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夫芳
(新泰市新汶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泰安 271219)
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加强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使其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给国家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农村经济需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需通过加强农村管理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 年全国耕地保有面积约1.24 亿hm2。从数量上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近年来,随着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年缩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远低于城市,大量农村人口走出家乡,到城市寻求发展,使农村人口比例持续降低。根据农村人口调查统计,2005 年农村人口约74 544 万人,占比57%,2019 年农村人口约55 162 万人,占比39.4%,15 年间农村人口下降18%。农村就业人口少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农村经济是长期发展的过程,政府部门需结合实际,以农村经济管理为核心,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因此,农业农村经济管理至关重要,决定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和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对比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分析经济发展现状数据发现,截至2016 年底,农村经济管理较为完善的东部地区有农业经营户6 479 万户,拥有温室面积13 万hm2、大棚面积47.4 万hm2、渔业养殖面积0.45 万hm2。反观管理相对薄弱的东北地区,农业经营户仅有1 190 户,拥有温室面积6.9 万hm2、大棚面积10.6 万hm2、渔业养殖面积0.03 万hm2。
由此可见,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制度上保障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效结合当地实际,能提升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农村各类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经济管理从宏观方面可以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框架,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体系,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化,有效杜绝无组织、盲目发展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既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又能解决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激发农业经济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法律方面对农村经济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持。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经济管理,才能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部分人认为,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其实,这只是农村经济的一部分,属于狭义的农村经济。我国农村经济内容广泛,涉及“三资管理”、管理人员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供应及营销等。因此有效的经济管理可以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基础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创新发展农村新经济,既维持了农村生产秩序,也整合了农村发展的有效内容。
过去,政府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于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3 个版块的交易环境和市场并不活跃,农民也无法从中获取更大的收益。
目前,随着国家农村产业链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也逐步呈现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可以维护农村市场发展秩序,规范农业生产活动,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维护农村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城市,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我国早期制定的发展规划是集中所有资源先发展城市,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其次,农村交通道路不发达、资源有限、标准化农田和机械化等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现阶段,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文明的日益提高,国家逐渐将发展的重点转移至农村,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补齐农业、农村相对落后的短板,针对农业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农村经济在正确的经济管理中得到长远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是政府部门调控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等相关资源,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应用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
先进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充分整合了经济资源,维持了市场秩序,完善了产业管理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体现出国家现代化农村实力。
先进的经济管理拥有丰富的管理手段和领先的管理意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大数据信息资源等新型管理模式,既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可以通过完善经济管理机制,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离不开科学的经济管理。但是,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还需分析存在的不足,只有平衡好优缺点,才能更好地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监管不到位导致在农业生产、营销过程中,很多标准缺乏规范性。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经济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就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管理的正常进行。
有些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理解不到位,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许多高新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会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察觉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管理资金和经济资源,造成分配和发放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以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法律援助。我国地大物博,地域之间资源分布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不均衡,无法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过去,我国将发展重点放在城市,投入大量的资源,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使得现在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缺乏资源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离不开耕地和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两部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资金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土地管理部门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耕地流失现象严重。除去自然流失,还有一部分耕地土地使用性质发生改变,被用于房地产和第三产业的开发,造成土地紧缺。许多耕地使用者,为了取得更多的收益,私自将耕地非法转包、转让给工厂或者房地产开发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技术得不到推广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近5 年,现代化农业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但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农耕知识极度匮乏,导致许多种植方法和相关农业技术无法在农村得到较好的宣传和利用。
小规模经济收益低的现象,打击了农民对种植业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农产品储存成本高、销售价格不稳定、运输成本高、需求信息不顺畅、供销渠道不畅通,严重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目前,国家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规模由收购方掌控,种植业者在销售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和主动权,严重影响了其经济收益,极大地限制了国家农业经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稳定发展。
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能力不足、学习意识不强、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这与过去农村教育水平有直接关系。很多农民不重视教育,农村教育设施设备较差,加上教学条件比较艰苦,导致教学质量相对较低。虽然后期国家加大了教育力度,许多农村学子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但是大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发展。另外,农村的许多年轻人,因产出比例不高,为提高收入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发展。
以上现象,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断代现象。农村留守老人年龄偏大、知识相对匮乏、科学素养不足、对新机械的操作和使用一无所知,加之其对“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接受能力偏低,使得新型农业技术在农村难以推广。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国家发展农业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生活环境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破坏日益严重,多数土地被征用,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许多污染严重的行业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大量工业废水、废物污染了地下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破坏了大气环境,导致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农村、农业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发展逐渐不平衡,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少产甚至停产,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环境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将发展重点聚焦于城市,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教育配套相对完善,薪酬工资待遇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的支持,农村资源匮乏,待遇有限的现状,很难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
目前,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状使相关人员在谈论振兴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努力实现新农村繁荣目标时缺乏底气。
农村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农村经济发展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引发的弊端逐渐显现。
在此背景下,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以人为本,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其学习农业管理相关知识和技术,与国内外先进的主流意识接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技术水平。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纠纷,政府应整合财务资源,采取合理划分土地、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方式,降低纠纷造成的影响。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努力,将所学的知识普及到农村,对农民给予技术指导,增强其农业意识,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各类信息传入千家万户的速度。农村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采用云端储存以及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手段,合理分析农业经营数据,确保能够编制出科学且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案。
同时,农业经济管理者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软件分析农村各生产要素,确保将不同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既避免了浪费,又确保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借助信息化技术分析处理农村各类数据信息,可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助力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环境保护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农村经济管理者要时刻认清我国现存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向农民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工业企业,国家需要加强管理,密切监督,确保对外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将污染降到最低。
同时,基层农村管理者要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提供设备援助和基金支持,大范围保护农作物产地,避免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确保农作物得到良好发展,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仅影响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为农村经济提供技术、资金和设备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管理的投入和引导。只有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合理的农村管理工作,才能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并适时利用网络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宏观统筹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确保农村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