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茹
(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体育器材属于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时也是保障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体育运动中利用器材完成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也可以保持参与锻炼积极性,逐渐掌握规范的锻炼方法。因此就需要结合体育训练内容,确保器材配备的合理性,在保障器材质量的同时满足身体锻炼要求。
在中学体育中受到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很少会专门组织人员开展体育器材管理工作,主要以谁训练谁管理为主,而训练人员还需要承担其他方面的工作,使得体育器材管理时间不断减少,难以及时发现体育器材出现的受损问题。在体育活动中训练人员需要及时做好指导工作,但是参与训练人员在自由训练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异常兴奋等问题,并未清楚认识到保护体育器材的重要性,使得体育器材不断出现损坏等问题。而训练人员又没有及时开展维护等工作,最终出现体育器材质量问题不断加深。如,单杠、双杠等在下雨后出现生锈等问题,但是却并未及时开展维护等工作,而这也就影响到了器材的后期使用效果。一旦体育器材质量问题不断加重,最终也就影响到了训练效果,降低了体育器材利用率。
由于体育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很容易在训练中出现安全事故,如,在踢球时被其他人用足球误伤,在玩单杠时未抓准从而从单杠上掉落下来,在参与短跑训练时出现跌倒等。而在中学体育中出现安全事故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并未得到充分的谅解,使得体育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为了减少体育安全事故的出现,在体育活动中采取逐渐减少体育器材等方法,以此来避免安全事故。但是在这一方法下使得体育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原有的体育价值也逐渐降低。由于学生不能及时使用体育器材参与运动活动,只能单纯记忆运动要领与注意事项等,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断降低,体育作用难以发挥,最终影响到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由于并未组织专业人员针对体育器材开展专项管理工作,使得体育器材存在损坏严重等问题,而在器材损坏以后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保养,最终也就降低了体育器材利用效果。在参与体育锻炼中认为器材并不是自己的,所以器材是否损坏与自身无关。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参与体育锻炼使用器材就需要保护好器材,同时也有责任维护器材。然而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体育器材维护方面难以及时开展,如,单杠、双杠等长期暴露在室外,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得单杠、双杠出现锈蚀等问题,但是在实际中却并未及时维护与保养,使得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最终出现器材质量问题不断加深,进而影响到了后续体育活动的开展。
(1)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对体育器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不断提升对体育器材的重视度,在保障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基础上做好训练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锻炼中掌握体育运动方法,合理使用体育器材,提升体育锻炼质量。所以在中学体育中就需要从提升器材利用率入手,结合当前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深入挖掘体育器材运用方法,满足一物多用、一用多物要求。一物多用其实就是结合体育器材特点,做好深入开发与研究工作。在过去体育锻炼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未针对器材功能等进行深入挖掘,使得器材功能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利用不全面等问题。因此就需要从做好体育器材开发工作入手,展现一用多物、一物多用作用,不断提升体育器材使用效率。如,在使用栏架时不仅可以运用到跨越式练习中,同时也可以将其转变成为射门的工具,或是可以运用到钻越障碍物等方面。从使用效果层面来讲与专门器材之间没有显著差距,而开发其不同功能不仅可以节约器材成本支出,也能够提升器材运用的趣味性。在开发标枪器材作用时,不仅可以将其运用到投掷训练中,也可以利用两个标枪在拉开一定距离以后增加皮筋等,以此将其运用到跳高训练中,或是可以通过调节皮筋的高度来开展钻越训练、跳跃训练等,进而满足一物多用要求。在开发体育器材一用多物功能时,则需要针对训练内容进行分析,提升场地、器材运用的灵活性;
(2)在一用多物时还需要满足简便使用要求,如,在开展投掷运动时,有条件的会增加专门的铅球等。但是对于器材数量不足的则可以适当增加其他器材,如,可以使用沙包等代替投掷训练,以此来满足既定的训练要求。通过对常用器材进行创新,能够有效强化训练效果,加深对器材的熟悉度,提升使用的有效性。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在做好器材一物多用、一用多物功能开发的基础上可以提升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节约经费支出,缓解体育器材不足等问题,保障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3)虽然体育器材配备已经基本满足国家要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学生对新颖、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有着极高的兴趣。因此在中学体育活动中就需要做好不同体育器材混合搭配工作,以此来提升体育活动效果。如,可以将体操垫、标志杆、呼啦圈等器材运用到篮球场地中,将其看做是运动中的障碍,在制定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开展穿越障碍物训练。在一物多用中能够展现体育器材作用,解决器材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在确保体育器材有效开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到一种体育器材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进而满足体育活动需求;
