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红丽(安徽汇信金融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外部市场环境愈加复杂、竞争愈加激烈的形势下,“业财融合”这一新型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必然趋势。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积极贯彻“业财融合”理念,积极探索这一理念的实施路径。但由于我国“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所以国有企业在落实业财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制度不健全、人才建设不到位、信息化水平亟须提高等。如今,这些问题也成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士正在研究的课题之一。
国有企业业财融合,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促进财务与业务的高效协作,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以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制度建设、绩效考核等内容为主要切入点,对企业各大信息流进行统一,对各项管理制度予以优化,最终推动业务与财务共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高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另外,站在财务角度来看,业财融合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深入融合[1]。
现阶段,虽然绩效考核制度在国有企业内部已经普遍落实,但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各部门的工作无法形成合力,不能共同推动企业发展。业财融合机制的推行,不仅在业务工作中嵌入了财务指标,而且在财务工作中融入了业务指标,统一了财务目标与业务目标,使得财务与业务彼此之间鼎力相助,从而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与质量。
将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监督的主要手段,只能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而事前与事中监督的缺失,会使企业的财务监督职能大打折扣。而业财融合机制的推行,能够促进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实时流通,从而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管,以及对经营风险的全面把控,进而增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与此同时,业务、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信息孤岛”所导致的数据差异风险。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更注重会计核算工作,忽视了对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监管,从而削弱了财务管理的价值。而业财融合机制的推行,一方面有助于财务人员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认知,推动财务管理转型;另一方面有助于财务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信息,从而实行更为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最终推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
利润最大化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之一,如果财务管理职能与企业项目运行联系不够紧密,那么项目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因素就无法全面且及时地予以控制,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而业财融合机制的推行,促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与业务的相关数据信息,并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扩大利润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业财融合理念逐渐得以普及,国有企业针对业财融合的实施路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当前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现就存在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完善的制度体系在业财融合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就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开展情况来看,其制度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业务、财务目标不统一;员工对工作目标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利于业务与财务沟通交流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实施进度与效果。
绩效考核是企业运营管理与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已经普遍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而且发展至今已经较为成熟,但是随着业财融合这一理念的引入,原有的绩效考核指标内容已经不再适用,由于部分国有企业还未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其绩效考核工作的落实,根本无法推动企业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未将财务、业务指标共同融入业务与财务的绩效考核当中,导致业务部门只关注市场开发、客户服务、合同签订等工作,而财务部门则只关注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编制、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等工作,如此既不利于财务对业务内容的了解,也无法保证业务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现阶段,就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组成结构来看,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占大部分,管理会计只占一小部分,但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活动大都集中在管理会计层面,更注重财务的分析、监督与管理功能,不仅如此,财务人员还需要熟知业务流程、了解业务内容。再加之,部分国有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较弱,或者培训内容涵盖不全面,或者培训方法使用不恰当等,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复合型人才缺失,这也是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已经引入了各式各样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信息化办公软件,例如,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以及业务处理系统等。但由于一开始未对系统建设进行整体布局与统筹规划,导致这些系统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信息传递只能局限在系统内部,无法实现跨系统数据共享,这也是国有企业在开展业财融合工作时,无法将这些系统功能发挥至最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所以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企业也需加以重视[3]。
从前文的业财融合意义简述来看,业财融合理念的贯彻落实,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下举措:
