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宝昌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多年来,我国在生育率不断走低的同时,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这势必不断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我国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了一半,而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占比翻了两番。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国人口1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全国人口13.5%,出现了“老年人口超过少儿人口”的历史性转折,人口结构金字塔呈现头重脚轻的局面。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在50岁以上。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的不断增大使得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哪里养老,怎么养老,谁来养老,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作出回答,还真不容易。究竟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无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政府工作中都一直处于不断纷争和不断认识的过程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周建芳教授的新作《居家养老家庭支持: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的出版,具有独到的意义。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01年民政部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居家养老”概念,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初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随着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空巢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加之人口流动性增大,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逐渐迈入老年行列等,家庭养老服务的功能不断减弱。诸多学者呼吁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对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支持以缓解矛盾。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注重发挥家庭养老、个人自我养老的作用”。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国位居前列,生育水平下降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也更为急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江苏省60岁及以上人口1850万,占全省人口21.8%,65岁及以上人口1373万,占全省人口16.2%。显然,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比全国更为严峻。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一书以江苏为研究范围,以2019年在分别代表省内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张家港市、海安市和淮安市淮安区三地的782个老年家庭的问卷调查及入户访谈为依据,经过两年多在江苏的实地调研,在详细了解家庭养老能力和代际支持现状的基础上,对赋能家庭、促进老年人幸福居家养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该书不仅基于多方面调研资料对江苏省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进行了详尽科学的分析,而且对江苏养老事业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和系统的考察,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术文献。
该书在报告江苏三地实地调研结果前,首先对江苏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出台且现行有效的涉老政策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回顾(第二章),不仅反映了涉老政策的演变过程,也透视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中,政府和社会在认识上和策略上的不断深化。
尽管自1986年起人口老龄化已经在江苏显现,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结构已经跨过了老龄化门槛,但当时应对人口老龄化并没有被作为工作重点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政府也“未采取积极的行动”。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江苏省老龄事业正式启动并进入政府公共政策议程”。但这一阶段启动的主要是社会化的养老政策,重点在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以图实现家庭养老问题的“社会化解决”,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以“老年人口平均机构床位数”为老龄工作的重要指标。政府资源的投入重点仍然是社会机构养老。但是,尽管在2000年到2008年政府为机构养老投入了大量财力和土地资源,机构社会化养老模式的高成本、低效益、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却不断暴露。2014年迎来了江苏省养老事业的又一个转机,江苏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全省人口的五分之一(20.6%),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江苏省涉老政策开始重视家庭和社区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对居家养老家庭支持的力度明显增强,居家养老家庭支持的政策地位得以有效巩固和发展。
江苏省养老事业的工作重心不断演变的过程实际上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江苏的人口老龄化比全国来得更早和更猛烈,因此整个演变过程有着特别的超前意义。在长期的中国小农社会中,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模式,属于家庭内部事务,因而养老问题并没有进入公共政策的视野。长期以来,政府的养老政策主要也以巩固传统家庭养老为导向。随着生育率下降带来的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外出打工年轻人的增多,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养老问题已经不可能被单纯当作家庭事务来处理,养老的社会化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各自优势,把“养老空间的家庭性”和“养老资源的社会性”结合起来,以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社会保障、家庭分担、政府兜底”的养老事业思路在“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基本发展原则的统领下清晰起来,逐渐成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典型地反映了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过程中,养老事业认识思路的不断深化,制度设计的不断健全。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脉络的梳理,成为该书很有价值的一个亮点。
