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德 李萍 杨帅 张亮亮 汪红兵
(1.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北京 102100;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10;3.拉萨市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在除外胃肠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以自觉腹部胀满为主要特征[1]。本病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胃肠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2]。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多伴有胃肠功能减退,胃肠功能性疾病发生率进一步增加,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如何有效治疗老年群体疾病是我们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3]。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西医治疗往往以对症状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为主,但由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极易复发,往往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等情况发生。中医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对证治疗,临床效果得到验证,但是中药口服存在患者依从性不高、难于坚持的弊端,故需要一种方式在更好的控制患者症状的前提下,同时提高患者依从性。穴位贴敷是临床中常用外治法,本质上是内治药外用,同时达到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刺激。本次研究为验证穴位贴敷治疗老年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特将所收治患者分组研究,进行同期安慰剂对照,报道如下。
选取于本院门诊2020 年6 月至2022 年3 月就诊的60 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62~75 岁,平均(68.8±1.7)岁。治疗组61~76 岁,平均(67.6±1.3)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中像所有患者告知实验相关内容,研究内容已由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IV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①符合上述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虚气滞型辨证标准;②年龄在60~80 岁,男女均可;③有自主行为能力,积极配合治疗及随访;④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排除患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如中度至重度慢性胃炎、胆系疾病、胰腺疾病、严重消化性溃疡等;②同时排除严重性心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腹部手术史;③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患者;④存在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治疗。
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法,将随机信封与两组药物交予他人保管,在治疗时告知序号并取药。
对照组:将面粉与蜂蜜在调剂碗中混合,并以墨水调色,制成每丸10g重深褐色面丸。治疗方法:将药丸扁贴于神阙穴,以脱敏胶布固定,12 小时后揭下。初次敷贴时间12小时。每日贴1次。
实验组:本院药房提供药物,将药物按照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8:8:2:2:1 的比例打粉,在调剂碗中和蜂蜜调制成每丸10g 深褐色丸药。治疗方法同前。
两组均由经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贴敷,2 周为一疗程。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临床腹胀症状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
腹胀症状评分采用胃肠症状评分(GSRS)法评价[4]。患者自身对腹胀、餐后不适、早饱不适感、食欲不振4 个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价,并对其严重程度打分。无症状0 分,轻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最高可达12分。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患者经治疗后GSRS评分降低80%以上;有效:经治疗后,患者GSRS 评分降低50%~80%;无效:治疗后患者腹胀等症状无改善或GSRS评分下降<50%.
使用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应用双侧检验判断,无显著性差异时P>0.05,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30 例患者有1 人无故退出;对照组有2 例因治疗过程中因个人原因退出观察,其余人员均完成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治疗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实验组症状评分有下降更加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组疗效结果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n/%)
本次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轻度口干、乏力症状,但未经任何处理,患者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间未见无明显差别。
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是综合药物治疗及针灸治疗为一体的方式,因为该方法具有不用口服、实用方便的特点,能很好的解决口服中药依从性差的问题,加之药物、经络、腧穴等多层次的作用会进一步提到临床疗效,《理瀹骈文》中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对于同样证型疾病可以应用中药外治法进行治疗[5,6]。穴位贴敷疗法中所用药物剂型各异,如散剂、丸剂、膏剂、糊剂等等不同,其中丸剂具有药效持久,易于储存的特点,非常适合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7]。脐部中医称为神阙穴,《黄帝内经》中对于脐部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于脐部诊疗方式多有发展,是中医外治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关于穴位贴敷研究多有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已经正式列入脐部外用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腹胀、腹泻、便秘等临床症状,疗效确切[8-10]。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其胃肠功能相对年轻人减退,胃肠退行性改变明显,如胃肠黏膜脆性增加,修复功能减退,胃电活动降低,以排空延迟及容纳功能降低为特点的胃动力异常增加,内脏高敏感状态持续存在等情况,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老年人胃肠疾病的高发[11,12]。功能性疾病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是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较大影响,生存质量评分在各个维度均有明显下降,且本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往往需要长期服药,这也对老年患者造成很大困扰[3,13]。目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西医治疗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例如伊托必利为代表的促进胃动力药物,阿考替胺为代表的胃底舒张剂,质子泵抑制剂为代表的抑酸剂及消化酶等各种对症治疗药物,对于伴有抑郁症患者也可以选择抗焦虑治疗,其中以促胃动力药物为首选[14]。但是因其往往需要长期服药,且存在多种不良反应,限制了药物的应用。
中医多将以腹胀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归于“胃痞病”范畴,辨证分型多从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等方面入手,临床中在辨证的前提下可进行内服及外治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15]。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脾胃功能减退,往往具有脾胃虚弱的病机特点,脾胃运化失司,气机运行不畅,腹胀纳呆等症状便相伴而生,故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以脾虚气滞型多见,且临床中已经证实健脾理气中药内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效果[16]。结合以上原因,故本实验采用中药丸剂外敷神阙穴方式进行治疗以期验证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采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方制作丸剂于神阙穴进行贴敷,本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重用厚朴以达理气宽中,消满除胀功效,生姜温养中焦,走而不守,半夏燥湿化痰,和胃开结,人参、甘草甘缓补中。五药配伍,理气而不伤正,补中而不壅滞,为消补兼顾之方剂,将本方制作为丸剂,加入蜂蜜可增加补益脾胃之疗效同时以兼具丸剂之和缓之力,有效避免对老年人正气的损伤,恰当的解决以腹胀为主要症状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对照,经治疗,两组治疗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实验组症状评分下降更加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有效率达68.9%,明显高于对照组。2 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安全性可靠。本次实验所得有效率相对于中药汤剂对本病治疗效果相当,但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治疗老年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具有操作性强,安全便携,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同时为其他证型研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便于今后进行更广泛的验证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对于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为外治法辨证治疗老年功能性腹胀开创了道路,含有巨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值得进一步大范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