完善的制度体系、正确的理念、良好的实施环境,是国有企业业财融合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为此,国有企业应当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并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业财融合理念,从而为业财融合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良好环境。首先,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一方面需做好财务目标与业务目标的统一工作,另一方面需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此外,还可以借鉴某发展投资控股集团的经验,通过集中不同业务板块,进行灵活的资金转移,从而能更好地协调不同业务板块的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财融合,同时还可以对下属公司的业务活动予以动态跟踪[4]。其次,业财融合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范围及侧重点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动,财务工作者的眼光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工作,而应当纵观企业业务活动的全部过程,同时工作侧重点也由核算层面上升至了分析管理层面。基于此,国有企业在优化现有组织架构时,应当在各业务部门都设置财务机构,从而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需求。此外,企业还可对组织架构予以适当精简,实现扁平化管理,从而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和管理力度。最后,企业领导及管理层需要身先士卒,就业财融合的理念、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予以充分掌握,并带头落实业财融合工作,做好相应的支持与配合。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及管理层还需做好业财融合理念的宣传工作,通过在各类会议中反复强调、将业财融合提升至战略地位、培育业财融合文化等方式,将业财融合理念贯彻至全体员工的思维意识当中,并融入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性。
绩效考核是推动业财融合、提升业财融合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国有企业需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业财融合的实施现状,设置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具备全面性、适用性、公平性这三大特点,最重要的是具备推动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这一特性。此外,国有企业还需对考核结果予以充分应用,从而避免绩效考核机制流于形式。
基于此,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着重关注如下几点:(1)在制定考核细则时,应当提前就企业业务、财务以及业财融合的内容予以充分掌握,理清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不仅能够确保绩效考核的适用性,而且还便于后期考核指标的设定;(2)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坚持全面性原则,不仅要体现财务与业务的特有职能,而且要体现他们的共有职能,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综合指标与重点指标相结合,确保业务工作考核中含有相应的财务指标,财务工作考核中含有部分业务指标,从而促进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3)将绩效考核机制与奖罚激励机制相结合,并基于考核结果,及时兑现相应的奖励、惩罚措施,从而确保其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4)对绩效考核过程以及奖励与惩罚的落实过程予以监督,从而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真实性与公平公正性[5]。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与根本动力,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更是如此。所以,国有企业要想更好地开展业财融合工作,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尽快完成转型,就必须加大相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入:
第一,通过加大福利待遇、提供多样化的晋升渠道、提升企业品牌优势、创造良好工作氛围等手段,吸引具备财务与相关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或者高端人才的加入,从而提升企业业财融合的人才队伍质量;第二,通过组织开展线上视频教学、案例分析研讨会、专题讲座以及专家面对面教学等形式,推动企业全体员工学习业财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实施方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业财融合也是他们工作职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优秀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引入更加新颖的方法手段,从而确保业财融合路径的与时俱进与创新性;第三,由财务部门与培训部门联合主办财务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工作,定期组织企业业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主干人员,对财务基础知识、财务管理内容予以学习,并完成相应测试,确保企业全体员工对财务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第四,通过基础岗位轮换、深入业务前线进行实地考察等方法,一方面促进业务、财务人员之间的深入沟通,另一方面为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活动、了解业务运行全过程提供更多且更加便利的机会[6]。
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数据信息无处不在。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企业运营管理带来了极大便利。现如今,业财融合理念的贯彻落实,对于数据信息的传递速度与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只有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不同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才能够推动业财融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国有企业需在企业内部引入较为先进的共享平台,并基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内容,对该平台予以调整、优化,使其更契合于企业业财融合的需求,并以该平台为核心,在各大系统中搭建数据接口,从而确保系统平台中数据信息的互通互联,最终提升数据信息的传递速度,为企业业务财务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7]。
以某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该企业主要从IT基础架构与业务应用架构这两方面入手,来展开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就IT基础架构而言,该企业通过构建以太网,用数据中心来完成系统数据的运算与储存工作,同时企业还加强财务系统与业务相关系统的兼容性,从而确保系统数据接口与相关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其次,就业务应用架构而言,该企业主要基于自身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战略来完成业务应用架构的大致规划工作,并由财务、业务、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对业务相关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完善,对财务系统与发票系统进行优化,从而确保财务模块与业务模块的顺利对接,进而实现对各类数据信息的控制与处理。此外,该企业还利用“密码学”以及更为先进的技术,在各大系统内部设置相应的查看与修改权限,从而防止重要信息被恶意篡改或者丢失、泄露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信息的安全传递与使用。
综上所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需积极贯彻落实业财融合理念,并就业财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保障欠缺、绩效考核未体现业财融合理念、缺乏复合型人才以及信息技术水平与业财融合需求不契合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树立正确的业财融合理念;优化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绩效考核的适用性与全面性;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及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等相应的措施,从而促使国有企业业务与财务的深入融合,推动财务管理转型,为稳固国有企业市场地位,确保其后续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对相关文献研究得还不够透彻,文章中提到的举措方法也不尽完善,后续还会不断学习,力求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落实业财融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