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为调查研究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苹果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摸清绿盲蝽在临沂地区苹果园内发生规律,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苹果园绿盲蝽的防治试验。【方法】主要采用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通过相同悬挂高度、不同密度设置,观察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对绿盲蝽的迷向效果;在苹果整个生育期采用性诱捕器诱集成虫,每7 d调查1次诱捕虫量,计算防治效果和发生动态。【结果】在苹果生育期绿盲蝽共有4次暴发高峰;各处理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绿盲蝽均具有一定防效,其中900个/hm2和1 200个/hm2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的设置密度防治效果最好,分别可达到95.8%和96.1%,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结论】从防治效果和生产成本综合考虑,悬挂900个/hm2迷向散发器的设置密度最为适宜。
关键词:苹果园;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绿盲蝽
文章编号:2096-8108(2022)06-0020-04中图分类号:S436.611.2文献标识码:A
Control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 on Apolygus lucorum in Apple Orchard
MENG Qingguo
(Yishui Pubilc Resource Trading Center, Yishui 276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occurrence law of Apolygus lucorum in apple orchard of Linyi were found out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 on Apolygus lucorum.【Methods】This experiment mainly study the isotropic effect of Apolygus lucorum in the same hanging height and different density of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Sexual traps were used to trap adults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apple.The amount of trapping insects was investigated every 7 days, and the control effect and occurrence dynamics were calculated.【Results】There were four outbreak peaks of Apolygus lucorum in apple growth period.Each processing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 had a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Apolygus lucorum. The density of 900 per hm2 and 1 200 per hm2 pheromone stray emitters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reaching 95.8% and 96.1% respectively, but the two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control effects were 95.8% and 96.1%, but they were not significant.【Conclusion】The setting density of hanging 900 per hm2 isotropic emitters is the most suitable of considering the control effect and production cost.
Keywords:apple orchard;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 Apolygus lucorum
綠盲蝽(Apolygus lucorum)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 (Miridae),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可为害棉花、葡萄、果树、茶等多种经济作物,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寄主植物的幼芽、嫩叶和幼果进行为害。绿盲蝽在苹果上造成的危害有:苹果树叶片受损、花蕾脱落和果实畸形,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且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1,2]。临沂地区果农对果园病虫害的防治仍然保留化学防治和“见病就防,见虫就治”的防治理念和习惯[3],但由于绿盲蝽若虫隐蔽性极高,成虫迁飞能力强,单靠化学防治难以控制其种群数量[4,5],果农为达到防治害虫的理想效果,用药浓度和次数不断提高,造成绿盲蝽抗药性逐年增强,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隐患[6,7]。因此,针对绿盲蝽的危害,研究合理的防控措施就显得尤为迫切。昆虫性信息素具有绿色、环保、安全等优点,通过干扰成虫交尾,降低后代数量和危害,达到对害虫种群的可持续控制的效果,已是果园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举措[8,9]。本试验采用性诱捕器诱集绿盲蝽的方式,摸清了绿盲蝽的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时期;同时结合调查迷向区和对照区中果实的受害情况以及绿盲蝽的发生情况,综合评价绿盲蝽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绿盲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为实际生产中苹果园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绿盲蝽性信息素迷向剂和性诱芯主要成分为反-2-丁酸己烯酯和反-4-羟基-2-己烯醛。诱捕器为圆桶型由顶盖、悬挂诱芯吊环、支撑柱、漏斗桶和集虫桶组成,集虫桶内放置清水。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缓释瓶)为瓶状由瓶盖、拉环、塑料瓶组成,容量50 ml,每个迷向散发器(缓释瓶)内用注射器注入20 ml性信息素迷向剂。以上所有产品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地点与时间
该试验于2020年5月—9月在沂水县沂城街道红旗山果业园区内进行,果园面积40 hm2,树势适中,树高3.0 m左右,柱行距2 m×4 m,树龄10 a,行间种植三叶草,往年该果园绿盲蝽发生较为严重。种植品种为红露,该品种为中早熟品种,10月初上市,因此该试验调查时间到9月底结束。
1.3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试验设计
