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紫阳,何 凡
(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党的十九大根据时势,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对应的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将农业园区、农村社区、乡村地区三者有机结合向人们展现了其独有的生产经营方式,既有农业园区发展生产,还有农村社区开展生活。因此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园区,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评级标准和资金支持。
沿滩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一级支流釜溪河下游,地处自贡市南郊,东、南与富顺县交界,西与自流井区和翠屏区毗邻,北与大安区接壤,辖区面积为468 km2。下辖12 个乡(镇、街道),人口39.3 万人。银昆高速公路、蓉遵高速公路、乐自隆高速公路均从区内经过;同时,沿滩区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园区内国道、省道、县道、村组道路纵横交错,区位优势明显[1]。沿滩区地处川南丘陵区,丘陵分布零散,沟岩宽阔低平,平坝多平整开阔,部分缓丘。沿滩区主要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沿滩区以浅丘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花椒、柑橘等作物生长[2]。
沿滩区共规划创建省级园区1 个、市级园区2 个、县级园区4 个,总规划园区覆盖面积约1.03 万hm2,园区耕地面积5 333.3 万hm2。覆盖6 个乡镇、31 个行政村。主要包括柑橘、花椒、稻渔、高粱等优势产业。沿滩区是四川省花椒产业特色优势区、四川省晚熟柑橘核心区域、川果发展重点县,富全贡米远近闻名,九洪高粱持续助农增收,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3]。
现有水利工程4 393 处,其中,小Ⅰ型水库9 座,小Ⅱ型水库40 座,山坪塘3 268 口,蓄水池837 口,有效储水量5 200 万m3,有效灌溉面积9 866.7 hm2;现有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加,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达234 家,家庭农场增加达290 家,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在“十四五”规划中,要求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沿滩区现代农业园区将统筹推动沿滩区特色产业发展与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提升特色产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4]。
与发达地区相比,沿滩区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生产管理模式粗放、加工滞后、品牌影响力不够、农产品商品率低等方面。通过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园区营商环境,促进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入园集聚,实现“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率先实现沿滩区农业2.0 到3.0 的演变,将示范带动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
沿滩区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美丽的田园景观,下一步建设将着力于务工、农商、农旅融合发展,并坚持与乡村振兴、美丽幸福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旅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等统筹衔接,早日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建设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优产业结构,在需求端与供给端同时发力。探索一条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农业资源要素高效持续利用为根本的现代农业新路子,探索供给端与需求端高效高质契合的道理。
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建设沿滩现代农业园区,按创建标准来重点创建一批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动园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使园区及其周边地区产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农业结构发展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民经济收入[5]。
社会效益是指设立现代农业园区可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主导的农业经营格局,基本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立体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适度规模经营占主导地位。形成园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普遍建立“保基+分红”的利益联动机制,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涉农产业的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能够为更多农民共享,并让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6]。
生态效益是指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注重环保生产技术在园区的应用,各功能区布局能够科学合理规划,推广使用环保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改善当地农村环境质量。
沿滩区有的现代农业园区尚未编制园区发展专项规划,缺乏整体合理规划,存在盲目发展,导致园区建设布局不合理,功能板块缺失,园区范围不明确,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界限混淆,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实施步骤、工作重点不明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发展。部分园区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不够明确,产业基地规模小,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做大、做专、做强的产业较少。部分园区虽然整体规模很大,但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普遍,“样样有一点、主业不突出”现象仍然存在。
一方面,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存在随意发展现象。尽管沿滩区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对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了规划布局,但没有对什么样的园区属于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明确界定。
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缺乏有特色、能主打、影响大的品牌。园区“三品一标”产品比例较低,没有真正形成“一镇一业”或几业的特色格局[7]。
二三产业发展存在短板,缺乏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农产品精加工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率低,产业附加值少,且多以初加工为主,农业产业链条短,全产业链发展不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内容单一。园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不高,田间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山、水、田、林、路、电配套设施不全。究其原因,一是沿滩区单个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偏小,部分现代农业园区档次较低,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面积占比少,规模较小,但生产品种较多,存在“样样有一点、样样仅有一点点”现象,散而小的局面比较突出。而且沿滩区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大多数组织化程度不高,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缺乏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品牌。
目前,园区生产和加工中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创新不够,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不足,缺乏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园区实际运营中出现科技人才结构失衡问题,有能力、有技术、有专业的中青年复合型人才稀缺。
农业产业化周期长、投入大,资金筹措非常困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园区经营主体融资困难,虽然与四川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自贡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自贡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乡村振兴贷、惠农贷等支农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营主体资金需求,但是受益面、受益程度有限。
一方面,资金限制。农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吸纳社会资金困难。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融资渠道狭窄,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投入资金后,园区运营资金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另一方面,人才制约。调查显示,1/2 以上的园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和副高职称及以上的较少。受此影响,园区现代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低、生产技术含量低,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有效推进。
沿滩区“三品一标”虽有34 个,但具有较大集聚规模,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品牌不多。生产经营主体对品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农产品商品化、礼品化不够,品牌包装、经营和推介不足,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园区类型较为单一,现代农业园区虽然涵盖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等6 个类型,但大部分以生产和综合型为主,代表现代农业园区水平的科技示范型仅占5%,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园区只占13%。
沿滩区应当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突出种养循环、产业融合、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的发展格局。围绕沿滩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对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和具体指标,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制订年度实施方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
坚持连片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按照丘陵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坚持以标准化支撑产业化,加大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科学种养示范作用。加强宜机化品种选育推广,引进推广适应丘陵地区特点的小型农业机械,提高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是推行优惠政策措施,把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引入到沿滩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引入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助力农业转型加快发展。
二是建立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平台,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入园创业就业,加大对创业资金、项目研发资金、成果转化资金、相关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三是鼓励园区内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升工资待遇、提供发展平台、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等,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营销人才在园区内安居乐业。
四是培养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以农村发展现实需求为着力点,支持培训主体多元化,构建教育培训、考核认证、生产扶持以及社会福利等政策体系,大力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开展培训、等级评定和考核,加大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宣传表彰力度,严格退出机制。
支持地方深化改革,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各级园区规划。推动农牧一体化发展、水稻种植一体化、林下综合种植养殖一体化,实现园区与园区的联动,将其连成一条带,连片集中发展产业,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出租、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支持各地运用整体股份合作、连片综合整治等方式,发展“大园区+小农场”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盘活资产资源使用权,鼓励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园区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院地共建、校地共建,建立“科技支撑”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与园区建立共享合作平台,为园区发展提供对应科技支撑,开展培育品种、推广技术、开发产品、指导服务,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
建立“技术引进开发+技术转化示范推广+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成果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发展模式和机制,推进科技产业化,使园区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和组装集成的平台。发展专家大院、专业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方式,积极推进技务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
现代农业园区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工具。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分散化问题。沿滩区应紧抓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产业特色化、连锁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推动沿滩区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高绩效发展,不仅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也是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