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王金胜
近年来,国内肉牛养殖和牛肉消费呈现出“产销两旺”、活牛价格和牛肉价格同时攀升、经济效益良好的局面。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肉牛产业不仅是黑龙江省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黑龙江省要抓住机遇,壮大产业夯实根基,精准施策固强补弱,加快推动肉牛产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品种不仅是影响肉牛养殖环节的关键因素,也是加工销售环节影响牛肉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品种是影响肉牛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1.黑龙江省肉牛产业品种生产现状。黑龙江省没有地方肉牛品种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培育品种。85%是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10%~12%是荷斯坦牛(荷斯坦公犊和淘汰奶母牛是肉牛产业重要的补充牛源),还有不足3%的和牛及安格斯牛。
2.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体系。精肉型优质牛肉属于大众消费,也是牛肉消费市场的主流;大理石纹花纹牛肉属于高档消费,但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量在逐渐增加。杂交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是提高肉牛遗传性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进一步提高西门塔尔牛个体产肉量和牛肉品质,是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的主要目标,也是以西门塔尔牛为基础开展优质肉牛新品种选育的主要育种目标;提高和牛、安格斯牛大理石纹等级和高档牛肉产量,是和牛、安格斯牛的改良目标,也是高档肉牛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肉牛育种的唯一有效途径是跨省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联合攻关,国内目前组建了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联合会、安格斯肉牛联盟、云岭牛产业联盟等几个联合育种组织,取得了良好育种效果。黑龙江省在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人工授精是我国肉牛良种繁育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肉牛种公牛站有36 家,其中黑龙江省有1 家国家级肉牛种公牛站。在建种公牛站1家,2021年11月完成一期场房建设,计划投产后存栏采精种公牛150 万头,年生产优质冻精450 万支,基本可以满足黑龙江省冻精需求。
1.养殖技术。养殖技术是肉牛养殖环节仅次于品种的主要因素,肉牛养殖的特点是周期长、成本高,从配种、妊娠、犊牛到育肥牛出栏,整个饲养周期大约在2.5 年~3.5 年。由于饲养周期长,不同的生产阶段对应的饲养技术也不同,因此,全程饲养技术较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有不同的营养需要和日粮配方。针对黑龙江省肉牛产业的四大品种,目前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对荷斯坦奶公犊育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发出国内领先的荷斯坦公犊直线育肥生产小牛肉和大理石纹高档牛肉饲养技术,并进行了成果登记。其余西门塔尔牛、和牛和安格斯牛均未有注册登记的国内领先水平的养殖技术。
2.养殖方式和经营管理。黑龙江省肉牛产业养殖方式及日常管理一直沿袭传统经验,以栓系饲养方式为主,标准化、机械化管理程度低,管理粗放落后。农户仍是肉牛养殖业的主力,掌握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导致肉牛育肥期长、饲料成本高、牛肉品质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农村从事肉牛养殖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发展意识不强烈。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在实施规模养殖生产时,由于行业缺乏肉牛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有经验的饲养人员,导致生产效率不佳,经济效益不理想。
3.疫病防控。近年来肉牛新型疾病发生率增多,国内针对肉牛各种疾病的疫苗还十分缺乏,由于黑龙江省肉牛饲养管理水平较低,一些常见病(比如大肠杆菌病)发病率较高,但是国内一直没有针对性疫苗产品,这方面落后于肉牛养殖发达国家。同时,对于疫苗的使用防重于治的理念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肉牛屠宰量低,依然以活牛输出为主。黑龙江省2020 年出栏肉牛289 万头,实际屠宰17.3 万头,育肥牛多数流向南方发达地区。全省现代化屠宰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60万头,年屠宰肉牛不足10 万头,达产率偏低,带动能力较弱。
2.县级定点屠宰厂有待升级改造。县级定点屠宰厂缺乏必要的屠宰设备和排酸设施,屠宰效率和屠宰质量差,不利于县域中小规模养殖企业延伸产业链,即使饲养出高品质肉牛,仅屠宰条件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难以创建优质牛肉品牌。
1.缺乏发展资金和配套土地。资金和土地是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养殖户多数在房前屋后院落简易饲养,受土地和资金限制,难以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目前已经有部分银行开始探索活牛抵押等贷款方式,为拟扩大养殖规模和准备从事肉牛养殖的农户破解融资难题。
