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子峰
七岁的妹妹玩着玩着一不小心打掉了九岁姐姐戴的眼镜,姐姐很疼,哭闹个不停。妹妹赶忙道歉,但姐姐不回应,只是一直大哭着喊疼。在一旁看着的妈妈希望姐姐能赶快跟妹妹说“没关系”,但姐姐却一直号啕大哭,于是妈妈便上前干涉:“妹妹都跟你道歉了,她也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嘛,你是姐姐,应该原谅她。”
幼儿园中班,乐乐和桃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桃子突然开始大哭,因为桃子把玩具递给乐乐,乐乐抓的时候太用力,误伤了桃子。老师赶忙对乐乐说:“你快给朋友道歉啊。”乐乐按照老师说的乖乖跟桃子说了“对不起”,老师又对桃子说:“快回答‘没关系’。”桃子虽然还很疼,但还是按照老师说的回答道:“没关系。”
道歉和原谅都是感情到位后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只有自我消化了内心的情绪后,才能进而理解他人的心情,产生“啊,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看的确可能如此”的想法,产生想要和解的想法。
图文无关
前面提到的姐姐就是如此。她知道妹妹不是故意的,并且已经道了歉,但是她的心情还没有缓和,情绪和反应有时与想法、判断和认知并不是完全同步的,不会因为知道了,心情就会立刻变好,我们需要承认这一点。我们可以暂且放一放,跟孩子聊聊天:“妹妹知道错了。”姐姐说:“那我还是很疼嘛!”此时,请你对姐姐的话表示认同:“嗯嗯,知道了,等不疼了再说吧。”这样一来,孩子发脾气也好、生气也好、喊疼也好,内心的情绪会自己消解。我们需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
幼儿园的乐乐也不是故意要攻击桃子的,两个孩子此刻最需要的并不是即刻和解,而是要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展开不同的教育。可以对误伤人的孩子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点,突然一把抓住别人,你和你的朋友可能都会受伤。”可以对正在哭的孩子说:“我看看,有点红呢,疼吗?老师已经告诉乐乐以后轻点了,而且他并不是故意弄伤你的。”这样说就可以了。孩子并不是故意伤人的,如果硬要他道歉,他可能会有点委屈。正在哭的孩子,要违心地回答“没关系”,必定也会感到委屈。
逼孩子做出某种感情反应,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极为不利。如果我们急于逼孩子说出“对不起”“没关系”这类的表达,道歉和原谅就成了快速解决眼下问题的通关仪式,并非出自真心,孩子们也没有学到什么,只能沦为形式。
教育孩子去道歉或是原谅,本身并不是坏事,但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让孩子深深地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才能铭记于心,才能发自内心地说出“我真的对不起你”。原谅也是一样,只有当孩子真的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才能自发地说出“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