职位。到春秋晚期,我国的草木染工艺已经趋于成熟,染草、染色工艺和媒染剂的使用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2]。
秦汉以后,防染技术出现,通过染色和空白部分的对比形成花纹,草木染也因此走向艺术化。例如,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技术,先用蜡在织物上绘出图案,染色后将蜡去除,形成花布。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绞缬(现代称为扎染)技术,通过用线捆绑进行防染,染色后拆去扎线,线的部位便出现白色图案。
经过唐宋明清的发展,草木染技术已十分成熟,植物染料及织染的布匹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还大量出口。然而到了19 世纪中后期,西洋化学染料和机械设备进入我国,其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色谱齐全的优势使传统的草木染受到冲击。近几年,绿色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草木染技术被再次提及,应用范围也从艺术领域走向日常生活用品[3]。
传统草木染技术中,用来着色的植物主要有茜草、荩草、冻绿、菘蓝等,茶叶虽然适合染色,但并不是常用的染料,原因如下:第一,茶叶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一直由政府专营并收取茶税,导致茶叶价格昂贵,用来染色成本过高;第二,茶作为古代日常饮食中的必需品,用的食物做染料有违传统的勤俭观念[4]。
尽管实例较少,但在文献古籍中还是能看到关于茶染的零星记载。最早在五代时期的法学著作《疑狱集》中提到:“踰二十年且伪为券,以茶染纸类远年者,讼之于县”,讲的是以茶水染纸,将新纸做旧并伪造旧地契的故事,这表明在五代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茶叶的染色功能。茶染最主要的应用是织物染色,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载:“染砖褐法,用红茶染,铁浆轧之”,即以铁浆为媒染剂,用红茶可染出砖褐色。上述实例不仅印证了茶染用于织物的史实,更表明在染色过程中人们已较好地把握茶色素的性质,并辅以相应的媒染剂以达到变色效果。
2.1.1 原料获取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物美价廉的茶叶批量用作染料成为可能,特别是废弃的茶叶末、茶叶梗和变质茶叶,若用来染色则可变废为宝,符合当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茶的种类繁多,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发酵程度代表茶叶氧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发酵程度越高,茶叶变色面积越大,茶色就越深。由于茶色存在深浅,所能提取的色素便有所差异,再通过不同的染色方法,便可得到不同的色彩。
2.1.2 染色技术
纺织领域的学者对茶染技术的可行性已有一定探索,例如于伯龄等人将茶叶用于羊毛和丝绸染色,并以硫酸亚铁等媒染剂作为实验变量,最终证明茶叶在这两种织物上染色的着色能力较好[5];杨诚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弱酸环境和低温条件下,茶色素对蚕丝纤维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6];苏丽琴等人利用废弃铁观音茶叶对棉织物进行染色实验,在未使用媒染剂的条件下,发现其仍具有较好着色能力[7]。
在室内软装织物材料的选用上,棉、羊毛、蚕丝均十分常见,以上实验证明茶染在多种常用织物上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探索茶染在室内软装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草木染中极具代表性的蓝染花布已成功应用于现代室内软装中,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典范,如图1所示。
图1 蓝染花布制成的床上用品(来源:网络)
为了解茶染工艺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潜力,本研究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征询了人们的饮茶习惯,接触传统茶文化的意愿,对茶染工艺用于室内软装的兴趣,以及可以接受的茶染软装产品的价格区间,共收回90 份有效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总结出以下几点意见。
