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构成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邢台市新河县侯家庄村为例

2022-12-02 03:13□贾
山西农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贾 澎

(邢台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略,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随着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当前乡村面临的问题开始从脱贫转入振兴的轨道。如何因地制宜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稳固推进新时代乡村整体风貌转变,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铸魂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本”、发展之“基”。

1 研究乡村文化构成现状的必要性

“乡村文化”一词就其外延而言,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范畴有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乡村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文化的内涵已由以前的单一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既有自源文化即传统农村文化的维系,也有它源文化(外来文化)的融入,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每种文化都影响着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真正掌握农村文化的实际构成,梳理出存在于农村各文化支脉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制订乡村文化振兴的精准举措。

1.1 分析乡村文化构成是解决乡村传统文化危机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国乡村的整体风貌明显提升,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受到城市化进程以及个别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影响,乡村经济状况、人口结构、教育资源、文化业态等依旧表现出与国家目标不相称的现象,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状况不容乐观。随着新型文化媒体的介入和不断普及,外来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环境带来了强烈冲击,由于传统乡村文化适应性较差而日趋衰微。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加剧,许多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销声匿迹的窘况。

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造成乡村传统文化自信缺失,表现为农民对乡村文化和价值观的否定和遗弃,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追捧,乡村文化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的支撑作用,乡村传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挑战和危机,也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像精准扶贫一样,精准掌握当前乡村文化的构成,分析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制订切合实际的文化帮扶政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1.2 厘清乡村文化总体脉络是构建乡村文化发展新局面的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这指明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发展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然而,受到多种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当下乡村文化发展已经从相对封闭、单一的“一枝独秀”演变为多元文化“百舸争流”的现状,乡村传统的自源文化与外来的它源文化相互交织,纷繁复杂,呈现出多元性、交叉性特点。因此,要想实现美好的愿景目标,开创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对当前乡村文化发展新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全面摸排,明晰各文化形式在乡村中的地位和属性,进而制订切合当前农村实际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2 乡村文化构成现状、特点

乡风文明程度是衡量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状态的重要内在尺度,既反映在经济上的富足,也体现在村民精神风貌上,精神上的富足需要乡村文化的涵养和传承。当前,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村在物质条件方面较以往有了长足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文化资源的建设和供给与村民实际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许多文化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其根源在对当下农村文化构成现状缺乏客观、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对当下农民最急需的文化诉求不明晰。

以邢台市新河县侯家庄村为例,分析乡村文化构成现状,梳理出当前乡村多元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为乡村文化措施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2.1 农村传统文化日趋淡化,传统习俗渐趋衰微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农民“离土离乡”改变了过去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破坏了传统乡村文化存在的基础。现代经济和异质文化大量进入乡村社会,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礼俗秩序逐渐瓦解[2]。当前,邢台市许多乡村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被盲目舍弃,而强调个人意识、拜金观念和自由思想的市场经济文化受到追捧,导致乡村中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家族伦理观念和集体意识逐渐松弛和淡化,许多传统习俗活动从生活中消失。

侯家庄村属于华北南部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落,传统文化习俗和守望相助的乡里观念较为浓厚,敲大鼓、扭秧歌、踩高跷是其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然而,当前该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调,老龄化和“空心化”明显,据2019 年人口统计,全村人口为533 人,而常住村的仅占1/3,且以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村中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当前,能口述和掌握村中民俗活动技艺的多为60 岁以上的老人。人口严重老龄化让传统文化和手艺的继承发展失去了动力。

2.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乡村文化体系进程缓慢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价值取向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和追求,需要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广大乡村的农民)持续深入践行。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乡村文化体系进程普遍较为缓慢。作为宣传先进文化重要力量的侯家庄基层党组织,由于人员不足(仅5 人),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再加上基层组织对其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造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形式单一、落实效果不佳。目前,侯家庄村主要文化宣传阵地依旧为静态的村主干道墙体,形式较为呆板,缺乏新颖的宣传手段,对村民缺乏吸引力。村民对政府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不高。经走访调查发现,有85%的被受访者说不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内容,9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先进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究其根源,还在于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对文化发展重大意义的重视,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的观念严重,造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在整个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缺失。

