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2-11-28 04:27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区域专业

张 帆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使命担当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以人民群众所满意的教育来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地方高校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主体,其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办学水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而高质量的地方性教育除了能够起到教育和教学的作用,更能够支撑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的高校教学承担着培养优质社会人才的责任,只有保证人才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以高校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校所肩负着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基本职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五大职能。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是从满足社会需要的现实角度出发,以培养具有高技能素质人才为目的,最终培养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和调整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特色优势专业,并明确科研重点,通过学校教育的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所以说,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它的一项基本职能。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以技能型为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在建设发展中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变化,考虑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按照地方经济社会需要革新教学思路,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使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的调研,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地方高校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

地方高校通常具有一定科研实力,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研究,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智库由具有专业素质水平的专家组成,能够为区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决策思路和决策方法。由于高校的人才资源较为集中,而且具有广泛的学科覆盖面,能够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所以在建设高校智库的时候需要发挥出创新的作用,以创新科技来引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现阶段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模糊

在地方性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的高校的服务意识相对模糊,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有的高校缺乏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校专业和师资力量进行有效配置的能力,服务和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没有注重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长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区的高校自身服务意识较为缺乏,对于人才的社会能力建设存在缺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实践能力培养,忽略了师生的服务意识,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地方高校专业设定不符合区域发展需求

如前文中所述,一些地区的高校专业设置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例如,一些高校专业设置较为陈旧,缺乏地方性的特色专业,使高校无法发挥出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1]。一些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所使用的教材和实际工作岗位相去甚远,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与社会相脱节。一些高校设置的专业较为陈旧,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为了能够稳定招生规模,不愿意割舍老专业。而且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忽视了专业设置和地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较为困难,无法与招聘岗位相匹配。还有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在设置专业时忽视了实际情况,盲目加大对热点专业的投入,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地方高校的专业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水平。

(三)地方高校和区域文化间衔接较为薄弱

高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应主动契合区域发展实际,但有的高校的文化氛围薄弱,且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无法实现帮助建设区域文化的功能。由于一些地区的高校的建成时间较短,自身缺乏文化沉淀的时间,导致文化基础薄弱,不能和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形成有效的衔接。所以,当地方高校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进行衔接时就会因为缺乏具有特色性的文化体系,而出现不利于建设当地特色文化的情况发生。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没有当地特色文化特点的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会与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趋于雷同,甚至出现了“复制文化”的现象,在这样的盲目参考复制中难以提升文化水平,不利于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差

由于地方高校无论是资金支持力度还是人才投入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为落后,且受经济实力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无法强化自身发展能力,也无法投入较大的资金提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为缺乏,导致社会服务的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且有的地方高校正处于前期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无法充分发挥学校的服务职能。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强,并且基础设施较为缺乏,导致学校科技创新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些教师虽然主动进行科研,但是科研结果无法应用于实际[2]。另外,地方高校的自身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导致其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面临着困难,不利于提高地方高校的服务能力,难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是在特定区域内发展起来的,并且依赖当地资源成长,最终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地方高校建设中,为了能够使地方高校更好发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就要不断提升高校对区域发展的服务意识。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部门和教职人员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充分认识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切实保证学校教职人员能够将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同时,为了能够让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要采取措施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定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熟悉掌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府的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以此为依据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学校可要求教师定期开展实地调研,对于所教授课程相关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为自身的授课活动提供一定的优化。教师在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需要开展实地调研后,要积极提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建议。

(二)增强地方高校的服务能力

由于地方高校发展相对比较特殊,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推进,其在发展和建设中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当前,地方高校要增强服务能力,就需要清晰把握自己的定位,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方式来增强地方高校的服务能力。在地方高校建设发展中,要不断提升和完善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构建独特的地方性服务体系。而作为地方高校,要增强服务能力,应该具有其独特性的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所高校是否能够持续发展。一个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的高校一定能够在激烈的高校人才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地位,脱颖而出[3]。学校应结合高校发展来研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并结合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来创新和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增强学校的服务能力。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文化发展与高校硬实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学校的社会文化功能带动学校的社会经济功能提升,以提高其经济社会服务能力。例如,某高校在强化地方服务能力中积极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借助校企合作等作用机制,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相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学生与学徒对接”等,实现对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主动开设面向市场的特色课程等。

(三)完善地方高校服务力量的培养机制

地方高校要在该区域内获得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当地的企业和政府的帮助与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应该与地方政府、企业达成合作,以增强服务力量。学校应当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为了能够使校企合作落实到位,学校可成立单独职能部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牵头做好校企合作。在此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要在学校建立起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相关专业,使学校发展能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吻合。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员工为学生开展职业讲座、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各种方式,主动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既强化了地方高校的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又夯实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四)发展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课程

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的服务作用,使地方高校能够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匹配,就需要积极调整和优化办学结构,找准专业建设的重点,发展特色专业,以优势专业的发展带动学校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学校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例如,在特色课程选择中,应面向市场进行改进。如当前单身经济快速发展,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快速涌现出单人食堂这一新型业态,而在《中国单身经济报告》中发现,从2019年开始我国独居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在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已高达73.01%,其中有43.60%的单身人士单身时长为3年以上,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特色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在设置特色课程的时候,学校除了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外,也要兼顾不同专业教育的特殊要求。针对如前文中所述的一些地方性高校中存在一些较为传统和陈旧、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旧专业的情况,学校就要主动调整专业内容,使其能够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素质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优秀学生。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当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还需要结合地方性的色彩设计出具有学校特点的特色专业课程[4]。同时,高校也要充分考虑到自身能力,避免盲目建设热门专业的现象。

(五)加强地方高校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素质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教育能力,也代表了高校的经济社会服务水平,其发展上限决定着高校建设的水平上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学校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校应该积极对教师开展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学校的办学目的和社会需求,使教师能够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调整教学侧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水平。除此之外,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还要打破教师闭门造车的困境。学校要制定和落实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在职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让教师在学习和交流中开阔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六)优化地方高校的科研评价标准

一些地方高校虽然重视科研工作,但是由于教师的科研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科研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利于促进当地的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为此学校科研部门应该优化科研评价标准,并且改进科研管理办法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可以节省科研时间,专心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中,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5]。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出科研工作的优势,学校还需要对科研评价标准进行合理的优化,使其能够真实反映出科研的效果,并且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还需要建立起一支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队伍,并且促进多学科融合,最终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我国传统的高校科研体系往往存在重课题、轻专利的不足之处,所以学校在制定科研评价标准的时候也需要把实绩作为科研评价的重点,真正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欲望[6]。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区域专业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分割区域
部分专业介绍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区域发展篇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