专著基于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海安市和淮安市淮安区三地782个老年人家庭的调查问卷和24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的访问数据,对老年人自身、家庭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所拥有的家庭养老资本、家庭成员的生活照料支持(第四章)、健康支持(第五章)、精神慰藉(第六章)、经济支持(第七章)和适老化改造情况(第八章)分别根据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比较,并对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子女状况、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对被调查家庭的养老状况作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江苏老年人的收入并不高,年收入大体在1~3万元,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总体评价尚好,大多能够生活自理,也能得到子女的照料,家庭生活照料主要来自儿女/媳婿,子女仍然是养老支持的主要提供者,但老人生病卧床无人照顾是首要困难。大多数老人的心理健康尚可,但无配偶、高龄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家庭的经济支持,既有父母给予子女的经济支持,也有父母从子女处得到的经济支持,具有双向性的特征,但还是子女给予父母的经济支持更多。被调查的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但警报器、扶手等设施还很欠缺。
在这些分析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在发展居家养老中要特别强调对需求的重视。调查发现,老人之间的养老需求的差异性很大,由于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子女状况、地区环境等的不同,他们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精神慰藉、适老改造等方面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仅如此,老年人几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性和个人癖好已经相当固化,不易改变,因此在提供养老服务中切忌“一刀切”,防止“乱撒胡椒面”的做法,而要特别认真仔细地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为准绳,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宗旨,注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精准提供可接受性强、针对性强的基本养老服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需求、评估需求应该成为开展居家养老的头等大事。
二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已经强调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但在实际生活中,养老服务基本上还是处于家庭养老的范畴中,养老资源的社会化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着力之处。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老年家庭的养老功能,提升老年家庭的养老能力,开发各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增强对居家养老家庭的支持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是养老事业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强的发展方向。
书中详细报告了大量的根据调查数据开展的统计分析,以及回归统计的结果,但如果作者能基于对江苏的实际了解和对养老问题的多年研究,对这些结果做进一步的解读,会使读者从调查报告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比如,在比较家庭健康支持中,统计表明,老年家庭的子女越多,子女受教育程度越低以及家庭收入越低的老人获得来自“仅子辈”的健康支持比例越高。能不能对其中的原因做些分析呢?在所调查的三地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张家港市的老人获得来自“仅子辈”的健康支持比例最低,而经济发展程度居中的海安市却比例最高。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又如,在对家庭精神慰藉的比较中,统计表明,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家庭收入越高的老人,获得的“仅子辈”的精神慰藉越少,获得“配偶和子辈”共同的慰藉支持越多,家庭精神慰藉的缺失比例也越高。这应该怎么理解呢?张家港的老人的家庭精神慰藉的缺失比例最高,对于这样的状况,能否根据其他方面的调研做些解读,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呢?如果说在张家港老人获得的精神慰藉更多地来自家庭以外,是不是表明,经济发达地区老人心理慰藉的社会化服务开展得更好呢?
除了报告了在江苏三地的调研结果外,该书还对南京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这一以“年轻老年人”为主要志愿者队伍的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典型个案研究(第九章),总结其政府引导、信息化支撑和社区中介三大亮点与成功原因,但也指出其面临政策衔接不够、基层宣传不足、供需结构性错位等挑战。鉴于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开展尚在起步阶段,书中对国际上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较早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开展居家养老的支持政策、服务特色,以及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进行了讨论(第十章)。所有这些,使书里关于养老事业发展思路的讨论超越了仅仅对调查结果的报告,而显示出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宽阔的视野。
专著在充分回答家庭现有养老能力及其发挥现状后,借鉴国内外对居家养老家庭支持的经验,提出在居家养老家庭支持政策方面需要实现从“碎片”转向“系统”、从以“老年个体”为服务基本单元转向“老年家庭”、从激励“供给端”为主转向激励“家庭端”为主的“三个转向”,并建议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需求评估以精准服务老年家庭,开展家庭居家养老能力提升以赋能家庭,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这些建议对江苏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应对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政府和社会更好地帮助家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有助于江苏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示范样板”,为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和经验。
专著所报告的实证研究,充分贯穿了“以需求为中心”和“积极老龄化”的精神,科学分析其中的内在规律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各自优势,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及家庭自身养老功能,必将有助于我国养老事业健康推进,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研究为江苏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内建设与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既报告和分析了实地调研的结果,又梳理和讨论了涉老政策的沿革和深化,融实证研究和政策咨询于一体,既立足江苏又放眼全国,堪称是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