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对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呈现的特点,笔者试作一分析探讨,并对2023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趋势加以简单预测,以及针对性备考指导,希望对备考的学子有所帮助。
命题特点
1.凝聚文化自信,弘扬科学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撑。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既引导考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又引导考生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反映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考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鼓励青年一代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勇于创新。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袁隆平科技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的《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袁隆平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探索“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第5题选项的设置逐步深入,引导考生学习袁隆平不盲目迷信学术成说、勇于质疑、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分别选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第6题要求分析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带来的启示,引导考生开阔思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尋现象背后的本质。
2.贴近生活实际,重视教材关联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材料选取上,向来注重题材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高考卷Ⅰ、Ⅱ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使用了多个材料的组合,试题的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的考查目标。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考生重视教材、用好教材。
命题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2023年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会体现出以下趋势:
1.选文范围将不限于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实效性相对较强的文本,而是进一步向优质学术文本延伸和拓展;
2.命题角度和考查方向、能力要求也将更加开放,除了较为集中地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进行考查外,还将出现体现文本自身特点的一些灵活性题目,如对文本知识或观点的拓展运用延伸题等;
3.选文和命题进一步体现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强化试题的“语文味”,使语文试题真正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
4.因题选文的命题思路逐步向因文设题的方向发展。命题偏向选择有深度的文本,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和特点设计题目,考查考生阅读与表达的双重能力。
备考指导
1.内容理解分析
(1)选项切片,标关键词。切片是将选项分为若干单位(一般以一个逗号为一个单位);标关键词是将各切片中的主干词或重要的修饰词、限制词标出。可以说,只要不是图表材料选择题,其余选择题的解答大都适用这种切片比对法。(2)回归原文,找对应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先找到文本对应的区域,再找出具体的对应语句或词语。(3)比对后,加以确认。根据题干选出正确的一项,或是选择错误的一项。
2.信息筛选整合
(1)确定原文有效信息区间。根据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语句。(2)信息比对,确定正误。选项类型不同,比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概括转述性强的选项要侧重比对信息的“有无”或内容要点整合提炼的一致性;评析推断性强的选项要比对对原文思想观点、事件性质等的评价恰当与否,或者根据原文比对选项前后推理是否合理;内容加意义类选项的比对既要注意比对内容概括的准确性,又要注意比对选项对意义、原因、特点等的分析是否有理有据。尤其要留意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混淆时态、逻辑混乱等常见的设误手段。
3.支持观点依据的判定
(1)找到文中对观点的解说文字,理解观点的内涵。实用类文本中的观点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2)观点的理解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需要说明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寓于文本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需要在阅读上多下功夫。
4.行文思路的梳理
(1)读文本,知大概。通过浏览文本,大致了解材料的内容,如几段材料共同表现了什么主题(反映了什么问题),属于什么文体。(2)读题干,明指令。审清题干,明确问题指令,找准勾画筛选的方向。考生在做题前要先把试题的题干、选项通读一遍,大致了解试题考查的内容。(3)边浏览,边勾画。迅速浏览各段材料,勾画标注材料的关键信息点。如新闻的陈述主体、陈述的侧重点、价值信息点等,在勾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4)理脉络,明思路。一篇文章、一则材料,都有其内在的思路,或按照时间顺序,或按照空间顺序,或按照逻辑顺序,我们只有把文本思路弄清楚,才能更好地梳理其内容。
5.观点的分析拓展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些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观点。(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把握文章观点的重要途径。(3)从评述文字入手。有时候,文章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考生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拓展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