2.3 网络快餐文化、都市文化等异质文化充斥乡村文化阵地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交互在农村越来越普及,以电视为主的都市文化和以网络为载体的快餐文化迅速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尤其是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媒体和网络在线直播,成为当下村民打发闲余时间最重要的方式。经走访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发现,有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选择收看手机上的短视频来打发空余时间,还有15%的受访者会选择看电视剧。然而,由于这些网络快餐文化缺乏政府监管和规范,存在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许多视频宣扬自我中心、拜金思想、审丑炫媚等不健康思想,与国家倡导的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理念背道而驰,这让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人群产生功利化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长期受这些文化思想的侵蚀,村民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身份认同和道德评判逐渐瓦解,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2.4 红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缺乏活力

红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是某个地域历史发展中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柱和载体,也是特定地域人民的集体精神谱系。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进程中,红色革命文化、地域特色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个别村域的红色革命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并未受到重视,其内在的强大活力没有被激发出来。邢台市新河县是著名革命将领董振堂的故乡,董振堂对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英勇事迹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作为国家AA级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董振堂纪念馆,当地政府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加上缺乏科学管理和相应维护,纪念馆设施陈旧,周围的环境几近荒芜,令人担忧。许多革命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红色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造成当地乡村的红色文化认同感不强,凝聚力不够。另外,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侯家庄村经历了根治海河、开河挖渠的宏大历史事件,许多65 岁年龄群体的村民都有强烈的集体记忆,更感受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筑坝精神,他们为滏阳新河成功开渠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村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走访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段历史事迹未得到整理和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也未能继承和发扬。问卷调查显示,村中50%的年轻人不清楚开河挖渠的历史事迹或精神价值,更未表现出对这段历史事迹的认同感。

3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因此,重塑乡村文化的内涵,就要将不同文化中的优秀要素兼收并包,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3.1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引领作用,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机制

基层党组织不仅是乡村致富带头人,更是乡村文化重塑的核心推动力。当前,制约侯家庄村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缺少“关键少数”的引领。要想全面整合现有村级文化资源、持续推进乡村民俗活动宣传和开展、深入谋划乡村文化发展新路径、积极组织各类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凝聚力,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起到“火车头”的引领作用,是很难实现的。

首先,村两委班子要吸纳村中文化带头人作为班子成员,赋予其乡村文化开展和上下协调的专项职能,积极引导乡民组织村级文化活动。

其次,积极营造文化活动氛围,激活村内文化活动设施活力。充实文化活动室设施和图书,制订村级文化活动主题,以村中文化能人为引导,积极鼓励村民参与各项文化活动。通过乡村大喇叭持续宣传和播放乡村文化的政策和内容。在闲暇时间,组织村民开展当地文化活动表演,培养一支热爱文艺的乡村文艺队伍。

再次,针对农村文化资源缺乏、人口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还要开拓文化发展思路,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机制,比如成立联村文化合作社,壮大乡村文化势力,促进各村文化资源互补、文化服务共享,弥补个别村公共文化服务手段陈旧、方式单一、人员缺乏、保障不足的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各村的文化资源优势、壮大文化队伍,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内生动力。

3.2 多元文化嵌入融合,实现乡村各文化要素包容性发展

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应以优秀的乡村文化为内核和支撑,也要有机融合多元文化。因此,乡村文化构成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文化振兴不能走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径,而是要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嵌入式融合[4],即在保持乡村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都市网络文化的精华嵌入到乡村文化中,实现各类文化元素融合,最终实现乡村文化重塑,在发展中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壮大。比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可以采取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实践养成、政府制度保障三方合力的方式,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嵌入家风、乡风的培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们的行为习惯,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

3.3 加强文化平台监管力度,净化农村文化空间

当前,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对乡村优秀文化的侵蚀。许多都市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思想不仅挤占了农民的文化空间和时间,更侵蚀了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丧失了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动摇了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的根基。因此,政府要从制度上不断加大对文化宣传平台的监管力度,在积极倡导先进文化的同时,大力整顿、规范当下的媒体文化内容和形式,持续净化乡村文化空间,扭转当前农村文化消费观念,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平台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宣传,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

4 结束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的“铸魂工程”,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要实现乡村文化全面发展,文化政策制订和落实是关键,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的现状进行精准调查和分析,剖析当下各文化形式在乡村社会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属性,做到剔除糟泊、汲取精华,真正让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