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非遗技艺首饰品的设计制作与传承发展*

2022-11-27 09:59林琳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9期
关键词:绒花花丝饰品

林琳(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

首饰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且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展示出强烈的社会与审美属性。首饰一般用以装饰人体,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及身份的意义。首饰品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也是深受各个阶层群众的喜爱。首饰品的品类繁多,材质与工艺更是复杂多样,又具备极强的研究价值。目前市面首饰产品多以金银为主,机器加工生产,品牌间款式相近,缺乏个性与创新。针对这些问题,2020 年,我校深入学习职教改革内容,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加快推进校企融合的发展模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率先与天津银鹏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开发首饰品设计,传承非遗技艺,其中包括花丝镶嵌、烧蓝、点翠、缠花和绒花制作等。我们立足本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又符合市场需求的非遗饰品。学院聘请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引导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探索出校企联合发展的路径。同时还尝试运用专业现有资源进行首饰品创作,例如使用当前最先进的3d 打印技术结合传统手工艺制作饰品等。校企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沟通。银鹏企业主要经营贵金属制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设备资源,但是在产品开发前沿缺乏专业的首饰设计人员和团队。我校开设了饰品设计课程,但是将设计作品直接转化为产品是学校的薄弱环节。校企深入对接后,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合作点。

我们最先将首饰非遗传承技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中,聘请企业导师进校园,使非遗传承技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同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传承专业课程。同时,学校专业老师带领学生进企业,帮助学生适应各个岗位的工作特点,完成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学生在企业中,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书本的知识需要转化成实践的技能,设计的产品图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不断修改与提炼,要严格把控每一个制作环节。学生在各个岗位上,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跟随企业导师学习了首饰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结合非遗技艺,设计出一件件精美的首饰艺术品。

一、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简称“花嵌”,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是高端首饰品的设计制作。花丝镶嵌工艺可谓极尽奢华,工艺之复杂令人震惊。花丝镶嵌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其精细华美,工艺考究,堪称古典首饰中的“高定”,在以前也是皇宫贵族的专属首饰。在明代中晚期达到极高超的艺术水平,以编织、堆垒技法为主,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明代花嵌大量运用宝石镶嵌工艺,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于是采用点翠和烧蓝技艺来替代宝石镶嵌。花丝镶嵌包含两种工艺:花丝选用贵金属为原料,常用的是金、银,拉成细丝,编结成型;镶嵌就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器形,再镶以珍珠、宝石,制成装饰品。整个工艺过程很繁复,一件成熟的花丝镶嵌作品,需要几十个流程,多人通力合作完成,工匠必须技艺娴熟。因为纯是手工打造,因此花嵌饰品工费极高,所以说每一件花丝首饰都堪称绝世孤品。

现代花丝镶嵌首饰在非遗技艺传承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设计。首先是应用范围广泛,不仅仅限于制作古典头饰,还包括各类时尚首饰,以及器具艺术品,甚至作为国礼赠送。其次在工艺制作方面,现代首饰中,花丝技艺可以单独运用,编结的样式多样化,纹饰精美,可以制作出各种具象和抽象的形象;带有镶嵌的首饰,镶嵌的内容除了经典的珍珠宝石,还融合了水晶、蜜蜡、松石、玛瑙等各类材质,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如图1)。最后是艺术创新方面,花嵌图案设计融合民族元素,不断变化,生动唯美,技艺得到全面的传承和发展。

图1 花丝镶嵌首饰(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花丝首饰收藏)

花丝镶嵌工艺不单单是技艺,其实它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花丝技艺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在不断创造,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和美之道。

二、烧蓝

烧蓝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是珐琅制作工序之一。用烧蓝装饰点缀的金银器,颜色鲜艳抢眼,与金银交相辉映,增添了器物的色彩和美感。

传统的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是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技艺,而是作为一种辅助,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般的透明感,别有情趣。

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珐琅器实物是清雍正年间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直到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缺一不可,常见的珐琅釉颜色有蓝、绿、红、黄、白5 种。在现代首饰中可以看出,烧蓝工艺无论是在色彩、制作工艺,还是在器皿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颜色上,从最初以蓝色作为主体的色调,到现在各种颜色都有所运用,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颜色也从以前单单为了体现皇权贵族的身份,到现在有了寓意人们的美好愿望,更加体现生活的用色。工艺上,现代烧蓝首饰一般包括绘制图形、制成器型掐丝,烘干加热、敷上彩釉、和烧制等流程,制作更为考究,细节展示极尽完美(如图2)。器皿上,也在单一银饰基础上增加了金饰,并广泛运用,无论是首饰还是摆件上均有应用,进一步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这些变化都最终展现了烧蓝工艺的绝美和艺术性。

