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武
(甘肃省庄浪县自然资源局,甘肃 庄浪 744699)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从最初的“分田分地”到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和统一经营,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户承包经营,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农村的各种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2-3]。因此,须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在确保耕地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非农产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农村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仅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加之种植业效益低下,导致耕地撂荒现象突出[4]。
近年来,我国可耕种农田中高质量农田的比例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尤其是农田只注重开发,掠夺式利用使耕地缺乏保养。二是部分农民知识水平有限、环保意识不强,在农田耕种时单纯为了追求产量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壤板结突出、污染加重,适耕性降低。三是农村土地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壤沙化严重。四是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越来越多,但部分乡镇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大量排放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污染了土地资源[5]。
近年来农村土地不规范利用现象时有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种植农作物的收益远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或将土地用于商业开发的收益。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阻止农业用地商业化,但个别地区依然存在农业用地商业化现象,导致农业用地减少[6]。此外,部分地区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无法严格管理和控制土地“农转非”问题,导致耕地“非农化”现象突出。
一是农村人口外迁较多,闲置住宅形成了大量难以利用的空闲地,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二是“空心村”问题依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修建新住宅时不在原有旧宅基地上拆除重建,而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新建,导致大量旧宅基地被闲置,形成了大量外实内空的“空心村”[7]。三是随着农村居民的不断减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
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只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方能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但部分农村只重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农村土地资源盲目开发、过度开垦,导致农村土地资源被过度占用。
农民的种植经营观念落后,同时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和高效的农业设备,导致农民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得的收益较低。此外,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较低,但种植成本较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由于农业生产无法获得较高收益,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农田被撂荒。
当前农用地被修建厂区、库房及其他建筑物等情况较多,农村经济发展纵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但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盲目性大,未能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为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势,我国于2004 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乱占滥用农村土地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提出“农村集体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的条件下可以流转”[8]。但目前部分农村地区适合当地的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缺乏实质性的文件规定,加之农户法律意识淡薄,将土地流转或承包给他人耕种时仅以口头允诺或约定为主,未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因而在遇到土地征用等情况时易产生产权纠纷,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矛盾增多,阻碍了土地流转效益的发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是解决农村土地资源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主要手段,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结构及分布区域等,多方位、多层次划分耕种区域,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9]。相关部门要强化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土地性质,对土壤进行检测,引导农民根据不同土地的性质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对于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态还林,减少撂荒,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可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良好经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应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利用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农用地被盲目开发或“非农化”,同时对农户盲目开发、过度开垦土地的现象进行严格管理。
针对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基础条件差等问题,应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重点整治沟系交错、地类交叉的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扩大农田面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同时,加大对污染土地的整治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加强土地资源污染治理,提高适耕性,或适当变更土地用途。另外,要完善农用土地基础建设,配备灌溉设施,维修老化渠系,改善耕种区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种植业良好发展。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减少或杜绝土地撂荒现象,应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机制,并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流转意识,引导农民将不愿耕种或无力耕种的土地流转出去。同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制度。当前由于缺乏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的现象较突出,大多数农民流转土地的方式较为简单,未签订流转合同且未经公正,导致后续问题较多。不同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体系,制定科学可行、合理规范的土地流转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土地流转市场规范运行。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双方应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在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流转,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矛盾。针对土地流转后的经营建立动态监督机制,确保土地合理利用,对流转后经营不善或未按合同要求经营的土地,相关部门可收回或转租。
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前提是土地资源合理、有序、有效利用,而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是用好农村土地资源的关键[10]。因此,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氛围。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发掘土地资源使用潜力,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同时,要严格限制农村建设用地,对于政府征用的农村土地应合理补偿;严格限制盲目扩大宅基地建设的行为[11-12]。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减少土地资源浪费[13]。其次,建立农村土地使用奖惩机制,对充分利用农用地且创收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对荒废农用地的农户征收一定的罚金,鼓励农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积极种植农作物,减少撂荒土地面积,提高经济收入[14-15]。最后,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村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护并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及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