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热点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12-02 08:21翟秀江王淑梅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聚类

翟秀江 王淑梅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增进人民奋发向上的内生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驱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1]。”该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同时也掀起了学术界研究的新热潮。本文归纳梳理了乡村文化的研究进程和热点变化,能够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益处。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时主题为“乡村文化”,检索2010—2022年发表的期刊文章,通过排除无效记录文献,最后得到1665篇有效论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8.R3,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一系列可视化图谱来探讨学科的演化和研究前沿,时间分区设置为2010—2022年,时间切片为1a[2]。

2 计量结果与知识图谱分析

2.1 研究者分析

运行CiteSpace软件,在节点类型上选择作者,对1665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到图1。在图谱中出现了407个节点,9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2。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作者之间连线较少,说明研究者之间缺乏合作,多数学者仍处于独立研究状态[2]。

图1 研究者知识图谱

表1为检索到的1665篇文献中发文量排名前12位的作者统计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朱全德和黄震方,发文量均为7篇;其次是唐晓岚和程良宏,发文量为5篇;其余8位作者,发文量均为4篇;除此之外,其他作者发文量均在1~3篇。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我国在乡村文化这一领域的学者发文量较少且各位作者之间联系较少。

表1 2010—2022年乡村文化研究前12位作者及发文数量情况

2.2 研究机构分析

对检索到的1665篇文献进行机构分析得到图2,在图谱中有361个节点,8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3。从图2可以看出,各个机构之间的连线数量较少,说明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各个机构需要加大合作力度。

图2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表2为检索到的1665篇文献中发文量排名前11位的机构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发文量为8篇;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文量分别为7篇和5篇;其余8个机构,发文量均为4篇;除此之外,其他机构发文量均在1~3篇。由此可见,我国在乡村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主体多数是高校,但是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缺乏联系。

表2 重要机构研究信息

2.3 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2.3.1 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分析

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用关键词表现出来的,通过对文献经过分析得出关键词后,再进一步进行频率分析,根据关键词出现频率形成可视化谱图,便可以分析出主要研究领域[2]。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共生成436个节点,48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1;表3为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信息统计表,其中,频次>100的有3个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乡村振兴”,共出现了415次,其次是“乡村文化”,共出现了260次,第3名是“乡村旅游”,共出现了121次,其余关键词,频次均≥28,说明这几个方面是乡村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3 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表3 关键词信息

2.3.2 关键词聚类Timeline知识图谱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在乡村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聚类Timeline知识图谱,见图4。主要形成了6个关键词聚类,分别是“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教师”“传统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

图4 关键词聚类Timeline知识图谱

聚类0是乡村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只有不断地发展和保护乡村文化,才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对乡村文化建设做了统筹布局。纵观我国乡村文化现状,已经不是费孝通老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了,乡土文化已悄然凋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忽视了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使得本该源源不断产生优秀文化的乡村遭到破坏。乡村文化建设涵盖面宽,涉及领域广,从宏观国家政策制定,到微观个人执行是协同的统一体,所以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建设需要从多层次多维度进行。

聚类1是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在现阶段,我国已建有北京、上海等现代化都市,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缓慢、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5]。在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的幸福感、收入感明显增强。但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严峻困难。如,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经济差距大;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资源要素的不合理流动;乡村振兴缺少人才等困境。针对上述若干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各地应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本土支柱产业;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大力培养“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不断加大对农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聚类2是乡村教师,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6]。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乡村教师的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如职业认同感不强、“跳板”思想明显、专业境遇不利、教学方法固化、专业知识纵深发展受困、乡村教师发展缺少动力、“乡村人”身份融入困难、对乡村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不足等[7]。要想解决目前的困境,应该增加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增加专业能力,并且不断培养乡村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学校牵头增加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通过网络加强各地乡村教师的联系和沟通,打破各地教师封闭独立的局面;各地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增加教师津贴等。

聚类3是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传统村落、传统手工艺人等其他方面。传统村落不仅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起源,更是承载着当地特色的文化风俗,然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逐渐走向没落[8]。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各地统筹村庄的建设发展工作,在接受现代建筑风格的同时要协调好与村庄传统风貌的关系。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就包含了传统手工艺[9]。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生产技术能力的不断革新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替代。此外,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传统手工艺发展面临巨大的危机。为了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应该增加文化自信,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增加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手工艺术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加大手工艺术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衔接作用。

聚类4是乡村治理,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一定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10]。“文化”的核心都是人,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文化也在约束人,教育人[11]。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对人的行为也有约束作用。治理的目的是约束公民的人身行为、规范活动,文化对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在我国农村地区,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失和外来文化的入侵,原有的农村文化治理产生失衡。农村滋生出各种乱象,如天价彩礼、人情攀比、亲情漠化等。这些棘手的问题,很难通过法律解决,只能依靠文化治理。加强文化治理,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由基层村干部带动文化失衡地区的农民转变行为方式;要充分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由政府牵头,组织村庄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者乡贤制定村规民约。

聚类5是乡村旅游,在闲暇之时,去乡村旅游既是一份精神寄托,也是情感宣泄。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乡村地道的文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13]。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促进文化传播,增加人民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还面临诸多问题。近几年文旅融合发展流行后,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新建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对地方文化精髓的深入理解;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旺季经常出现交通拥挤、吃饭、住宿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地方在开发旅游业上缺乏特色,重复景观大量存在。针对以上的几点问题,提出如下解决策略:地方在发展旅游业上,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精雕细琢展现给游客,而不是急于求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加强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如整修公路、公厕、超市等;各地应该立足于当地的特色,打造当地的旅游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使特色成为当地旅游代名词。

3 研究述评与展望

3.1 研究评述

本文基于CiteSpace对2010—2022年乡村文化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但同时也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目前乡村文化领域的研究者联系较少,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进行乡村文化研究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且大多数在发达地区,落后地区根据地方特色优势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术界对乡村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并围绕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教师、传统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方面集中进行了热点研究,但在一些具体问题和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三农”领域以及其他各个细分领域的衔接性和协同性研究。

3.2 研究展望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结合以上分析,对乡村文化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加强不同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促使对乡村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全面、更具体;加强与乡村文化建设相关交叉学科的融合性研究,注重乡村文化建设与其他细分领域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重视传播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指导理论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逐步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把乡村文化建设放在首位,杜绝地方发展经济和技术等忽视文化建设的问题;谨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陷阱。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短期的经济效益诉求的矛盾;城乡一体化建设造成的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环境的干扰。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聚类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