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 中文网11月29日文章,原题:我的儿子要在上海长大上海封控的第三天,爱人跟我说:我怀孕了。到4月份,我可以离开小区,在上海市中心的街道上走很久很久。我应该离开吗,.我们应该回美国吗? 那时候的每次散步,我都感觉封控的上海和我的家乡很相似:很多树;街上的人不多;空气很新鲜。在整个居家过程中,每当我感到不耐烦或愤怒,想到我的儿子我就能平静下来。我告诉自己,不要成为负能量的来源,现在是非常时期,家人需要你的支持。
2008年以来,我在上海度过了大部分时间,我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从赚钱偿还学生贷款,到观察、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最后找到一份稳定充实的工作。2022年,上海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庭。我问朋友接下来我该怎么办,是去是留?就个人而言,我眼中的中国与我在全球媒体上读到的不同:我看到的中国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道路,寻求一个更加平等和环保的社会。
我的妻子在黑龙江省长大,那里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我们翻阅家庭相册时,父母那一辈的所有奋斗历程都会变成金色的回忆。就在我们遇到封控的时候,我和妻子就想象着有朝一日要把这些经历讲给我们的儿子听,生活的颠簸只会让我和家人更亲密。
我2008年来到中国,因为当时在纽约当作家赚不到什么钱,而另一方面中国却是一个充满机遇且有趣的地方。
我是一名图书出版商,在空闲时间也会通过写作来满足虚荣心。去年,我看到一项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其中一个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后你还会去中国吗?”大多数人说不会。不客气地说,这些在国外的学者甚至都不懂中文,他们本来也不愿来中国。美国一部分对华政策是由怨恨、恐惧和无知驱动的。我认为美国人需要培养对中国的战略同理心。
多年来,我的朋友们一直在争论“真正的中国”其实不在上海,也不在北京。真正的中国也许就在某个村子里,或者就在地平线的某一个点。我认为,没有自上而下的“真正的中国”,只有生活在中国文化遗产和地理边界内的各种人。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天都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重塑历史和理念,以适应全新的形势。我选择住在这里并不意味着我觉得将来中国会“赢”或美国会“输”。我儿子和他母亲的母语一样是中文,还有他最喜欢的食物,被拥抱的感觉,家的感觉,都来自中国。至于他的父亲呢?我会努力向他传递我对理想的热爱。我会教他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不要等别人来解决问题,如果你能看到,就自己去做。我会教他自信,这样他就能和其他与他不同的人共存。
在接下来几年,中国将面临史诗般的挑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让经济脱碳?我们周围那些充满理想和爱国情怀的中国人会怎样讲述关于他们国家的故事?我和我的儿子将和你们一起看着这一切展开。▲(作者【美】雅各布•德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