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2022-12-02 03:13郭旭洋
山西农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郭旭洋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是中国农村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乡村振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是推动农业农村走向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振兴农业产业,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动能,是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紧迫问题。文章从当前适度规模农业经营的贡献入手,探讨了乡村农业经济振兴的道路。

1 农业产业经济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进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囊括了农村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福祉等多个方面建设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化乡村振兴体系。

到2050 年,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对于目前相对“衰落”的乡村来说,要在短短30 年中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找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突破口,学界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点、重心和抓手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开了一条通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点讨论中,以要素驱动乡村振兴的观点占了较大比例,有的学者指出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人”“地”“钱”三大要素[1],有的学者提出要抓住人力、地权、资本和技术等四大要素[2]。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资源引领,尤其是要注重乡村内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另外,有研究者提出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4],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着力点[5]。黄祖辉(2018)[6]、郭晓鸣(2018)[7]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是改革;廖彩荣和陈美球(2017)[8]、王博和朱玉春(2018)[9]等研究者认为健全乡村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执行是乡村振兴的抓手;范建华(2018)[10]、蒋永穆(2018)[11]、王思斌(2018)[12]等学者则认为加强乡村社会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所在。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有很多突破口。现代农业的基本目标是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深远目标必然要上升到人文关怀和生活质量层面,即多元溢出价值层面。具有模块化的大中小型适度规模农业,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适度规模农业对农业经济的贡献

适度规模农业是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状态、农业经营方式以及农业生产模式的总概括。指在专业化、专门化以及技术性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功能模块化、生产模块化及服务模块化等适度规模经营为主体,以组织化、公司化和社会化经营为主要方式,以村落、区域或产区为整合与重组单元,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的产业化、生活化融合能力所形成的微观小规模、宏观中大规模的功能多样、价值多元、规模有度的现代农业形态。

规模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后期越来越突出的溢出价值诉求,是对当前复杂农业形态的整合,是新型农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中,能较好地适应农业经济振兴的目标。

2.1 涵括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取向

适度规模农业具备新型农业专业化、专门化、集约化、公司化、社会化等全部特征。新型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适度规模农业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经济价值获取方面效用明显,但小规模经营的分散性仍然突出,难以抗拒市场风险,规模效益表达不充分。

规模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于现代农业后期越来越突出的溢出价值诉求。其通过局部模块化、小规模、适度规模多种方式,发展多类型技术性农业,发挥不同方面的溢出价值功能。在物联网、信息化基础上还可以实现区域或产区等中大型规模的整体联合,从而突出农业的产业价值。适度规模农业是新型农业发展的延伸,在其各种特征基础上,强调规模分化、功能分化及聚合发展,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保持现代农业的价值。

2.2 塑造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规模农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代称,取向于“传统小农”和“规模化小农”现代困境的摆脱。适度规模经营下的农业,其经营主体逐渐由农民个人、农户家庭转变为农业企业或农业组织,现代农业主体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加突出。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看,其经济学目的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会降低市场风险,但如果农业有利益,就会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投入更多的成本或依赖农机;如果经营规模过大或利益太少,家庭农场就会减少土地规模。

保证适度规模农业的经济价值及其收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是实现现代农业后续价值的约束条件。规模并不意味着集中,适度规模农业本质上仍然属于“一体化”经营,即在多主体、多区域聚合发展的基础上体现出的规模效应。因此,适度规模农业至少存在3 种范畴:一是家庭或农户等主体维度上的适度规模、小规模经营;二是经营产品品类、门类维度上的一体化、产业融合式经营;三是地区、区域及国家层面的规模化经营。

2.3 建构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基础

农业的根本功能是提供人类食物供给,任何农业缺少其本质功能,均不能视为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规模农业应把产业价值放在首位,产业价值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部门的价值,既表现为粮食安全、质量安全,也表现为产业融合能力和共生能力,是较高层次和较广范围内的价值表现。规模分化和功能分化的策略较好地保障了规模农业的经济价值和溢出价值,但也容易造成现代型的分散经营。

2.4 奠定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

适度规模农业强调规模分化、功能分化及聚合发展,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保持现代农业的价值。多功能农业指向于农业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价值,1992 年,联合国《21 世纪议程》中提出,在农业多功能实现途径上,仍然需要分产业、分领域进行,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最终实现农业的多功能化[13]。农业的种、养、加、销等自然性生产环节决定适度规模农业功能分化的必然性,而适度规模农业是现代农业溢出价值的最好实现形式,多数溢出价值只有在适度规模农业下才能得到实现,例如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