(1)在30 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饮茶习惯的仅为3.7%,随着年龄区间的提升,受访者有饮茶习惯的比例增多。虽然有近一半的受访者几乎不饮茶,但当他们被问及是否愿意了解传统茶文化时,共有71%的人选择了“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这表明传统茶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2)受访者对茶染工艺用于室内软装的兴趣程度较高(见图2),相较于接触传统茶文化,茶染这一新颖且可自己动手操作的形式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大,选择“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7%。
图2 受访者对茶染工艺用于室内软装的兴趣(来源:作者自绘)
(3)50 ~100 元是受访者对茶染软装产品可接受程度最高的价格区间(见图3),其次是50元以下和100~200元,选择这3 个价格区间的共占83.33%,而市面上普通的抱枕、装饰画、门帘、灯罩等售价大多也在这3 个区间内。由于茶叶批发价格本身并不高,如果能有效控制染色工艺的成本,那么大部分消费者就能够接受最终产品的价格。
图3 受访者可接受的茶染软装产品价格区间(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茶染较好的着色能力已得到多位学者验证,本研究主要针对茶染的色相和花纹展开实验。为确保经济性及实验的可重复性,选用较为常见的红茶(祁门红茶)和绿茶(信阳毛尖)作为染料,媒染剂选用常见的明矾和绿矾,染色织物选用白色纯棉方巾[7]。
将10 g 茶叶放入1 000 ml 水中,在100 ℃下浸煮45 min 后过滤冷却得到染液,媒染剂配置浓度为5 g/L。根据媒染剂介入的时间点不同,染色方式分为直接染色、先媒后染、同媒同染、先染后媒,两种茶叶和两种媒染剂共产生14 组实验结果。其中,直接染色是将织物直接投入染液,并在90 ℃下浸煮45 min;先媒后染是先将织物投入媒染剂,在90 ℃下浸煮45 min 后再投入染液,然后在90 ℃下再浸煮45 min;同媒同染是将织物投入染液和媒染剂的混合溶液,在90 ℃下浸煮45 min;先染后媒是先将织物投入染液,在90 ℃下浸煮45 min 后再投入媒染剂,然后在90 ℃下再浸煮45 min。
3.2.1 色相
在媒染剂的作用下,茶染可表现出较多色相,包括浅黄色、浅绿色、黄褐色、红棕色、灰绿色以及灰蓝色,这些色彩呈现出古朴雅致的格调,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趣。在直接染色的条件下,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呈黄褐色,不发酵的绿茶呈浅黄色,这是因为发酵程度较高的茶含有更多茶褐素,不仅茶叶、茶汤颜色更深,着色能力也更强。加入媒染剂后,明矾作用下的茶染色彩与直接染色相比变化不大;而绿矾作用下的茶染色彩加深较多,整体呈现灰绿色,且绿茶的变化大于红茶。
3.2.2 图案
我国古代的印花工艺十分先进,有夹缬(夹染)、绞缬(扎染)、蜡缬(蜡染)、灰缬(灰染)4 种主要形式[8]。其中,夹染和扎染操作简单,材料也随手可得,故本次实验将茶染工艺与夹染、扎染技术相结合,探究其纹样的变化规律。
(1)轴对称图案。将方巾多次对折,辅以三角形夹板和钢夹进行夹染操作,经过染色后夹板的部位留白,可得到轴对称分布的三角形图案,如图4 所示。
图4 轴对称图案夹染效果 (来源:作者自摄)
(2)中心对称图案。将方巾围绕中心点卷起或折起,再用绳或橡皮筋扎紧,经过染色后被捆扎的部位留白,可得到中心对称分布的“蜘蛛网”图案,如图5所示。
图5 中心对称图案扎染效果(来源:作者自摄)
(3)随机图案。将方巾各部位随机夹上小钢夹,经过染色后被夹部位留白,可得到随机分布的钢夹印痕图案,如图6所示。
图6 随机图案染色效果(来源:作者自摄)
将以上3 组染色实验结果与目前采用蓝染工艺的室内软装进行对比,可知茶染的纹理和蓝染极为相似,形态主要取决于防染手段。色相方面,蓝染鲜艳明快,而茶染色彩饱和度较低,具有古朴的水墨画质感,二者各具特色,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问卷调查和实验可以发现,茶染织物应用于室内软装设计具有较多优势。首先,该技术十分新颖,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其次,初步的染色成果表明,茶染材料易于获取、操作简单且颜色多变,可与传统夹染、扎染技艺相结合,适合工厂批量生产和个人动手制作;最后,经过茶染的织物色牢度高、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散发茶香且色泽古朴典雅,既具有实用性,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国传统茶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