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沉浸理念在舞蹈中的运用

2022-11-27 10:00孔琳山东女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9期
关键词:舞剧舞者舞台

孔琳(山东女子学院)

一、沉浸式演出在舞蹈中的表现形式

(一)剧场舞蹈

在近些年国内的舞剧作品中,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虚拟实境技术、机械装置和特效灯光等科技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在舞剧《杜甫》中,使用了全息投影技术、特效灯光,以及机械装置大型道具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结合舞蹈形象化的表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对观众在观演理解认知上更立体,更加形象化。更能让观众沉浸其中,理解故事想要表达的想法。

不仅是在舞剧《杜甫》中科技手段的大量应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舞剧作品中加入了各种技术的应用。例如:在灯舞片段中,通过特效投影把光点从空中聚落到舞者手中的花灯之中,通过地屏和舞台上的大屏,投射出层峦叠嶂的山峰,把舞者们置身于虚拟的真实空间当中,给观众们一种真实的在环境中舞蹈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到神秘的西域风情带来的热情。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画作人王希孟的视角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同时还创造性地引入了“展卷人”这一现代角色,两人跨越千年时空,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创作的对话。在舞剧的处理中,巧妙地借助了投影技术,把整幅画卷展现在舞台之上,舞者在可旋转的地面圆形转台中进行舞蹈的变换,营造出可以移动的动静结合的舞台效果。在如同电影般镜头语言的叙事之中,观众享受着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同时循着他们的轨迹一同走进《千里江山图》之中,全身心地跟随并感受王希孟作画的心路历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舞蹈的创作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才能让舞蹈表演更符合现代社会审美,从而促进舞蹈创作和升级。通过对剧场舞蹈中带有“沉浸式”元素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多数的舞蹈作品中,对于“沉浸式”这一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上的升级应用。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机械装置和特效灯光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拓宽了以往过多地依赖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的方式,用更加多元的形式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科技手段应用在很多舞蹈场景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使舞蹈的表演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一些无法实现的画面可以用技术来实现,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变得轻而易举,更好地渲染出舞蹈想要表达的意境,打造真实的舞台场景,来丰富舞蹈的表现力,创造出完美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在舞蹈的认知理解上更清晰,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觉体验。

(二)环境舞蹈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环境舞蹈主题展演中古典舞《了兮》将唯美与冰冷钢筋混凝土的工业化遗迹相结合,古今的结合给予观众独特的视觉冲击。此外,众多的独立舞蹈家们用环境舞蹈的方式,来展开对舞蹈表演方式与边界意义的探寻。作为一部环境式沉浸舞蹈剧场,《寅时说》在舞台设计和观演关系上进行了改变,整个演出场景完全依照剧本设定,精良的布景和道具模拟出真实场景。观众也不再局限于固定位置,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到舞蹈表演。2021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出现的沉浸式整体艺术剧场《融》,由国际著名编舞家沈伟联合国内知名舞者共同呈现的沉浸式舞蹈艺术现场,在正方形矩阵舞台之中,舞者在自己的独立空间之中自由曼舞,观众在场馆中可以随意走动观看,舞者和观众同处在同一场域,成为独立与观众之外的个性群体,与观众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引发对于“融”的思考。沉浸式舞蹈用独特的表现形式,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肢体语言带来的视觉感上的强烈冲击,同时也带来精神世界的享受。

随着环境舞蹈的发展,以环境舞蹈为主的舞蹈影像作品开始出现。人们利用摄影技术把当时的行为状态记录下来,利用镜头化的语言表达来传递个人的美学观念和对艺术的表达与理解。在Trisha Brown 的《Walking on the Wall》中,舞者们在博物馆纯白色的环境空间之中,通过滑轮、吊索悬吊装置在墙壁上直立行走,实现了对舞者身体另类的呈现方式。《Play(As)Trolley Dances》中,舞者躺在广场上的水池之中,通过舞蹈艺术化的表达,与环境产生连接。Stephan Koplozitz 的《TaskForce》中,舞者置身于绿色的森林之中,通过与树木、花草之间的互动配合,来展现舞蹈与自然生命之间感应。以上的作品是在环境舞蹈的基础上进行的舞蹈影像记录,艺术家希望通过影像的记录,向更多的人传达身体感官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碰撞。

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舞蹈家们开始“为镜头而舞”,得益于拍摄技术和后期处理的优势,以“摄影+舞蹈”的舞蹈影像作品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表现形式。同时,作品将服装与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用反常的视觉冲击给人以想象空间。舞蹈影像希望通过影像技术的独特视觉构造来给观看者带来感官上的独特体验,在镜头语言的虚实结合表现下感受舞者们的情绪表达,引发观看者精神上的思考。

(三)旅游演艺舞蹈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时代下,旅游演艺行业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注重游客体验式的舞台艺术形式。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和游客对于深层次体验的需求,旅游演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在不断地改进升级。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手段和旅游演艺活动的结合逐渐发展成一种全新的旅游演艺表现形式,称为沉浸式旅游演艺。

