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记者 李雪
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对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不足,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有效建设健康中国、发展康养事业,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11月5日,在第八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暨康养产品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说。她表示,我国应增强全民积极养老意识,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江丹认为,全社会应当具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想观念,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她表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
近年来,国家运用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在“十三五”时期和“十四五”时期都制定了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召开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新时代老龄工作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江丹表示,要继续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社会参与以及孤寡老人扶助等政策,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
此外,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规,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完善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
近10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截至目前,全国有1420万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70多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惠及近3700万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丹表示,要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老龄化服务体系,改善养老服务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支撑条件,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照护需求。
同时,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银发经济,丰富养老服务业态,推动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护养结合,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如今,老年人已不满足于生存型、基本保障型养老需求,对更高品质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新需求。
《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不同老年人群体提供分类服务。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制度,并提出到2025年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的目标。
江丹表示,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江丹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势在必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