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矿业资源开发现状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探讨

2022-11-28 04:00刘冲昊范凤岩李天骄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2年6期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矿业矿产资源

王 修,刘冲昊,范凤岩,李天骄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第一消费大国,所面临的矿产资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加剧了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海外资源供应安全不确定性显著增大。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我国仍需要大量矿产资源支撑,但国内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亟待增强国内供给能力。西藏矿产资源丰富,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后备开发战略基地,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突变的压舱石[1],是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地处高寒地带,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目前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国内学者针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行了诸多研究。于慧等以藏北砂金矿为例,对矿区高分辨率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发现粗放式矿山开发遗留的大量采坑和弃土弃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治理建议[2]。徐友宁等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西藏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高原草甸植被破坏严重,并提出了源头优先保护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策建议[3]。刘大钧等在对西藏矿山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矿山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保护措施[4]。强海洋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矿业开发与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立法、完善管理、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等建议[5]。以往研究多注重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建设所产生的具体环境破坏提出对策建议,缺乏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审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的研究。

从长期来看,西藏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保障我国大宗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生产基地,但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利用模式。本文从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维度出发进行论述,从宏观、全局的视角探讨了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强边固防和西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中国矿产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西藏矿产资源现状

1.1 矿产资源禀赋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约122万km2,平均海拔约4 000 m。从地质学角度来看,西藏自治区处于特提斯成矿域东段,境内的地壳曾分属古特提斯洋两侧的古大陆边缘。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陆块裂离-拼合、洋盆消减、大陆碰撞及海陆变迁后,最终在新生代早期成为一体,并在新生代中期全部脱离海洋环境,进而在复杂的地质过程中完成了地壳加厚和高原隆升等多次重大的深部地质过程。因此,西藏成矿条件优越,成矿远景巨大。

经过几十年地质勘查工作,我国已在西藏发现了三江成矿带、喜马拉雅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唐古拉成矿带等主要成矿带[6]。这些成矿带中蕴藏了102种矿产资源,矿产地2 000余处。其中铜矿已具备建设大、中型矿山的资源基础,铅锌矿、菱镁矿等也展现出可大规模开发的资源前景。国家紧缺矿种——铬铁矿、铜矿等在西藏储量大且品位高,对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但相对于我国东南部省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而言,西藏因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约束,目前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开发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资源禀赋角度看,具有优良成矿地质条件的西藏,未来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潜力巨大。因此,西藏被视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

1.2 矿业开发现状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矿产资源需求种类多且需求量仍保持增加态势,而我国东部省份的矿产资源经过多年开采利用已日益匮乏,急需新的资源基地作为后补。西藏因其极佳的矿产资源禀赋,加之青藏铁路贯通,矿产资源勘查程度加深以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近年来,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了较快的发展。当前,西藏已开发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铜矿、铬铁矿、锂矿、铅锌矿和锑矿。

铜矿:虽然西藏铜矿资源丰富,但因环境、交通等客观因素制约,铜矿开发起步较晚,当前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已正式建成投产的有驱龙铜矿、玉龙铜矿、甲玛铜多金属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7],其中投产日期最早的为2008年的玉龙铜矿,最晚的为2021年12月的驱龙铜矿(表1)。因开发利用时间较短,因此西藏地区铜矿产能和产量目前依旧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若西藏自治区能实现年产能4×105t精铜,其产值将超过200亿元,相关的采、选、冶、运等产业至少可给西藏自治区GDP带来500亿元的增长额度[8]。

表1 西藏地区主要铜矿开发情况

铬铁矿:我国铬铁矿高度依赖进口,西藏的罗布莎铬铁矿是我国唯一的大型铬铁矿床,矿石品位在57%左右,且是国内少有的可直接入炉冶炼铬铁合金的高品位铬铁矿,2020年铬铁矿产量为6.7万t。近年来,随着罗布莎矿区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创新与深入,据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表示,新增铬铁矿储量可延长矿床20年的服务年限,可解决约1 000人的就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9]。

锂矿:由于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锂资源需求和竞争持续增大,占全国锂资源总量近80%的西藏盐湖型卤水锂资源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第一个盐湖锂基地——扎布耶锂矿,年产能约5 000 t,盐湖卤水提锂工艺已应用于矿山生产[10]。但由于我国盐湖提锂技术尚不成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因此西藏的盐湖锂资源开发仍需要进行深入的技术研发与矿区实验,探寻出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相互协调的盐湖锂资源发展道路。

另外,西藏自治区铅锌矿和锑矿也处在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阶段。总体来看,西藏矿业开发项目不仅对地区吸纳就业、稳定发展、民族和谐、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应对当前复杂善变的国际形势提供了重要的矿产资源保障。

1.3 矿业开发的支柱性地位

据2020年西藏自治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 332个,从业人员6.62万人,全年营收366.88亿元。其中采矿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14个,占比7.2%,从业人员9161人,占比13.8%,全年营收78.97万元,占比21.5%[11](图1),可以看出,矿业开发已成为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据2021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36.4%[12]。西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持续走高。矿业开发促进了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单纯的矿业产值不能全面反映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作为基础性的原材料,矿业开发也会拉动相关后续产业的发展[13]。

图1 2018年西藏自治区采矿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全年营收占比情况

2 西藏生态环境现状

2.1 生态环境概况

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问题一直被高度重视。西藏有“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之称,其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山系、盆地、高平原、深切峡谷等地貌单元分异明显。由于高海拔、低温、干旱、低氧、强风等自然因素,造就了西藏高寒荒漠、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灌丛以及山地森林等特殊且脆弱的高寒生态系统[14]。