沉浸式旅游演艺打破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屏障,观众不再作为旁观者被动地接受演出内容,而是转变为表演的参与者,甚至是主体。舞台也不再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变成了各种真实的主题场景,利用高科技技术增强场景氛围,演员在场景中移动式表演,观众可以自由地在场景中行进式观看,让观众在自主参与中获得了沉浸式的体验。而且融入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为游客创造超越期待的旅游体验。在沉浸式旅游演艺作品中演出打破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开启了边走边看的新时期,观众从之前的镜框式舞台观看模式转变为沉浸式观看体验。观众在观看舞蹈表演时,可以和演员近距离接触,在各个视角欣赏舞蹈,感受舞蹈带来的艺术魅力。

(四)电视舞蹈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的不断更新,电视节目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电视舞蹈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更新和完善,在节目质量、传播方式、广告营销等紧随时代的潮流,进行深度的创新。近些年来,大量的优秀电视舞蹈节目层出不穷,从早期主打竞技性的舞蹈节目到主打宣传舞蹈的文化宣传,再到现在多种艺术形式融合,注重观众观看体验,主打沉浸式体验的电视节目河南卫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舞千年》以及春晚的部分舞蹈节目作品。电视舞蹈逐渐跨过了现实和虚拟的桥梁,把舞蹈艺术与生活相连接,让艺术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媒介技术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电视舞蹈的制作方式相较于剧场舞蹈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剧场舞蹈受制于电视后期制作技术,一些想法无法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而且剧场舞蹈在演出上是带有即时性的,所有的画面都呈现在台下观众的眼睛里,是好是坏都无法改变。而电视舞蹈具有强大的延迟性,舞蹈需要先经过拍摄,拍摄过程中通常是拍摄多遍,选出最好的一遍,在经过后期影视制作技术的加工,才呈现在观众眼前。而且得益于拍摄技术的优势,借景、长镜头、慢动作、蒙太奇等一些影视剧化的镜头处理手法的使用,以及在后期制作中通过字幕注释、特效使用,使得整个舞蹈作品更加饱满,舞蹈的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

二、沉浸式舞蹈演出的特点

(一)观演关系的转换

沉浸式演出的出现,对于传统的观演关系进行了创新,观众不再作为单纯的产品接受者,而是转变为舞台的探索者。以前是剧本和表演作为创作的第一位,用高质量的演出来吸引观众观看。在体验经济时代下,观众的体验成为创作的第一位,观众能否在演出中全身心地投入并得到正向的反馈成为作品创作的重点。

1.沉浸性

沉浸性是沉浸式演出的重要特征,利用技术手段创造出沉浸式的舞台场景,给予观众真实感。在舞台场景中通过语言、动作等对观众的心理进行引导,在潜意识中引导观众,对观众进行全身心的全面刺激,从而让观众沉浸其中,产生进入心流体验的感觉,引发观众全新的认识和思考,达到人与空间合而为一,产生沉醉感,从而进入沉浸状态。进去沉浸状态之后,人们常常会产生忘记时间,忘记周围事物存在的感觉。在《只有峨眉山》打造的戏剧幻城中,在室外演出中,通过干冰机制造出烟雾效果,结合周围环境以及灯光特效营造出在云之上的真实感觉,让观众体验到漫步云中,俯瞰万物的沉浸感。

2.流动性

由静到动的转变,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观众进行行进式观看或者演员在观众之中表演。在《又见平遥》中,整场演出观众都是在行进式地观看,演出空间从单一空间变成多维空间,演员直面观众,传统意义上的舞台区和观众区不复存在。没有了距离的限制,演员与观众处在同一场域之中,观众在移动中全方位地观赏作品,探索每一个角落。而剧情的设定甚至可以让观众解锁不同的结局,大大增强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减弱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提高的观众的审美。

3.互动性

在沉浸式演出中,演员不再是单独表演自己的剧情,还要在剧情中和观众进行互动,并且根据观众的反应做出即时的回应,观众也成为表演的一部分,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互动性的增加也对观众来说更容易接受,以往演出缺乏互动体验,而在沉浸式演艺活动之中,大量的互动体验设置从观众进入景区就开始,一直持续到结束,观众甚至变成演艺的一部分,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互相影响着剧情的走向。

对于观众来说,个人的满足感得到提升,积极影响着观众的体验价值。沉浸式演出中的互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感官体验。

(二)演出方式的多样性

在演出方式上,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和表演相结合,把作品从单一的视觉效果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全感官的投入体验,让观众的观看体验更立体化、形象化。在演出场地上,从较为封闭的剧场转向更为开阔的专门搭建的场地或自然环境等场域,在不同的场域空间中实现新的碰撞融合,让观众对作品产生属于个人的审美认知和体验。在观演关系上,通过改变观众的观看距离和观看方式,来增强观众对作品的感知能力,感受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和表演艺术的魅力。