图2 烧蓝工艺首饰(图片来源:搜狐网《燕京八绝》)

三、点翠

楚人“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可曾想过这盒子究竟有怎样的魔力,竟将郑国人的目光从连价值连城的珠宝上吸引过来了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对故事里盒子的描述是 “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以熏香,缀玉,玫瑰为核心的装饰匣盒也许不足以与珠宝媲美,然而加上了“辑以羽翠”后,其名贵程度绝不低于珠宝。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翠羽的获取,据《珠翠光华》中摘录:“取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鸟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其中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虽然没有宝石的炫亮华丽,但是点翠制成的饰物,自有一种艳丽拙朴之美,体现了东方饰品注重细节,讲求工艺的精细、含蓄之美。这种装饰方法,在能工巧匠们的不断改进下,发展成了今已绝技的工艺。美国东方艺术研究学者Jackson 女士在她的《中国艺术》一书中说:“从点翠艺术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来看,再没有比中国人对于羽饰的认识与驾驭更高成就的艺术创造”。

点翠装饰因其材质特殊,工艺的繁复,审美价值极高,成为古时候梵克雅宝般的奢侈饰品,亦是上流社会的宠儿。明清时期,点翠极度风靡。前段时间热播的《甄嬛传》中,据说华妃佩戴过的旗头,点翠大凤就是古时流传下来的真品。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点翠艺术达到了发展顶峰,《雍正十二美人图》中可以看出,点翠流行于清宫贵族女眷们的穿戴中,图案设计精湛,着实已成当时宫廷首饰潮流(如图3)。

图3 雍正十二美人图(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十二美人》)

点翠工艺至20 世纪30 年代逐渐衰退。然现存的翠鸟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现已归为国家保护动物。虽翠羽难以获得,但也挡不住热爱点翠饰品的手艺人。他们几经辛苦研寻,传承了这项工艺,以孔雀羽、染色鹅毛、蓝色缎带、蓝色颜料等替代翠羽,仿制出同样能展现出点翠首饰的色泽与光鲜的点翠饰品,对已作为珍稀动物的翠鸟和这个已经传承了2000 年的工艺都是一种保护。点翠工艺的价值在于制作技艺之复杂。先用金、银、铜或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工艺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剪切后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形成精美吉祥的图案,再镶嵌珍珠、玛瑙、翡翠等宝石制成首饰终成型(如图4)。别小看粘贴羽毛这个工序,要将柔软的翠羽一点点慢慢地点到小小的金属片胎体中去,它对匠人的耐心,毅力与经验要求十分之高。点翠工艺价值就在于金属与羽毛的结合。不仅增加了饰品的灵性与柔美,更完美地诠释了东方美学之含蓄与隽永。当人们把羽毛制作成头饰、服饰,将羽毛的神异力量转移到自己的身体上时,新的意义便更加凸显出来,皇室的黄金点翠头饰雍容华贵,体现着主人不凡的身份;那如点睛之笔的靛蓝则为这种不怒自威的气势增添了些许活泼亲切的气质,相生相依,和谐自然。

图4 点翠工艺头饰(图片来源:搜狐网)

四、缠花和绒花

(1)缠花。缠花又名“英山缠花”。目前认为缠花起源于北宋,兴于明,盛于清,其特点为“小”、“巧”、“精”、“活”。宋朝时,簪花成为-种社会风尚,上至真龙天子,下至平头百姓,都对簪花有特殊的喜好,极为普及,家庭皆有之。簪花在当时已经成为社会阶层的标识和象征,如果是皇帝赐的,地位就更高了。“簪花”蔚然成风,社会的主流决定了全民的审美归宿与精神认同,这类饰品是历史长河中别有韵味的一个造型亮点。

