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这个话题很热。经济界人士纷纷表示,预制菜是一片“蓝海”。不少新闻报道也称“预制菜正在占领外卖和堂食”。可大家对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什么叫预制菜?它安全吗?和新鲜制作的菜品相比,预制菜的营养价值会不会很差?
按照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团 体 标 准(T/CCA 024-2022),所谓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预制菜产品又分成4个类型——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以及即配类。在预制菜产品当中,一部分被消费者直接购买食用,另一部分则进入了餐饮企业,还有一部分进入了食品加工企业。
类型一:即食类。就是已完成杀菌熟制,开封后可直接食用的产品。罐头和软罐头食品,如袋装烧鸡、袋装酱牛肉等都可以纳入即食类预制菜。只不过,现在很多菜是放在复合膜或铝箔袋子里,而不是装在铁皮罐头壳或玻璃罐头瓶里。
类型二:即热类。经过烹调处理已经是熟或半熟状态,经过简单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比如一份即食咖喱米饭,只需把耐热的复合膜袋子放在沸水里煮几分钟,或者打开袋子转移到碗里,然后盖个盘子,放在微波炉里热两分钟就可以吃了。它不需要有厨房,只要有电磁炉、微波炉或电饭锅就可以操作。
类型三:即烹类。已完成对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过程,配以或不配以辅料,进行烹调后可食用的产品。也就是说,食物还没有熟,但是已经是半成品了,直接加热做熟很快就能吃上。
类型四:即配类。是经过清洗、分切等简单加工,配以或不配以辅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原料都洗净、处理、切分过了,马上就可以配到菜肴当中使用。比如肉变成了上浆调味的肉丝,鱼变成了切好腌好的鱼块或鱼片;一些小包装的、速冻或冷藏的动植物食材,都能做到开袋即配。这种类型的产品需要消费者有一定的烹调能力,但也比自己从头采购、处理原料更省事。
预制菜的安全性怎么样,是很难用一句话回答的。理论上说,和用优质新鲜天然食材现场合理制作并马上食用的食物相比,做好之后室温储存几个月,或者冷冻几个月的食物,营养价值难免有一定下降。做好之后再经过一次加热,应当比一次加热会造成更多营养素损失。
不过,到底差多远?这事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预制菜可以做到长期保存,并不意味着它安全性低。正如罐头可以在室温下存两年时间,并不意味着它比餐馆现做的菜更不安全。因为从食品工业角度来说,对于能加热、能冷冻的食物,预防微生物增殖腐败的工艺技术早就成熟了。
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灭菌处理和罐装处理(包括软罐头),工艺操作规范,即食类、即配类的预制菜在室温下保存 6 个月以上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工艺不同,具体产品的保质期可以在半年到两年之间)。现在城市中的冷链配送和冷链销售系统日益完善,很多即热类、即烹类的预制菜都可以做成速冻产品。只要温度保持稳定,它们在-18℃的冷柜里可以存放12个月。
目前中国烹饪协会已经制定了预制菜的团体标准,从理论上说,合格的预制菜产品能够达到食品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