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国家富强的内涵、生成基理与逻辑进路

2022-11-30 19:48赵秀文
关键词:中华民族政治国家

赵秀文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之后180年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数代中华儿女的追求和探索,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心声。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从三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维度明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奋斗的具体路径。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关键,具有先决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根基和有力保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家富强的内涵探寻

“概念指引人们进行探寻”,概念诠释是探寻创新的逻辑始点。在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富强”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是以经济为主体,以政治和文化为两翼,是“富”和“强”的有机融合;“富”乃是经济之殷实,“强”乃是政治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强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富强。因此,国家富强的范畴至少有如下三个维度:

(一)国家富强的经济内涵:不仅民富,而且国富

从经济学的维度来定义“富强”应该涵盖国家和个人两个层次。从国家层面来说,富强需要一个国家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有较大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并能持续增长,它的另一种表述法就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即国家在国际经济博弈中影响力的提高,体现为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富强包含着比GDP和经济现代化更为宽广的内涵,富强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效能和质量。“国家富裕”是以本国范围内生活的个人和家庭的富裕幸福为基础的,个人与家庭的双重富裕组合成为“国家富裕”。“国家富强”强调个人与家庭不仅有充分的消费能力,而且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国家的职责是代表个人与家庭进行国家性的活动,国库收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投资等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固然重要,但是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人均GDP中的占比更为重要,这样人民才有足够的消费信心和较高的福利水准。同时,政府还应注意保护老百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GDP指标只能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测量,却无力衡量诸如和平、自由或亲情、友情等生活必须要素。德国未来学家霍思特·奥帕朔夫斯基提炼了四个“国家富裕指数”:经济上生活安全不为钱发愁、生态上接近自然永续生活、全民自由而和睦地生活、个人未来有保障而健康快乐地生活。他认为:“通过国家富裕指数极易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国家真实的富足程度。”[2]

(二)国家富强的政治内涵:增强政治实力,提升国内动员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富强”,还要有较强的政治实力。政治实力从范围上讲囊括国内的动员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对内动员能力是本国人民在承认其领导合法性基础上自愿支持政府政策的能力,对外影响力是其他国家在认可其内政外交行为合法性的基础上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的能力。较强的政治实力,可以获得广泛的政治支持,较高的国际地位和极强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是具有建立在经济富裕和文化繁荣基础上的强大的政治实力。所以,要使我国强大必须拥有较强的政治实力。政治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影响力,政治影响力是一国实现其所倡导的政策时获得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支持度的大小。获得的支持愈多,政治影响力就愈高,相反则低。政治影响力高的国家得到的支持就多,相反则少。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是很强,但在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外交政策之后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攀升,到2012年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后,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又跃升到了另一个新高度。现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推动国际抗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可见,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内外兼修,对内进行政治合法化建设获得人民信任,对外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获得别的国家的支持与信任,是国家发展所必需的。”[3]

(三)国家富强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繁荣,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和形成高尚的文化品质

“富强”应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实现富裕的经济生活与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文化品质的和谐一致,实现经济与文化共赢。如果我们眼中只有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面貌的改善,只有经济建设而无视精神文明建设,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铸就真正富饶而强大的社会。目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相和谐的景象:普通群众理想信念出现危机、党员队伍理想信念出现滑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遭遇困惑,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误判,对国家的认同不够,这样势必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扰乱公民的价值判断准则、妨害民族团结,对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阻碍。因此,我们一定要和一切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行径进行坚决地斗争。“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与民族的一种力量,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更加深沉且持久的力量。”[4]所以,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努力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国家富强的生成基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富强梦是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历史发展规律、广大人民群众意愿、中国现实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要生存就得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存,更谈不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国家富强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实现国家富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社会形态更替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劳动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是由生产劳动支配的。生产逻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原则。首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决定力量。人为了能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其次,生产力发达先进是共产主义社会构建的基本物质根基。生产力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基础,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更替的终极决定力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三个维度两对矛盾,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高级状态,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大大优于过去所有社会、极其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条件为前提的。因此,人类只有不遗余力地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备条件。生产力的优越先进既是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其应有状态和现实价值。共产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满足人的各种合理而健康的需要,因而共产党人在建立理想社会以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劳动者各种合理的诉求都极大的得到满足,民众的需要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标准。共产主义社会能做到按需分配的根本和基础是生产方式的充分成长和社会创造能力极度强大,物质财富供应充足。假如舍弃了这个前提条件,“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8]因此,富强是与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是内含于其中的固有之物。

(二)广大人民群众期望和中国现实国情要求实现国家富强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渴望国家独立自强,自身富裕幸福。这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必须肩负的两大历史使命,也是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首先,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近代欺凌和奴役中国人民的三股反动势力,由此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站起来就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通过革命让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富起来和强起来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抓住经济建设这个龙头全神贯注谋发展,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次,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国家如何强大,人民何以幸福。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党和政府围绕着如何使我国从农业国快速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寻和不懈的努力。历经工业化、“四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的长期探索,到最终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把我国建设成富强富裕国家的价值理念一直未变,解决我国经济落后问题的决心未变,新民主主义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未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实现国家富强

国家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价值,是现代文明提升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制度自信、制度保证与正确方向,使得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勇气和动力通过调动国内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生产发展、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被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国家现代化”,现代化始终伴随祖国一路前行,这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是国强民富。作为自建立起就肩负着救国救民、实现富强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也深谙这几个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份量,也始终为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而努力奋斗,正如十九大所指出的那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9]“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0]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国家富强的逻辑进路

