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
图1 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梁江波
“85 后”梁江波是一名先天性视力障碍患者,读小学时看不清黑板,他做试题需要拿放大镜。到了十几岁,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这样一位被困在黑暗中的学子,为心中的梦想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终于在2022 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2022 级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而圆梦。(图1、图2)
2022 年,双目失明的梁江波,在大学毕业12 年后,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该校首位视障硕士研究生。在盲校毕业多年后,获悉普通高校可以接收视障人士报考硕士研究生,梁江波果断报考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梁江波,1985 年出生在安徽省蚌埠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降生给家里带来了莫大的欢欣。然而,满百日拍照时,面对聚光灯,无论摄影师如何引导,小江波都不把头朝向镜头。这种“怕光”的表现让父母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为了找出病因,夫妻俩辗转各地大医院求医问诊,最终在上海的一家医院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先天性眼部疾病,无法医治。
寒暑往来,小江波慢慢长大,可是,他眼前的世界日趋暗淡。面对无常的人生,小江波的父母坚强面对,因小江波视力受损严重,城里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在他6 岁那年,家里便挂起小黑板,爸爸妈妈成了小江波的启蒙老师。
江波爸爸借来课本,逐字逐句把内容抄在黑板上。“字很大,写一行空一行,我就比对爸爸的笔迹,一边模仿一边念。”梁江波回忆自己的“家教”经历。文章太长写不下,江波妈妈就带着他背诵。“她读一句,我重复一句,一直到完全背下来。妈妈性子急,我得快点背,不能让她一直念。”懂事的梁江波从小就有着良好的记忆力。这般模式的亲子教育持续了5 年。
图2 摸索中作答
在梁江波11 岁那年,爸爸为他辗转多地,争取到随班就读的名额。那天,梁江波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进入校园,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堂上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能熟记于心。尽管视力存在缺陷,但梁江波积极阳光,很快便融入了愉快的校园生活。
上小学高年级时,梁江波甚至参加过一次竞赛。可是,因视力问题他答得很慢,试卷只做了不到一半,便到了交卷时间。但梁江波非同一般的正确率还是引起了监考老师的注意。“哎呀,这孩子可惜了,做得挺好的。”监考老师的这句话给失落中的他带来莫大的鼓励。
那是梁江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明眼文答卷参加的正式考试。之后,不满一年,梁江波的视力急剧下降,即便坐在教室第一排他也看不见黑板上老师写的板书了。黑暗彻底吞噬了梁江波所拥有的光明。大家扼腕叹息,觉得梁江波不可能再坚持完成学业。然而,双目失明的梁江波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1998 年,梁江波的父母为了他的教育与日后发展遍寻各地,终于找到了南京市盲人学校。梁江波与他同样存在视力障碍的弟弟也没有辜负父母的辛劳,顺利通过了入学测试。在这里他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盲文。
青少年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已经初三的梁江波再次面临未来发展的选择,他回忆说:“父母一直想让我学门手艺,念大专毕业就能干活挣钱,挺好!好巧不巧,有大学生来学校做志愿活动,一个姐姐跟我说‘你应该去读大学’。当时就懵了,我已经不觉得自己可以上大学了。”
2003 年,全国唯一一所面向盲人的高中青岛盲校,向南京盲校初三班级邮寄了招生简章。就是这封信改变了梁江波的命运,他从中了解到盲人将来还会有参加普通高考的机会。梁江波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面对儿子想要上大学的志向,江波爸妈虽然心里担忧,但更多的是鼎力支持。于是,参加普通高考成了梁江波不懈的追求。
那年梁江波高中录取很顺利。刻苦学习持续到高二下学期,班主任正式告知梁江波,国家还未出台相应文件,只能参加针对盲人的特殊高考,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但特殊高考也是困难重重,除了考试形式不同外,试卷的题目容量、考核知识体量、试题难度与普通高考难度相当。
坚强的梁江波面对这些困难,除了像正常的高考生一样学习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努力学习盲文,提升识记速度与精确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 年,梁江波被北京联合大学录取。学习之余,他的全部目标就是探索盲人除针灸、推拿、音乐以外的发展可能。(图3)