三、沉浸式舞蹈演出对舞蹈发展的启示

(一)舞蹈编创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舞蹈作品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用两点一线来概括。首先,编导进行题材选择,然后根据题材进行创作构思,进行舞蹈动作的编创,最后寻找合适的舞者进行舞台呈现。整个过程只发生在编导与舞者之间,中间没有其他的参与者参与进来。而在沉浸式舞蹈作品之中,整个演出的中心发生了改变,以舞蹈为中心变成了以观众为中心,而且有更多的参与者加入进来,需要考虑的东西不再局限于两点一线之间,编导的身份转变成了导演。沉浸式舞蹈演出中对新媒体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应用。沉浸式舞蹈演出中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增强了舞蹈的氛围感,使得舞蹈意境刻画得更深刻,舞蹈的表现力更饱满。在沉浸式舞蹈的创作中,新媒体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是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

在沉浸式舞蹈演出中,舞台和观众观演区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演员和观众甚至处在同一场域,舞台被延伸到多个维度,使得编导对于舞蹈动作在三度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编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镜框式舞台表演中,编导只需要考虑在观众视角内的场域之中的动作呈现方式以及队形的变化,在固定的舞台中把预先编排好的舞蹈呈现给观众就可以了。而在沉浸式舞台上,固定的舞台场域消失,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观众可以全视角看到舞蹈表演,所有的编排都暴露在观众的眼前,以前在镜框式舞台中无须考虑的地方也要进行创作。例如:在三度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动作编创中要考虑到所有角度的动作变化,增加了和观众之间的互动,编导需要在互动之中来传递舞蹈的情绪,对观众的情绪传达由单一的动作表达变得更加多样化,利用舞蹈的编创,让观众在共同的场域和舞者共同探讨身体带来的情感传递。

对于演员来说,舞蹈编创和舞蹈表现方式发生了改变,观众可以在近距离全视角下观看演员的表演,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甚至连脸上的汗珠都能被观众的眼睛所捕捉到。不仅如此,由于观众的近距离观看,还会产生各种突发情况,对于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沉浸式演出对于演员来说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

“沉浸式演出不仅体现在表现形式上的改变与创新,更是对观演关系的尝试与探索。作为一种创新的表演形式,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演体验。”作为艺术创作者,应该深入了解沉浸式演出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艺术创作,为观众带来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二)对于舞蹈发展传播的影响

中国的新舞蹈艺术从20 世纪30 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舞剧则是新舞蹈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的舞剧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舞剧作品,从宏观上来看舞剧是逐步稳定向上发展的,但从舞蹈行业内来看舞剧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相对于电影、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播影响力,舞剧在传播范围及速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和电影艺术相比较来说,舞剧的成本过高,舞剧的制作成本和收入难成正比,一部舞剧制作完成少则千万多则过亿,而其收入主要依靠门票收入,要想完成制作成本的全部收回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周期。而旅游演艺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依托于旅游业的支撑,观看演出成了人们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创作者们紧紧抓住这一点,在演出上注重游客的体验需求,对观众身心感官带来直观的刺激,给予观众兴奋感、满足感。虽然前期的制作成本较高,但后期演出场次频繁,旅游人数增加,使得作品演出可以程序化进行。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舞蹈艺术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寻找新的定位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随着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沉浸式演出的出现,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沉浸式的真实体验,对传统的演出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近些年来,沉浸式舞蹈演出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一些艺术家在舞蹈艺术领域对其进行尝试探索,希望在舞蹈艺术这条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发展的路线,扩大舞蹈艺术的传播影响力,让舞蹈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从目前沉浸式舞蹈的发展的情况来看,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的舞蹈形式来说,不只是纯粹的舞蹈艺术的表现,而是多种艺术形态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多元化的融合,利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进行塑造,进行更广泛的传播,通过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让舞蹈不再单打独斗,不断出圈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于舞蹈自身来说,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挑战。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体验被放在第一位,传统的舞台艺术表演已无法满足观众,观众希望看到有新意、体验感更好的演出。对于艺术来说,创新是延续其生命动力的能量,对于沉浸式舞蹈演出而言,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利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对以往的舞蹈表现形式进行解构与重构,融合各种艺术的好的表达形式,借助外部力量的延伸,拓宽舞蹈的表现形式,打造出全新的舞蹈呈现方式,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舞蹈带来的魅力。藏羌彝走廊是以“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区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起藏羌彝民族文化的产业带。该走廊横贯南北,也是文化融合的重要地区,区域内具有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也富集多样化的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独特,因此,其文化软实力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以四川省三州四市为研究对象,展开了针对当地政府和民间歌舞传承人的调研活动,了解了当地非遗歌舞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四川省藏羌彝舞台艺术的现有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非遗歌舞文化传承创新的针对性策略。

猜你喜欢
舞剧舞者舞台
百科全书舞剧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舞剧《瑞鹤图》剧照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