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放(博士)刘晓东(博士)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4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 北京 1000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和发展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灵魂”和重点任务,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对于管理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为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系架构,掌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与掌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充实专业基础。当前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课程内容及所依据的教材多以涉及的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为蓝本,以条文形式列示,是对企业经营实践的高度概括,需要穿插以案例条分缕析,否则不仅无法将规范和指引内容真正阐释清楚,也难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第二,课程内容涵盖管理学学科的范围较广,与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如何进行有效衔接和关联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拟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点,提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方案,为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的深度融合、建设会计学一流专业课程提供思路。
(一)基本要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第一,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坚持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政元素挖掘渗透有机融合的总原则。任课教师一方面应在开课前对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进行深入讨论,对教学方案、教学资料、教学媒介进行优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落实优化后的思政教学内容,并定期交流、反馈和总结实施情况,以便提炼新的思政融入点,实现相应的思政育人目标。第二,坚持课程思政以家国情怀、人文精神、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会计职业道德为中心的主旋律,鼓励学生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第三,坚持通过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促使思政教育能够可持续运行。课程思政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正面教育、警示教育、辩论与讨论、借助第二课堂或双创竞赛的社会实践等,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教育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确定教育目标。本文首先参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目标,并具体阐释各目标中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的具体内容。
1.认知领域目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认知领域目标包括:了解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脉络、美国的内部控制法规体系,理解我国的内部控制法规体系,掌握内部控制的定义、意义、目标、原则、基本要素以及局限性,掌握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思政理论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了解国情,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在认知领域应构建“国家宏中微观政策+社会热点研讨+专业知识”的模式,在“以专业知识为纲”的基础上,基于政策导向和公众关注热点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经济现实,评价和认知我国国情[1]。
2.情感领域目标。该课程情感领域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底线,严格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审计的合规性、规范性作出是非评判。思政理论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法治意识和仁爱之心,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在情感领域应构建“情感注入+辩证分析+专业知识”的模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爱国报国、坚持原则、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等“正能量”。
3.动作领域目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动作领域目标包括:掌握企业业务活动层面各环节的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能够针对企业新的业务活动进行流程梳理和设计,具备通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创造的创新能力。思政理论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社会奉献青春和创造力的宏伟理想。
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历史典故、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经济现实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思政融入点”,在润物无声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为了使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地,本文重新进行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基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的八大教学模块,梳理了课程思政融入点,并将其对标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如上页表1所示。
表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融入点与教学目标
如学习“控制活动”教学模块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资本市场公开信息披露平台查询上市公司的薪酬契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搜寻能力,并通过“什么样的上市公司会选择进行薪酬契约披露”“上市公司披露的薪酬契约中采用了哪个或哪些业绩评价指标”“各类业绩评价指标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为什么不同的上市公司会选择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选择会对上市公司后续的经营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发掘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真实做法,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学》等课程的内容进行链接。
(一)广泛组织研讨,优化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涉及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需要统筹考量,需要广泛组织研讨、征求意见。首先,组织企业事业招聘单位,围绕社会对会计人才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展开讨论,以此为依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根据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选择或编写修订教材,制作和整合教学资源。再次,组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组全体成员定期学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分享思政教学融合点和教学方案。
(二)融合思政内容,重塑教学单元。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强调“润物无声”,因此需要将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与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高度融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以“教学模块”和“知识点”为单元,将“思政元素”与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融合。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安排专业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比重,从而达到专业和思政的双重育人目标。在设计思政内容时,教师要深入分析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需求,主动贴近学生,关注青年人的喜好,用青年人的语言习惯把知识讲活讲透,激发课堂的思政魅力,使课堂有思政灵魂。
(三)拓展思政素材来源,选择恰当展现形式。思政素材的选取应冲破本课程、学科束缚,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发展新战略、科技领域新成果。课程思政素材的来源可以是国家政策改革动向,可以是古今中外具有正反意义的案例,可以是引发社会热议的事件和现象,也可以是由学生动手实践后产生的思维启发与灵感等。
思政素材还需要结合恰当的展现形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当单纯的案例介绍难以凸显知识点和其中的思政元素时,可以考虑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和再现教学情境,将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通过“感知”来理解深化“认知”。
(四)课内课外联动,扩大实践教学比重。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学科竞赛、校外导师进课堂等形式,构建“思政引领+实践启发”的模式。适宜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中引入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包括:以“动手查”为核心的课程科研小实验,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企业价值创造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项目和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上述项目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还应当重视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取鲜活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调研活动发现新形势下企业新的业务活动带来的新管理痛点,设计新的解决方案。例如,“互联网+”时代很大程度改变了代理记账企业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依托代理记账平台能够提高业务效率,另一方面“金税四期”上线实现的全面监控也提高了其涉税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制度设计者对内部控制基于思政角度的理解和把控——此时加入企业税务文化建设的教学内容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整体设计中意义的理解。
本文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点,最后提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方案。当然,在实现该课程思政整体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思政课堂穿插了辩论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需要学生课上和课下充分参与,因而必须辅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真正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课程上;第二,实施课程思政必须重新设计考核体系,从而对思政教育的成果进行考评和反馈纠偏,促使思政教育能够可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