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 编 ○超小爱 绘
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食物是否美味是靠舌头来评判的。其实,准确地说,“味道评判员”是居住在舌头上的味蕾。
味蕾是分布在舌头表面的味觉感受器。一个成年人的口腔中大约有1万个味蕾,每个味蕾又包含大约100个味觉细胞,而小孩的味蕾比大人的更丰富。这些味觉细胞能让我们感受到酸、甜等基本味觉,并将信号传递给大脑,从而使我们品尝出食物的味道。
虽说靠着这些味觉细胞,味蕾能够对食物的味道做出评判,但有时候,味蕾也会被抢走“发言权”,导致它的意见不被大脑认可,甚至连给大脑传递信号的机会都没有,因为眼睛会在味蕾之前给大脑传递信号。
你没有看错!主要从事视觉工作的眼睛,其实还兼职担任“味道评判员”,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对食物的味道进行评判。想一想,你是不是觉得越红的草莓越甜,越红的苹果越诱人,越黄的香蕉越可口呢?有时候,人们在还没有吃之前,就已经对食物有了初步感觉,就是因为眼睛向大脑传递了信号。
人们很早就发现颜色会影响对味觉的判断,并根据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比如,相比于绿色水果,红色水果通常会让人觉得吃起来更可口;红、橙、黄等暖色系的食物会增加人们的食欲,而以蓝色为代表的冷色系食物则会让人们的食欲降低;紫色和黑色的食物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中毒,进而下意识地避开,等等。因此,为了让食物更受欢迎,一些人开始尝试通过“化妆”改变食物的颜值,这就用到了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是什么东西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类可以给食物增加颜色的可食用“化妆品”。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提取天然色素给食物“上妆”了。比如,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虾体内的虾青素,红曲霉菌分泌产生的红曲霉素,这些天然色素可以让食物的颜值飙升,从而促进人们的食欲。
天然色素虽然种类不少,但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审美。为了让食物更漂亮,人们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了一些从自然界中无法获取的色素,这就是后来出现的人工合成色素。如今,我们在食品配料表中经常看到的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等都属于合成色素。相比于天然色素,这些合成色素色彩更鲜艳,着色效果更好,用它们“上妆”的食物看上去也会更加美味。
添加了合成色素的食物虽然会增进我们的食欲,但食物本身的味道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觉得食物更加美味了,大多只是眼睛这个“评判员”带来的假象。
除了食物本身的颜值,人们还找到了一些其他办法为食物赢得好感。比如,给做好的食物上色,用酱油、炒好的糖水等给食物添加比较温暖的颜色,可以让食物变得更诱人。
改变食物所处的环境,把食物放在暖色的餐具中或者偏黄的灯光下,也会增加人们的食欲;摆出更美的图案,让餐具中的食物看起来更精致,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样能让食物显得更美味。
虽然颜值对食物来说很重要,但食物毕竟是用来吃的,而不是用来看的。所以,并不是颜值不高,就一定成不了美食。前两年流行一时的脏脏包、卖相平淡无奇的胡辣汤、看起来像黑暗料理的臭豆腐等,都是颜值不高但名气很大的美食。
当然,如果美食不仅颜值高,味道也很棒,能做到色香味俱全,自然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