英山缠花在制作工艺上汲取了绘画、难塑、刺绣、剪纸、景泰蓝、编织等多种美术精华,被称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和“立体工笔画”。制作方法是在实物或人造坯架上用多色丝线缠绕出动物、花卉、水果、文字等,通过图案的寓意及谐音的方式传达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深刻的寓意。虽然英山缠花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时代变迁,人们对首饰产品喜好的改变,熟悉这种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少。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民俗的消失,英山缠花濒临失传。近年来由于对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和重视,手工饰品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不断发掘整理这类首饰的制作方法。这些工艺大师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加上不断与现代生活、现代潮流的结合,创作出贴合时代的新风格缠花(如图5)。这些新风格缠花加入了流行色元素,产品也不仅限于制作簪花。例如做成新娘发饰、婚庆胸针、鞋子和衣服以及用于床上用品的装饰;也有使用传统形态的“缠花八卦”做成保平安的车内装饰品等。这些首饰品或有缠花装饰的工艺品,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另有一部分缠花爱好者也喜爱仿点翠风格,他们摒弃了传统的羽毛制作法,使用了一种接近翠羽色的丝线,制作出了“缠花仿点翠”。虽比不上羽毛制成的颜色艳丽,但古朴别致,尤其受到年轻人喜爱。

图5 缠花首饰(图片来源:搜狐网)

(2)绒花。与缠花材料相似的便是绒花了,但绒花制作过程比缠花烦琐,难度也比缠花大,不适合新手操作。目前南京绒花最为著名,是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绒花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绒花始于秦朝,《中华古今注》中就记录了当时秦始皇让他的妃子“插五色通草苏朵子”。到了唐代,绒花的制作愈加精美,并作为贡品进入宫廷,被世人称作“宫花”,于是美丽的绒花就成为嫔妃以及宫女头上的簪花,以助粉黛云鬓之美。唐中宗李显在每年立春时,都要令侍从从宫内取来绒花,赏赐在场的每人一枚,以迎新春。绒花因其花开不败,象征着青春永驻,同时它又与荣华谐音,因此佩戴绒花的习俗在宫廷内迅速风靡。武则天时期,绒花被列为扬州地区的皇室贡品,成为王公贵族才能消费的奢侈品。到了宋代,民间绒花的制作仍以头戴花和装饰花为主,这一时期绒花不仅广受富人欢迎,就连男士也喜欢在服饰上佩戴绒花作为首饰,无论男女老少都以绒花为美,因此社会上对绒花的需求量之大超过了当时的任何一种工艺品,从而促进了绒花生产行业的繁荣。目前的绒花饰品经手工艺大师的研寻,运用绒丝、黄铜丝等新材料与传统技艺融合,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非遗产品(如图6)。并在古装影视作品、影楼古典造型与舞台表演中广泛应用。绒花首饰的普及也吸引众多设计师参与其中,工艺不断改进,制作出和缠花相似效果的绒花仿点翠,加之与掐丝技艺的融合,使绒花首饰焕发出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图6 绒花首饰(图片来源:绒花—花瓣网)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模式下非遗技艺首饰课程的学习,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看到一件件精美的首饰学生们叹为观止,企业导师的讲解和指导让大家跃跃欲试。在企业实践期间,通过分组轮换,学生体验了首饰的整体制作流程,例如手绘设计图、电脑制版,完成3D 建模,尝试喷蜡工艺,洗蜡工艺以及学习金属设计最细部位的处理等技术,最后进行打磨、抛光与镶嵌;并在制作中选择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学生是最具有的设计力与创造力的群体,对专业课程的热情与热爱是他们创作的动力。专业技能的掌握,让他们把理想变成现实。实践中看到自己设计的首饰作品转化为实物,并成为产品,学生们提升了自信。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也签约到优秀的毕业生,促进学生就业。学生进入企业学到了一门真正实用的技能,也是顶岗实习真正的目标所在。职业院校与非遗项目的融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非遗项目引入产业化和高速发展之路。非遗传承需要院校的配合,以获得新的创意产品;职业院校加入非遗课程,是传统技艺的延伸,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实践证明,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非遗技艺发展给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此外,职业院校和非遗传承的融合探索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院校教育者可以进行不断的探究、实践,以寻找更多融合发展的路径。目前,职业院校与非遗企业合作项目的成功案例值得总结,进而扩大合作领域,研究更有效的推广方案,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传承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绒花花丝饰品
BLOOMHUB饰品买手店
花丝镶嵌:细金工艺的巅峰
绒花
饰品
“扬州绒花”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花丝墨玉薰》
我的眼中有月亮
雪花
饰品与灵感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