西藏现代冰川发育面积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0%,是我国乃至亚洲水资源的重要源头[15],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西藏的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升温速率的2倍,导致西藏冰川退缩加快,长远来看,对我国及亚洲的水资源供应将产生不利的影响[16-17]。由于西藏地区寒冷多风,岩石冻融风化强烈,成土过程缓慢。当前西藏的土壤层仍处于成土发育过程中,具有成土层薄、层次简单、风化程度低、水分不足、抗蚀能力弱、耕作层富钾缺氮少磷等特点[18]。

西藏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第二次青藏科考统计发现,青藏高原现有维管植物14 634种,脊椎动物1763种,分别占我国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的45.8%和40.5%。其中662种维管植物和169种脊椎动物为珍稀濒危物种[19]。虽然此次科考范围是整个青藏高原,但众所周知,青藏高原以西藏地区为主。

因此,西藏生态系统较为复杂且极为特殊,由于自然条件约束和人类活动增加的影响,会使原本脆弱的西藏生态系统风险加剧。

2.2 环境保护政策

2009年,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通过实施天然草地保护工程、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修复保护生态环境[20]。

西藏自治区2013年颁发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其中明确指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并对矿产资源开发选址、环境监督、生态修复等做出规定[21],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据《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现有森林1 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31%,已记录的野生植物有9 600多种[22]。

2022年5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初次审议的法律案中包括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23]。立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为西藏自治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搭建好了基本架构,将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2.3 绿色矿山理念

绿色矿山是我国矿业领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体[24-25]。我国的绿色矿山理念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渐进式的形成过程。从“九五”时期一直到“十四五”时期,从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经历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理念(图2),前者是后者的来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26]。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当前,绿色矿山已成为我国矿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图2 我国绿色矿山相关理念演进过程[26]

3 西藏矿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7]。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是矿业开发首要考虑因素。近年来,西藏因矿业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情况有所好转,但整体来看,目前西藏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问题。

1)盲目追逐经济效益,生态修复不科学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存在部分地方政府或企业不顾西藏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未做充足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开展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给西藏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环境破坏。如2022年4月,被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西藏自治区发现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砂石开采活动管控不力,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对高寒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8]的案例。同时,我国“绿色矿山”尚处于示范区建设阶段,生态修复能力仍需提高[29],部分企业为避免受到惩罚,不顾自然规律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更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二次破坏。

2)矿业发展规划模糊,监管落实不到位

当前,西藏针对矿产资源开发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与非自然保护区的矿产资源分别如何具体进行勘探、开发、储备等尚无明确的指导文件。相关政策执行者往往进行“一刀切”,严格限制或禁止一切矿产资源项目,给西藏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开发增加了难度。

3)矿业开发技术滞后,与特殊环境不匹配

近年来,西藏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部分矿业开发项目中,引进的先进技术却与西藏特殊的生态环境不匹配[30]。部分矿业公司出于技术限制或成本考量,在高原矿业开发设备与技术方面并未根据西藏实际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改进或改进不够,这种开发技术与特殊环境的不匹配导致了一些非必要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4)矿业开发产业链不完整,弱化了资源优势

目前,西藏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在矿山采选业务,而冶炼和加工制造等具有更高的经济附加值的产业相对欠缺。因而,西藏矿业开发更多的是生产初级矿产品,相对薄弱的冶炼加工业务与矿山业务不能产生协同效应,难以将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西藏矿业开发产业链不完整也导致其欠缺一定的韧性,导致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4 西藏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

矿业开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生态保护优先和强调国家整体安全观的新时代,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统筹兼顾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发展战略,对强化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加强科学理论研究,推动工作实践

开发矿产资源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做好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和环境承载力等理论研究,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以及不同生态环境因素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程度,开展西藏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和区域的矿业产业布局评价和区划,指导西藏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践行“绿色矿山”

加强技术创新与攻关,不断完善“绿色矿山”在标准、技术、实施、监督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确保投入生产的同时,必须将环境保护因素作为技术突破的重要考量因素,对矿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修复难度、成本等进行多轮次高标准的充分论证。对已有的和未来的矿业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首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其次科学论证和开展积极的人工修复措施,并让专业从事生态修复业务的企业深度参与。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明确矿业发展规划,完善监管机制

立足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等手段,制定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储备的空间格局规划。对国家已确定的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产资源,实行战略储备,设置较高的储备动用条件,非特殊情况不予以动用。对非自然保护区的矿产资源,设置生态保护等级,严控探矿权和采矿权,让有担当有环境保护和修复实力的企业去探矿、采矿。

4)创新思路,矿业也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做贡献

在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利用荒地开发矿业,可以用相对较小的土地占用代价来保护较大面积的植被。牧民多以牧羊、牛等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西藏高寒地区植物生长缓慢、相对稀疏,支撑一只羊生活所需要的草地面积要远大于低海拔地区,往往达到数十亩草地;而维持一户人家生活需要放养数十只至上百只羊,草场面临很大的超载压力。如果在牧区周边开发矿业,一座矿山就可以吸纳大量牧民从牧区转移到矿山就业,如此,可以节省相当大规模的草地,减轻草场超载的压力。这是矿业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思路,即占用较小规模的土地,保护大面积植被。

5 结语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但在矿业开发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盲目追逐经济效益,生态修复不科学;矿业发展规划模糊,监管落实不到位;矿业开发技术滞后,与特殊环境不匹配;矿业开发产业链不完整,弱化了资源优势等。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强科学理论研究,推动工作实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践行“绿色矿山”;明确矿业发展规划,完善监管机制;创新思路,矿业也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做供需。必须确保西藏自治区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筹兼顾,使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保住绿水青山。

猜你喜欢
西藏自治区矿业矿产资源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完善路径分析
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使用法将作重大修改——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使用法典(草案)》解析
2016年西藏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