(4)在开发体育器材时还需要明确开发注意要点。首先,应当保障器材开发的安全性。体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安全基础上,保障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所以就需要及时做好监督等工作,避免使用容易出现划伤等问题的材料,对于存在危险性的材料严禁进入到体育活动中,如,学生在自制沙包等过程中一些学生使用了石子等进行填充,而在使用中很容易出现伤害问题,所以就需要及时做好检查工作;其次,确保开发的实用性。在体育器材开发中应当从实际用途出发,严禁出现为了开发而开发等问题,在结合活动具体情况基础上展现体育器材使用价值;最后,提升开发的趣味性。通过对中学学生年龄特点等进行分析,在兼顾开发趣味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动性,适当增加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在玩中参与体育活动,保持参与热情。
(1)体育器材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活动质量,满足体育器材重复使用要求。因此在中学体育中就需要结合全民健身要求,以强化人体综合素质与素养为主,转变中学体育被动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在展现自身个性特征与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由于体育器材数量不足,所以就可以借助自行制作简单器材等方式来开发新的体育器材。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在体育器材使用方面存在开放程度不足等问题,表现为偶尔开放等,而这种开放方式难以满足中学体育发展要求。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积极开展简易体育器材制作活动,解决体育器材开放性不足等问题,确保体育器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利用闲暇时间开展体育器材开发活动,不仅可以缓解体育活动中人数多器材少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展现学生主观能动性,产生主动使用体育器材欲望。所以在开发体育器材时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主动利用废旧物品、生活设施等,在做好创新工作的基础上满足可持续利用要求。目前在体育器材制作中主要包含沙包、毽子、铁环等,而这些也可以通过对已经废旧的体育器材进行二次加工与制作出来的,而通过这一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体育器材循环利用目标。体育器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现损坏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势必会影响到中学体育活动开展质量。加之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不断购置、补齐体育器材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及时做好体育器材加工、改造等工作,将其转变成为适合的新器材,丰富体育活动;
(2)进行体育器材创新能够提升体育活动新颖性。如,可以将已经废弃的篮球进行缝补,将其转变成为橄榄球,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体育器材中篮球破损数量相对较多,如果直接丢弃破损的篮球又比较可惜,所以就可以查阅资料,收集与改造破损篮球相关的方法。通过将沙子等填入到篮球中,因其重量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可以运用其完成投掷训练,达到锻炼肌肉的作用。或是可以在已经发生破损的球中填入适当的沙子,将其转变成为实心球。由于橄榄球在我国普及度不高,在相关标准中也并未配备专属器材,所以就可以借助自制橄榄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制作完橄榄球以后,还可以附加一条绳子,将其套在脚踝上,开展转球、跨球训练。因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开发出适合的体育活动器材,能够提升体育活动的新鲜感,进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器材自制。将学生带入到体育器材自制中能够转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改变学生消费观念。所以在设计、制作体育器材时,就需要展现学生主体性,培育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由于器材是由学生自行制作的,能够让学生产生爱护、保护的意识,从而也就可以减少器材损坏等问题。进行体育器材自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节约开支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力更生精神,在合理利用废旧物资等的基础上将其转变成为适合锻炼的器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废旧物品,如,废旧轮胎、纸板纸盒、丝巾、手绢等,通过将这些废旧物品引入到体育活动中,在做好自制工作基础上转变成为趣味性的器材,并涂抹学生喜欢的颜色,进而解决器材不足等问题,保障活动安全开展。
