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 虎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用事实说话,用故事感染。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一部国家的强盛史、一部创造伟业的时代史。纵览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的实践历程,有这样一粒明珠,他实现了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提升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铸就了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他就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改革开放史上的突出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载人航天也将涌现出更多的惊世故事。发扬载人航天精神、讲好载人航天故事,对于人们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有利于传承与创新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早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时已经萌生。“曙光一号”是当时中国航天专家给规划中的宇宙飞船所起的名字。1970年7月14日,“曙光一号”工程正式批准,代号为“714工程”。工程虽得批准,不过由于当时争议太大,国力也难以支撑,最后毛泽东主席拍板,“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1]1972年,基于实事求是的精神,“714工程”暂停。虽然暂停,但是曙光已现,为改革开放时代重启载人航天打下了伏笔。
在改革开放政策落地的第二年初,也就是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时考察了美国第一艘宇宙飞船升空的地方——林登·贝恩斯·约翰逊航天中心,还亲身体验了航天飞机从10万英尺高空降落到地面的飞行模拟。在约翰逊航天中心,邓小平不厌其烦地询问着大量问题,心中构想起中国航天大国之路。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向党中央联合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仅仅两天后就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要搞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就是“863计划”。“863计划”把载人航天预先研究列为了重点发展项目。同时,中央还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战略,其中40亿元经费用于航天技术领域的项目上。同年,国务院组建了“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对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剂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催化剂。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已经启动,中国航天人“三十而立”,在走过30年(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艰难而辉煌的创业历程后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1986年,在这一年9月3日、13日、29日、11月9日邓小平四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这一年7月11日,中国政府向世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干事提交关于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并准备就此问题同关贸总协定缔约各方进行谈判。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了破局。自1986年以来,对中国能不能搞载人航天进行了全方面论证。中国航天人论证认为,一方面中国航天技术的基础已经具有了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条件;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到1990年中国GDP总量比1980年翻了一番,中国的经济实力能够支撑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最后的结论是:“一定要搞载人,要马上搞,马上作准备,否则的话我们就会落后”。[2]对于从哪里开始,论证是从载人飞船起步,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支撑。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这便是“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接下来的30年里创建了中国航天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1992年,这一年是中国航天事业需要铭记的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这一年,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发表了南方谈话。
在千禧年即将到来之时,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这一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3年,也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11年后,“神舟五号”飞船实现天地往返,这一次与前四4次天地往返不一样,飞船里有了个人——杨利伟。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在这一年实现了。这一年,中国抗击“非典”取得胜利。这一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有序开展,收获的季节到来了。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多人多天遨游太空。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太空漫步。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并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2012年,“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成功,有3名中国航天员入驻“天宫”。2013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2017年,“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在顺利完成太空使命后进入大气层烧毁,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实现。这一年,习近平出席达沃斯论坛,发出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强音。这一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一年,习近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2020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实现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序幕。这一年,产生了抗疫精神。这一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3]的新发展格局。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成就展,也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历史展。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共同的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忘初心,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创造出了史诗般的伟业,并一棒接着一棒地跑下去。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成长、兴盛,中国载人航天故事必然蕴含着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讲中国载人航天故事也就是要讲好其中的“改革”“开放”的故事与精神。
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改革是对那些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进行扬弃,主要是通过制度革新、生产关系革新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通过革新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部分内容以此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载人航天故事中也有改革,它的改革的内涵是“自主创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主创新成就了一个个丰碑式的故事。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4]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是靠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打造了一批又一批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载人航天是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虽然中国已经掌握了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等基础技术,但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几乎是从零开始的。飞船推进舱结构与总装主任设计师刘宗映感慨道:“设计、制造和生产,从无到有,从虚到实,我们不知攻克了多少难题。”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研发中指出,“我们的飞船比美、苏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从1992年到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首飞成功,在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中国航天人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研制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太空漫步则突破了航天员出舱技术。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首次“太空相拥”,则突破了空间交付对接技术。至此,包括天地往返技术在内的载人航天的三大基础性技术全部突破。目前,中国载人航天故事正在从建立空间试验室向空间站进军,自主创新仍然是基本的方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仍然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吸收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故事中也有开放,其开放的内涵是“合作共赢”。
探索太空,利用太空服务人类,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故事,而是全世界人们的故事。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合作的态度与全世界寻求对太空的共同开发、共同受益。“中国一贯主张合理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保护空间环境,推动航天事业造福全人类。”[5]在2000年时,中国发出了“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航天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6]的共享和平美好太空的宣言。2019年6月12日,联合国/中国宣布了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入选第一批项目,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这是中国太空合作的一个里程碑,被认为是一个“伟大范例”。[7]中国载人航天的“开放”故事仍将持续下去。尽管面临着美国等国家的太空技术封锁与他们的自我封闭,然而基于拥有强大自主创新基因的中国航天人并不畏惧。封闭只能导致退步,开放才是创新的前提。
在改革开放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讲述改革开放史时能够发挥出“明珠”般的光辉。
其一,有利于讲好改革开放史的强国梦价值。中国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曾经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饱受蹂躏、忍辱偷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有了这个东西中华民族才真正在世界上站立成功。国家的强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个能够实现不断自我革新的政党、靠的是人民群众的万众一心、靠的是科技与人才。中国航天梦得以实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人万众一心、协同攻坚、自主创新铸就的。别人不给我们技术、对我们技术封锁,我们就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们就自己培养人才。众志成城、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们流淌在中国航天梦的道路上。正是基于此,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飞跃。改革开放是实现强国梦的路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次觉醒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解决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的两大问题,两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中国人民的奋斗与创新精神。正如中国航天人掌握了发展太空的主动权,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中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其二,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在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品质是与此一致的。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如不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目前的航天水平就只会停留在卫星发射的阶段。担当是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尤其体现在中国航天人身上,“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品格。开放也是推进改革的一种方式,通过开放来吸引一切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以达到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走过艰难的历程之后,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以合作共赢的开放姿态与世界人民共享探索太空成果,共拓太空文明,最终造福人类。中国载人航天故事、载人航天精神是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的绘本,里面载着中国人民太多太多的磨难、太多太多的牺牲、太多太多的拼搏,里面更绘着幸福、成就、辉煌灿烂。
其三,有利于持续地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改革开放史中孕育的明珠。它与改革开放共同前进,反映了改革开放史的创新一方面,它是一部改革开放史中的一口井,泉水涌流。在改革开放史中也涌现了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如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的修建等,这些项目或工程大多在改革开放中的某个时间段就完成了,它们是改革开放史中的点、是个案。与其不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贯穿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并且没有终点,是改革开放史中的平行线。改革开放有多久,中国载人航天就会产生多久的日日新的“改革”“开放”的故事,“明珠”般的光辉将一直闪耀在改革开放史中。
最后,有利于讲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从独立自主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在世界东方屹立。“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8]因改革开放而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部分。必须讲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追求和平、包容的现代化之路,而不是通过领土扩张、奴役他国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非西方、非帝国的现代化道路。这为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实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载人航天的“开放”故事极大地说明了正在走向强大的中国并不寻求太空争霸,而是真诚走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用于欺负他国人民、凌驾他国人民之上的,而是愿意与他国人民一起利用好这些成就。因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