图3 梁江波手写的备考资料
考入大学后,梁江波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工作——2007 年,梁江波报名了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和北京电台培训中心合作开办的普通话培训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组织的力量和残障人士的潜力。这看似普通的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是他思考社会工作内涵的起点。
没有盲文教材,梁江波和同学把60 篇示范音频听了上百遍,逐字逐句写成盲文,他们用这种笨办法对播音员的咬字和语调有了更多揣摩,考取了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这样的自我较量还体现在梁江波曾经的“打方”训练中,“打方”是训练盲文书写力量和速度的必经之路,把6 个盲文点迅速扎满,一打就是几十页,合金笔头被磨坏是常事。梁江波曾手抄过完整的《孙子兵法》《论语》和单词书。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自我较量中梁江波获得了成长。他还曾去餐厅兼职服务员、当过培训接线员以及保险销售。第一笔收入是在乐团训练的薪水,吹笛子,总共1 700 元,他全部给了家里。
后来,梁江波曾在一家主打“电话图书馆”的公司实习,还在中国盲文出版社编译部推进有声书项目,声音就此成了他的工作。“能与人交流,还可以帮助偏远地区的盲人。”他对这样的工作很认可。(图4~图6)
2017 年,梁江波开办了个人公众号“爱读诗词”,每晚9 点左右更新。他并不在意阅读量,而将这样的生活视为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提及对诗词的理解,梁江波说:“和诗词对话,妙处在于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体验,起兴时品一品,烦扰的时候就随意一些。我不追求是否能够背诵,这是一种生活,像老朋友一样。”
图4 主持电台节目的梁江波
图5 梁江波在现场发言
图6 梁江波在录制现场
在完全失明的日子里,梁江波主持电台节目等,勇敢地克服心理障碍,自食其力,积极了解融入社会。生活不断变好,但对于没能参加普通高考,梁江波心里一直存在遗憾。直到2014 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当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4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对当时年近30 岁的梁江波来说,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希望。(图7)
研究生备考中最大的挑战是心理斗争,他关注过很多资讯,不少高校都以“设施条件不允许”的理由将视障人士拒之门外。因此,能否参加考试,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更大的希望在2017 年到来,教育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文件中提到“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的考试时间,在该科目规定考试总时长的基础上延长50%”,并可以优先进入考点、考场,“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辅助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这给予了梁江波更大的信心。
2021 年10 月,梁江波第一次致电清华大学,咨询是否接收视障人士报考硕士研究生,招生办老师回复“符合条件即可报名”。听到这8 个字,电话这头的梁江波欣喜若狂,他当即投入研究生考试的备战当中。备考期间,诗词和运动成了他调节情绪的关键点,每周他都会出去坐地铁转一转放松自己,或者在父母的陪伴下去登山,活动筋骨,放空心神。(图8)
图7 梁江波的办公室
图8 等待地铁的梁江波
清华大学是少数接收视障人士报考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在考试当天专门开通了入校绿色通道,考试时长也从3 个小时延长至4 个半小时。对于考研的经历,梁江波说:“监考老师特别细心,连空调声的大小都要询问我的感受。”学校还配备了专业计算机老师,以应对电脑出现故障。
在第一天的公共课考试中,梁江波记得那套试卷发下来,足足有“48 页牛皮纸”。整个考试过程,他需要在盲文试卷上阅题,再在盲文纸上作答。就这样他参加了连续2 天的考试,最终他取得了初试379 分,复试445.4 分的好成绩。
2022 年7 月4 日,梁江波终于收到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攻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很庆幸终于有机会,依然有热情和能力去实现少年时的梦想!感谢自己的‘自强不息’,感谢清华的‘厚德载物’!清华园,我来啦!”收到通知书后,梁江波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发文感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黑暗中逆流而上的梁江波终于如愿考上研究生,圆了他的清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