资源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开展质量,同时也是提升锻炼效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体育活动中需要做好资源挖掘工作,发挥相互影响作用,做好协调配备工作。在购置器材中需要从体育活动要求出发,针对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分析,进而选择最为适合的器材,保障体育器材有效利用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受到器材数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体育活动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及时从现有器材、场地情况出发,做好统筹规划工作,针对体育活动重点、要点等进行分析,在合理利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避免出现争夺等问题。因体育器材有着功能丰富多样等特点,所以在使用器材时需要做好转换工作,如,可以使用跳高杆等运用到模拟足球门中,或是可以将体操垫转变成为练习跳远的器材等。所以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充分展现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合理范围内运用好体育器材,不断提升体育器材利用效率。
(1)完善器材管理制度。
体育器材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中学体育活动开展质量,而这一问题也是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所以在中学中不仅要做好器材资金投入工作,同时也要完善器材管理制度,及时开展器材维护、保养等工作。首先,打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根据相关标准需要做好体育器材室设置工作,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有效规划,提升设计合理性,营造安全、实用的器材存储空间;其次,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做好器材借用、登记、检查等工作,在完成体育活动后还要及时对所归还的器材进行清点,根据管理制度做好借还等工作。如需要及时针对排球网、篮球架等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潜在安全隐患,避免在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对于健身类器材则需要及时与专业部门签订维修协议,定期开展保养等工作,保障器材的合理使用;最后,做好器材管理制度宣传工作,提升学生对爱护、保护体育器材的重视度,在出现器材破损问题后应当及时报修,利用闲余时间还需要及时做好器材使用方法宣传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体育器材,则需要从示范入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器材使用方法,避免出现器材损坏等问题。只有配备充足的器材管理专业人员,才能提升器材利用效果。所以就需要从强化责任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紧急处理应急预案,转变过去工作作风,真正将器材管理纳入到首要位置上。对于器材管理人员则需要及时开展岗前专业培训等工作,强化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及时掌握不同体育器材、沟槽、性能、设备管理常识等,在做好器材分类存放等工作及时上及时开展检查等工作。
(2)优化资源配备。
首先,提升资源分配合理性。通过优化资源配备在掌握地区差异等的基础上找准优化切入点,并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所以在优化资源配备时需要及时优化预算编制方法,保障经费充足性,针对器材购置、更换、维保等情况进行分析,确保体育活动的高效开展。只有拥有充足数量的器材,才能提升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所以在选择体育器材时需要兼顾实际需求,及时提供完善、优质化设施与器材。在配备器材时还需要适当增加高质量器材数量,避免因长时间使用而出现器材损坏等问题,确保器材使用的安全性。虽然高质量器材在价格方面相对较高,对经费需求量较大。所以部门可以做好资金比例调整工作,提升对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视度,以实现全民建设发展为目标,保障器材经费充足,并按照器材采购计划等做好购置等工作。只有掌握中学体育发展情况,才能做好器材配备完善工作,才能及时更新陈旧器材,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多样化体育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3)提升对器材配备的重视度。
体育器材设施规格是否达标直接影响着体育实践活动质量,所以就需要从生身心健康发展情况出发,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做好体育器材数量、功能、规格等研究工作。通过对体育器材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在结合相关条例与要求基础上做好调整工作,为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就需要从现行行业标准入手,坚持安全性、实用性、适用性原则,针对中学体育器材技术要求等进行分析,确保采购工作的规范性,做好器材质量把关等工作,避免出现器材质量问题。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器材的支持。所以就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主动将中学体育器材有效利用纳入到工作计划中,针对器材采购、更换等工作开展全面规划,实现对器材管理的有效监督。此外还要及时做好器材开发创新技术讲座,利用有效措施做好引导工作。首先,从思想层面上进行引导,借助讲座等形式提升对中学体育器材有效利用的重视度,在延伸思路的基础上为实践工作提供支持;其次,做好技术层面指导工作,主动借鉴成功经验,发挥典型模范作用,进而真正认识到做好体育器材自制工作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器材利用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与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等方面,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就需要从活动内容出发,做好体育器材开发与自制等工作,确保体育器材的充足性,完善器材管理制度,定期做好维护与管理等工作,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实现全民健身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