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富强梦“使命”,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政治合法性和有效性建设、坚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质和建设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就能创造梦想成真的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富强是关键。

(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富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经济保证

“富强”即民富国强。从国家层面来说,富强需要一个国家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有较大的GDP总量和均量,并能持续增长。从个人来说,个人与家庭不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而且还有相当程度的投资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所以,要实现国家富强梦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是实现国家富强梦的关键所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2]中国现在最大的国情是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面临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3]其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4]无论是民富,还是国强,市场主导资源走向是市场经济之永恒法则,市场化是富民强国的根本途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致力于健全市场体系、解决政府监管不力和管的太多的问题。同时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惟有如此,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实现民富国强。最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无论是生产力的优化发展,还是改革的全面进行,我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大多数民众的富裕”这个前提而实现以人为本的“全民富裕”这个根本目的。因此,“倡导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必须奉行集体主义原则,立场鲜明地走全民富裕的发展之路,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十三亿中国人民,反对少数人或群体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16]

(二)坚持政治合法性和有效性建设,为实现“富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政治保证

所谓“富强”意味着不仅要“富”,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富裕及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和文化品质的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强”,具有较强的政治实力,获得别的国家广泛地支持与信任。因此,我们务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增强我国政治实力:第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构建能够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规范体系,就应该对照现代化的国家形态去设计和建立起理想的社会制度,并进行政治合法化确认,把理念上、思维中的认可升华为法理上的认同。这一点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已经被现实证明是迄今为止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广泛的政治合法性,现行的治理体系和政策执行力具有较强的基础和潜质,但是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相比仍然有不和谐的地方,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国家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国家作为“公正的仲裁人”必须有能力逾越社会利益集团和部门政治的限制而使自己的目的予以实现,这有两个条件: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一个没有部门利益的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要严格限定权力的边界使权力有约束。假使权力没有界限,不受抑制,政府必然占有大量资源,垄断性行业会日益增多,官商沆瀣一气与垄断联盟会成为常态,社会结构利益集团化出现。因此,要严格厘定权力的界限,使权力受抑制,压缩政府的权力边界,让市场主导资源配置,使掌握公权力的政府机关能够很好地发挥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第二,促进政治社会化建设,培育与形成公民政治文化。政治实力的提升,不仅要有好的社会制度,完备的治理架构和较高的治理能力,而且更需要国民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能理性的参与国事,即形成公民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是国内人民对国家权力的整个运行过程都有清晰而明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社会中的一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政治运行的效果能够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公民政治文化要求“理性的国家认同”、“基于民主委托基础上的政权合法性”、“理性的政治参与”、“包容、协作、开放、共享”的政治心态、“政治输入与输出对等”的价值取向和推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理念。它的关键是人民对民主政治的价值理想、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和程序运行等坚信不疑、强烈认同和全力支持。社会中的人们一旦对民主政治保持这种积极态度和情感,那么,民主政治体制的权威性就是不可动摇的。因此,要增强国家政治实力,提升国内政治动员能力,必须通过提升公民政治素养、构建公民社会和引导社会公众进行理性的政治参与等途径来培育与养成公民政治文化。第三,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发挥主导性作用,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一个国家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地位,就等于赢得了国际知名度,也就收获了在全世界树立道德权威、获得合法性的力量基础,就拥有了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等外交工作的机会和资本。中国要赢得良好的国际信誉:一是中国要继续大力推进多边外交,同时通过供给基本的国际公共产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从而使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认可的普适性价值观。二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外宣传方式,建设一批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媒体,打破国际舆论被西方国家垄断和操纵的局面。同时,“要主动利用别国媒体为我们进行宣传,也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塑造良好的国家信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7]三是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创造多种机会增加与外国非政府组织之间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往来,以表达善意、增强信任、祛除隔阂。非政府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国家外交政策的一种折射,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另一种途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孔子学院、红十字协会、国际志愿者协会加强与其他国家非政府主体交流,表达善意,树立形象。

(三)坚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质和建构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为实现“富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文化保证

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富强,就是在实现社会经济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文化的富裕,实现富裕的经济生活与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文化品质的和谐一致,实现经济与文化共赢。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均多样化,出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使文化的格局更为复杂。因而,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富强”的实践中,要做到: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发展了的社会生活,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新生活,研究新情况,化解新矛盾,提出新答案,为我们指明道路,辨明方向。第二,突出主旋律。突出主旋律就是在实现富强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理念和行为。弘扬爱国主义就是教育人们热爱祖国,践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倡导集体主义就是动员全体人民以极大的热情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浪潮中,帮助人们坚守集体利益至上原则,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倡导社会主义就是使人们认识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更替的固有节律,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才能享有真正的民主,幸福美满。总之,突出主旋律,就是要指引人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建成和实现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而贡献毕生力量。第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实践经验财富的凝聚,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历史基础,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一致,“要聚德践善,尊老孝亲,做行为的表率,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提升人民素养和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18]第四,努力祛除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发展市场经济有益于进一步促进生产力优化发展,有益于更快的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也必须重视,比如一部分人社会主义立场不坚定,无视集体,迷恋金钱、贪图享乐、以己为中心,这种价值观念使一些人唯利是图,人格扭曲,必须予以剔除,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综上所述,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和最深厚的基础。为此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遵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遵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坚持政治合法性和有效性建设增强政治实力,坚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质和建构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增强文化实力,就能不断创造新奇迹,直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政治国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