3 适度规模农业现代化的一般机理

关于农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是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诸多研究者提出多种观点,例如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新有机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这些农业发展模式多从农业技术发展的角度解读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另有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的提法,均是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解释。

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一是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是协调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行模式,比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化农业等过度强调生态因素的农业发展模式更符合发展实际。二是小规模农业的发展模式。小规模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的一种形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就业等社会效益更加明显,对大多数中国村落来说更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较之中大规模农业更有适用性。三是“三生”农业。该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和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产物,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以上各种关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探讨只是部分研究,就上述分析来看,未来农业的基本目标是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其深远目标必然要上升到人文关怀和生活质量层面,亦即多元溢出价值层面。如何做到这一点,既要考虑当前常规农业的困境、新型农业的目标,同时还要认真审视我国农业村落式、家庭化运作的实情,在经济价值、产业价值与各种外部溢出价值相互关联的基础上,统合技术性农业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农业,做出最优选择。满足多元溢出价值诉求的农业必然同时具备专业化与综合化特征,以各种技术性农业发展为支撑。通过信息、互联网、休闲创意等多途径发展方式,形成模块化的大中小型规模农业,是现代农业后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现阶段促进适度规模农业经济效能的路径探析

在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积极推动我国农业向适度规模农业方向发展,需实施以下必要措施。

4.1 稳固适度规模、小规模经营

实践证明,适度规模、小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环节中最为可取的形式[14]。新型农业的贡献在于稳固这一经营模式,终结传统小农独立分散耕作方式。推动适度规模和小规模经营,根本上要发展农业经营组织,从个体化转向团体化,从家户模式转向大户模式、法人模式、集团模式,通过经营主体的横向聚合促成生产方式的规模化转型。适度规模、小规模经营的另一重要任务在于将规模经营推向生产环节以外的其他环节,尤其是在生产要素供给环节、产品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要形成配套的规模经营,补足生产服务规模不足的短板。

4.2 强化融合发展模式,将规模农业产业作为人类创造并持续发展的产业

农业自产生以来,不仅引起了社会分工,还建立了各分工之间的密切关系。现代社会中,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既有一二三产业间的大融合,也有农业与科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小融合,还存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消费与服务”“三大产业”的融合。与早期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相比,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具有“反融合”特征,即新产业不断地融入农业,而非农业促生新产业。

4.3 推进一体化经营模式,创设现代农业聚合发展条件

产业融合本身是一体化的一种形式,但更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融合。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着重于组织层面的融合和行业融合,通常称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尤其是在村落、地区、产区范围内,强调多功能表现和多元价值供给的完整性。一体化是在模块化、规模化经营基础上,通过各层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更具规模性的完整产业链,标志着规模农业的基本形成。从现阶段来看,这一过程必然要经历两次聚合才能完成。第一次聚合是传统小农的聚合,形成农业各环节和各体系适度规模、小规模的模块化经营。第二次聚合是产业聚合和行业聚合,只有形成一体化的经营,规模农业才能显示出规模效益。

4.4 健全信息化智能模式,引领跨区域大适度规模农业发展

先行农业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其产业价值会越大。产业价值的凸显在于从国家和区域的角度宏观把控农业发展的能力。传统农业和新型农业阶段囿于农业经营的分散性和适度规模性,较难精准地进行全局性把控。规模农业阶段,聚合发展将形成地区、区域大规模农业一体化,为精准把控打下基础。可以说农业规模化程度越高,宏观把控力越强。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使跨区域大规模农业布局成为可能。规模农业与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相互融合是最优选择[15]。

4.5 探索社会化生产模式,全面实现适度规模农业溢出价值

社会化生产是18 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发展的既有模式,承载了整个工业文明和社会的现代化,使世界进入更高文明和更高质量的生活时代。现代农业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规模分化和功能分化进一步促进专业分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则是必然模式。社会化生产是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各专业化生产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的社会化生产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也是规模农业的高级形态。这一过程需要较长时期的农业规模化演进,农业生产的专业模块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最佳效益耦合,最终达到高度分化且有机整合的协作程度。尽管还未明确其耦合路径,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多元溢出价值必然是耦合的中心。社会化生产保障了现代农业多维价值的全面实现,使农业真正成为安全、健康、品质生活的依托[16]。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外储4月站稳3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