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丰,滕 云,臧 皓,滕 坤*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宁波 315100;2.通化师范学院医药学院,通化 134002;3.通化县三棵榆树镇中心小学,通化县 134100)
国家在2014年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既顺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又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课程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应用型课程的改革,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可以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1]。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药物分析技术,现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药物的性状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对药物进行质控和新药研发。药物分析学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成品检验,贮存的稳定性考察,新药研发,体内药物分析等领域。本文以药物制剂专业药物分析学课程改革为例,探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应用型课程的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课程而言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实践、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满足此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及时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课程教育模式偏重于传统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我们熟悉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单向地灌输给学生大量知识点,学生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很难进行有效的评价。传统的授课观念根深蒂固,很少有人去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即使是已经开设的应用学科,也常常形式大于内容,并未有效的实践应用,导致没有充分满足现在的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进行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应用型课程的改革首要的是明确任务目标,参考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改进课程设置、授课模式和评价方式等,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实践,融合理论教学,逐步实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
应用型课程在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的方向不够集中,而且不够深度,课程的体系建设缺乏连贯性,在对课程的设置如何适应地方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的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二是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较低,部分高校为了改革而改革,存在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课程的开设没有长远规划,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形成稳定的应用型课程理论体系。三是教法创新程度不够,难以充分展现应用型课程的特点,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考核方法相对简单,常常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任务引领式”“案例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铺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没有充分体现出应用型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3,4]。
具体到一些高校的药物分析学课堂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重讲授、轻实践”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但仍然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和专业的能力培养;就像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哑巴英语,阅读能力尚可,实际听说能力太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如何合理地转变教学模式是药物分析学教学面临的迫切问题。
本文以药物分析学为例,说明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药物分析学课程改革主要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任务引领法、翻转课堂法。三者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不同的章节部分均做了一定的尝试。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案例为媒,辅助教学,该法生动有趣味,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借助典型实践案例的分析阐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其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药物分析学这类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比如在讲授药物分析学的《维生素C的分析》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讲授一个英国海军与柠檬的故事: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的海军却不能远航,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由于船员长期缺乏维生素C,而容易患上坏死病。召集科学家进行项目攻关,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在船上供应柠檬水,自此,英国海军终于可以远航了,并称霸海上200多年,时至今日,英国海军还配备柠檬水。为什么一个柠檬就可以解决远航的问题呢?原来,柠檬中富含维生素C,其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坏死病。人人都爱听故事,这样生动的故事具有一种天然吸引力,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吊足了学生的兴趣后便于开展下面学习内容的讲解。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除了以教师为主,教师选取案例向学生讲解外,还可以以学生为主,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此形成竞争机制,并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热情,用小组的集体智慧精选案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安排学生在小组内部对案例进行研讨,多次练习,让学生逐步开始独立思考,培养其团队协作、协调解决问题等能力。比如在讲授《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编写一个关于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案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强化抗生素的结构与性质,防范抗生素的滥用,规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编写完毕后,请他们交换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的合理性,并提出完善意见。学生在分组编写案例的过程中,必须会运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针对案例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再将它用专业术语表述出来。当看到自己的费尽心血完成的案例在课堂上精彩呈现时,学生们会瞬间获得一种满满的成就感,这种满足感会化作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5,6]。
应用好案例实践教学法,要打破传统的理论课生硬地讲理论,实验课单纯地做实验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案例的分析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任务引领”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拆分,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引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引领教学法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类似在社会的工作的氛围,教师提前确定好学习任务与目标,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核心知识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7]。
任务引领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实践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明确的“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环节设计非常关键。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凝练出适合教学的学习领域,并重新序化、具体化后将之转化为学习情境,将“任务”与“学习情境”一一对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让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来描述,理论讲授与实验任务最好可以交替进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课程中多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学,强调合作与交流[8,9]。比如在《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章节中,涉及到了多种分析仪器的使用,比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红外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这些精密的分析仪器在以后的工作中肯定会用到,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分别适用于哪些类型药物的分析,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现在应用较多的厂家有哪些,目前这些精密仪器发展到什么水平,检查范围和精度与刚设计出来时有哪些进步,在药物分析中具体有怎样的应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进行任务的设置与分配,这样的任务引领既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制定解决相应方案并参与评价,充分发挥任务引导式教学的优势,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0]。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最初是2007年由两位美国的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阿伦·萨姆斯提出来的[11],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庞大信息,将传统学习过程进行翻转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的“翻转”,即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数据,将传统教学程序“课上学知,课下巩固”翻转为“课前学知,课上巩固”的新的教学模式[12]。
在翻转课堂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顺序发生了超出我们原始认知的颠覆性的变化,学生在无形中被赋予了更大的选择权,在课堂外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接受知识的传递,而知识内化的过程则被放到教室内与教师、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因此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会有更多的思想碰撞,整个过程强调以自由地学为主,其次才是教学相长,这是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内涵之所在。正式上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堂教学环节能否顺利地进行,一环扣一环,但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其学习活动不被掌握和监督,同时没有教师参与其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活动环节也很重要,因为它是对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汲取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剔错和升华的过程。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是课堂活动的最常用的三种模式。实验设计即教师课前给出一个实验课题,由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然后课堂上分组汇报;案例分析即教师提前准备与所要学习知识相关的实验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堂上汇报;实验操作相对简单,教师直接给出一个成熟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独立操作,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这三种模式都要设计好信息反馈与效果评价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对新教育模式的适应情况[14]。
药物分析学是一门具有比较强实用性和普适性的学科,不仅注重基础知识和课本内容的吸收,还重视理论知识的运用与相关技术的实际操作。为更好地在药物分析教学中使用翻转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应以章节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并提前梳理整个章节的知识脉络,做出本章节的思维导图,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的分布情况以及每部分的内在联系。教师这些提前的设计操作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比如药物分析学的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分析,这一章节中阿司匹林是最典型的药物,其含量测定是重中之重。在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应引领学生剖析其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其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检索,比较分析阿司匹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在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与上一版本(2015版)在含量测定方法上的差异,进而在课堂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的课堂讨论[15]。
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就是要突破现在学术型课程所采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任务的指引下,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药物分析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学者已经在探讨和实践该应用型课程的改革,比较典型的就是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包括案例教学、任务引领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尝试其他的模式。这三种模式有其共同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反常规,都坚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作为主导,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法、案例法、任务引领、课堂翻转等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基本共识,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探索,只有这样,我们辛苦培养四年的毕业生才能既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精于实际操作,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