2.肉牛养殖保险体系不完善。肉牛养殖保险的实施,可以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提高养殖肉牛的积极性。肉牛养殖保险政策和理赔体系不健全,理赔范围不完善,很多损失有待于纳入理赔保险范围,例如母牛流产、胎儿畸形等。
3.肉牛产业人才匮乏。任何产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目前,黑龙江省肉牛产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养殖、屠宰、深加工等专业人才匮乏。
今年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以“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稳定生猪生产,持续推进奶业振兴,加快肉牛产业发展,肉蛋奶产量达到900 万吨。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要以调长产业链条为路径,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根据黑龙江省目前品种资源情况,以生产大众消费的精肉型优质牛肉和大理石纹高档牛肉为产品目标,全省统一规划,科学制定省级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指导方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
2.加强联合育种工作。在推进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进程的基础上,引导成立高档肉牛新品种和精肉型优质肉牛新品种选育的联合育种组织,着力夯实育种联合攻关的组织基础,完善肉牛育种的持续、长效机制,加快黑龙江省自主知识产权肉牛新品种选育进程。
1.加强肉牛标准化养殖生产体系建设。多渠道组织开展黑龙江省肉牛主导品种科学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鼓励差异化育肥模式,在肉牛产品的形式、质量、特色上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气候特点和现代肉牛饲养工艺技术,制定肉牛母牛舍和育肥牛舍设计标准、适度规模养殖场饲养管理操作技术规程,提高肉牛养殖生产水平。
2.加强肉牛产业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省、市、县现代肉牛产业园,培育壮大肉牛产业集群,建设肉牛产业强镇。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打造种养循环生产模式,推动“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龙头企业与肉牛养殖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建立长期的订单、契约关系,带动养殖户持续增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3.加强肉牛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结节性皮肤病等危害肉牛健康和人畜共患疾病防控。加大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落实和完善免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肉牛疫病净化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无疫小区。完善县级、乡镇级、村级畜禽疫病监测系统组织机构以及畜禽传染病检测室,购置检测仪器设备,提高区县、乡镇肉牛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能力。
1.加强肉牛屠宰加工流通体系建设。以县为单位,根据肉牛养殖情况,改建或新建符合现代屠宰工艺的适度规模肉牛屠宰厂,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加工设施,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提高肉牛宰杀过程的卫生水平、分割能力和分割质量。为县级中小型肉牛养殖场(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发展鲜牛肉销售以及牛肉速冻调理食品和熟食产品深加工,增加产业经济效益,促进县域肉牛产业由“运活畜”向“运肉”转变。
2.加强地方牛肉品牌建设。建立完善优质、高档特色牛肉品牌管理和评价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商标注册,积极创建公用品牌,强化授权管理,引领带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培育发展势头良好的县级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主体的具有肉牛养殖农牧结合生产特点的乡镇级企业,创响一批特色牛肉产品品牌。
1.创新肉牛养殖信贷模式,加大保险扶持力度。针对贷款难,利率高的问题,学习借鉴毗邻省份,例如吉林省的活牛抵押贷款的成功经验,为肉牛产业解决养殖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另外,调整完善肉牛养殖保险险种目录。
2.加强肉牛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黑龙江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梳理出一批成熟的适用于黑龙江省的肉牛生产实用技术和养殖盈利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对养殖场、养殖户和基层畜牧推广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3.健全肉牛产业监管和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黑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强化基层乡镇级别的畜牧站、繁育改良站的监管与服务能力。加强对肉牛养殖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全面监管,保证肉牛产业安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