该试验共分5个处理,为防止不同处理间相互干扰,每个处理相距100 m,每个处理面积0.2 hm2。处理1(T1):悬挂300个/hm2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处理2(T2):悬挂600个/hm2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处理3(T3):悬挂900个/hm2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处理4(T4):悬挂1 200个/hm2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处理5(CK):空白对照,不悬挂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于4月12日悬挂性诱捕器,监测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待绿盲蝽成虫出现后,将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悬均匀挂于不同处理区果树树冠的中上部。同时在每个处理东、西、南、北、中,共设置5个性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安置2个诱芯监测绿盲蝽成虫发生和变化量,性诱捕器挂在各处理的中心部分,每个诱捕器之间相距20 m,距离地面高度1.5 m,均匀分布在田间[9,10]。性诱捕器诱芯14 d更换1次,每7 d调查1次成虫的诱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迷向处理区和对照区均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药剂品种、使用次数和浓度相同。
1.3.2调查方法
从悬挂性迷向散发器和性诱捕器开始,每7 d调查1次性诱捕器内的诱虫数量,并做好记录;每次检查完后将性诱捕器内诱到的虫体全部清除。根据各个处理区和对照区的诱虫数量计算迷向率。在果实采收前,调查各处理果实受害情况,采用五点取样法,每个处理随机选择5株果树,每株树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随机调查20个果实,每株树调查100个果实,记录绿盲蝽为害的果实数,计算虫果率和防治效果。
1.3.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采取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
迷向率(%)=(对照区平均诱蝽数-处理区平均诱蝽数)/对照区平均诱蛾数×100;
果实受害率(%)=受害果数/调查果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受害果实率-处理区受害果实率)/对照区受害果实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苹果生长期绿盲蝽发生动态调查
由图1曲线图表明,绿盲蝽共有4次发生峰期,可以看出在该品种苹果生长期内共有4个为害高峰:4月26日始见成虫,6月7日出现第1个暴发高峰;第2个暴发高峰出现在8月2日,该期平均诱虫量为43头,诱虫量最高;第3个暴发高峰出现在8月30日,诱虫量下降;到9月20日出现了第4个暴发高峰,平均诱虫量有所回升,绿盲蝽从其他作物迁飞到苹果园中,产卵越冬。
2.2不同处理对苹果绿盲蝽诱虫数量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在悬挂绿盲蝽性信息迷向素散发器后,诱虫数量都有所降低;随着悬挂密度的增加,诱虫数量显著减少。其中采用900个/hm2性信息素散发器的设置密度和1 200个/hm2性信息素散发器的设置密度诱虫数量最少,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而采用300个/hm2性信息素散发器的设置密度其诱虫数量最多;采用600个/hm2信息素散发器的设置密度其诱虫数量显著少于300个/hm2的设置密度。由此表明,信息素散发器的设置密度与诱虫量呈反比,达到一定阈值后诱虫数量变化不显著。
2.3不同处理对苹果绿盲蝽防治效果
试验于9月27日苹果采收期调查各处理的果实受害数,并计算果实受害率。由表1可以看出,苹果园在悬挂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后,对绿盲蝽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果实受害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处理3和处理4的果实受害率最低,分别为2.6%和2.4%,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95.8%和96.1%。还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的设置密度与防治效果呈正比,采用900个/hm2性信息素散发器的设置密度和1 200个/hm2性信息素散发器的设置密度的迷向率和防治效果最好,迷向率分别为84.6%、86.7%,但两者不显著。
3讨论与结论
通过诱捕调查苹果生长期内绿盲蝽发生数量,探明了绿盲蝽在临沂地区苹果生长期内共有4次暴发高峰,且具有迁飞性、暴发次数多等特点。4月26日始见成虫,第1个成虫暴发高峰主要出现在5月17日—6月21日期间;第2个成虫暴发高峰出现在7月12日—8月16日期间,较第1个高峰期相比,绿盲蝽发生量大,持续时间长。第2个暴发高峰过后,绿盲蝽发生量开始回落。因此,果农可以根据绿盲蝽的发生动态规律,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制定合理适宜的防控方案,进行科学防控。
在苹果园悬挂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后,能够有效干扰雄虫和雌虫的交配,显著减少下一代成虫的发生数量,对绿盲蝽的危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通过试验结果分析,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的设置密度是有一定阈值的,并非设置的越多越好,虽然悬挂1 200个/hm2迷向散发器的防治效果最好,但与悬挂900个/hm2迷向散发器的防治效果相差不显著,因此从防治效果和生产成本综合考虑,悬挂900个/hm2迷向散发器的设置密度最为适宜。
绿盲蝽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防控产品,果园中采用该产品对苹果整個生育期绿盲蝽的发生和为害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而且具有使用安全、保护天敌、持效期长、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优点,是一项绿色高效的防控措施。从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绿盲蝽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大范围用于苹果园率盲蝽,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陆宴辉.盲蝽蟓生态适应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1-94.
[2]张乃芹,于凌春,李红梅,等.安徽农业科学[J].2007,35(35):11409-11410.
[3]杨勤民,孟庆果,刘存辉,等.山东临沂果业园区现状及绿色防控推广策略[J].中国果树,2019(1):107-109.
[4]李耀发,高占林,康云凤,等.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其对绿盲蝽成虫的引诱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37(4):95-100.
[5]王辉,方彤晖,薛宏贵,等.不同颜色粘虫板及性诱捕器对枣园绿盲蝽的诱集效果[J].果树学,2019,36(5):647-654.
[6]林赫杰,张未仲,赵龙龙.果树绿盲蝽重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建议[J].果树资源学报,2020,1(6):49-51.
[7]于涛,董娟华,孟庆果,等.性诱剂诱捕器对苹果金纹细蛾的监测和防控试验[J].果树资源学报.2022,3(2):18-20.
[8]公义,肖云丽,赵中华,等.性诱捕器对樱桃园绿盲蝽的控制作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6):59-61.
[9]苏恒,孙小旭,张金勇.苹果园绿盲蝽性诱剂监测与诱集方法研究[J].果树学报,2021,38(8):1390-1395.
[10]曹盼盼,路常宽,王晓勤.绿盲蝽性诱剂在葡萄园诱捕效果即种群动态监测[J].植物保护学报,2016,43(3):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