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贵毫,周兴杰
(贵州财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网络文学是明确地以读者接受为目的的文学。它能够在短短20 多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齐名的“当今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离不开庞大的读者群体、特别是粉丝群体的支持。因此,关注网络文学粉丝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网络文学粉丝?网络文学粉丝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又是如何展开其文化实践的呢?这些就成了网络文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就教方家。
研读网络文学粉丝研究文献,我们发现,现在学界还未就此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网络文学粉丝”出现在大多数研究中,是为了佐证“粉丝经济”和IP 价值的强大,或者被用来区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接受方式的不同。如: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粉丝是网络作家作品偶像的追随者,并且与追随对象之间存在情感纽带关系。他将网络文学读者分成看客、读者、粉丝、忠粉四种类型,指出粉丝行为衍生出了“粉丝文化”,粉丝文化则促使粉丝经济的产生,着重点在于粉丝经济。[1]其他如姚婷婷的《阅文集团IP 运营研究》[2]和崔宰溶的《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3],虽然提及了“粉丝”“粉丝经济”和粉丝文化实践,但对“网络文学粉丝”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那么,何谓“网络文学粉丝”呢?
“粉丝”是英文单词“fans”的音译,“fans”是“fan”的复数形式,“fan”在一般的英文词典中的解释是“enthusiastic admirer or supporter of sth/sb”,意即“对某物或某人满腔热情的爱慕者或支持者”。可见,“fan”的最大特点是热情和支持。“fan”又可译为“迷”,在中文语境中,“粉丝”和“迷”的意义基本对等,在使用时并未严格区分单复数。因此,最简单地说,网络文学粉丝,即对网络文学作品或作者拥有极大的热情和拥护的个人或群体。在把握“网络文学粉丝”的内涵时,需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文学粉丝与普通读者的区别。对网络文学而言,粉丝必然是读者,读者不一定是粉丝。那什么样的读者才能算是粉丝呢?费斯克认为,粉丝是“过度的读者”(excessive reader),粉丝与普通读者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没有类别上的不同。[4]17结合网络文学接受实践来看,这个“过度性”在阅读实践和与阅读实践相关的其他方面都有体现。首先,从阅读实践本身来看,普通读者阅读只是为了消闲、打发无聊的时光,他们是很容易从网络文学阅读中抽离出来的。而粉丝与普通读者的不同在于,其阅读状态一般会体现出一种沉浸性,即比普通读者更沉溺于阅读网络文学。因为他们从网络文学阅读中获得的愉悦感要更强于普通读者。这也是他们拥有比普通读者更多的“极大的热情和拥护”的根本原因。其次,二者的区别更主要地体现在阅读之外。普通读者往往只限于文本阅读,几乎不会因为对文本的喜爱而产生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的欲望。但是,粉丝除了阅读之外,还会因这份“喜好”(fandom)而产生诸如付费、交流讨论、评论、甚至同人创作等行为。在网络文学门户网站、百度贴吧、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网络文学粉丝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网络文学粉丝与其他粉丝的区别。在消费时代,粉丝流行于影视、音乐、明星、文学等各种领域,许多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作品)都拥有自己的粉丝。网络文学粉丝与其他粉丝的根本区别在于:所“粉”的对象是不同的。由于对象的差异性的影响以及所属文化领域的不同,与其他粉丝如明星粉丝相比,网络文学粉丝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例如,本质上,网络文学粉丝喜爱的是作品的文本(包括文笔、作品表达的故事主题和价值观等)而不是作者本人,大部分粉丝对于作者的喜爱也是从对其作品的喜爱转化而来的。再如,网络文学粉丝爱屋及乌(明星粉丝的一大特点)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很少有网文粉丝因为喜欢一部作品而喜欢其作者,甚至因为喜欢一个作者而喜欢他的全部作品。
第三,网络文学粉丝的分类。按照喜爱的程度,可以将网络文学粉丝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散粉”,即散落在互联网络中的粉丝。他们是粉丝中的最边缘群体,通常单独行动,很少与其他粉丝交流互动,接收到的即时信息较少。第二类为正常粉,他们自动加入粉丝社群为自己贴上粉丝标签,活跃在粉丝社群中频繁交流讨论,是网文粉丝的中坚力量。第三类为“死忠粉”。一方面,粉丝的脱粉可能性与他们对所粉对象的喜爱程度成反比,其中“死忠粉”的黏性是最高的,即他们最不可能脱粉。另一方面,粉丝对于所粉作品的行为付出程度与他们对作品的喜爱程度成正比,除了最基本的阅读之外,“散粉”最多发表两句评论,而喜爱程度更深的正常粉丝和“死忠粉”还会打榜、打赏、甚至进行同人创作。其中“死忠粉”应援、打赏、评论的频率、打赏的额度以及进行同人创作的热情都要远高于正常粉丝。因此,这类粉丝有时又被称作“脑残粉”,他们会无条件地、甚至不带理智地去支持和维护自己所喜爱的作品或作者。
结合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更明确地阐释“网络文学粉丝”概念的内涵:网络文学粉丝,是以网络文学作品为喜爱对象、并对其产生沉浸式阅读体验的读者,以及在沉浸式阅读的基础上,还有维护、推动网络文学文本生产的行为(如付费、打赏等)或者有包含自身情感投入的文本再生产行为(如交流讨论、评论、同人创作等)的读者,他们会以较高的热情去支持和维护自己所喜爱的作品或作者。
普通读者转化成为粉丝的过程之中存在着某些稳定的机制,粉丝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中,自我生产或者被生产出来的。
网络文学读者能成为粉丝,首先源于其内心对作品的喜爱。因此,粉丝孕育的心理机制,即怎样的心理活动方式使他/她喜爱上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并将这种喜爱固化于其内心世界,是粉丝形成机制中最基础的部分。孕育网络文学粉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是自我认同和表达。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认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体问题,是主体在特定社会——文化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定位和自我确认,一种有关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与追问。”[5]直言之,这种“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与追问,就是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与期待。网络小说粉丝进行阅读、追更、打榜、同人创作等实践活动的过程就包含着这种自我认识与期待。
首先,网络小说粉丝对于作品的认同(包括作品中的角色、表达方式、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等)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认同。有的女性网络文学粉丝表示,“我喜欢坚强、独立并且优秀的女性角色,因为我希望自己像她们一样”。[6]粉丝所喜爱的角色身上的那些品质是其对自己期望的延伸,他们甚至会进行某种自我的转变,从而使自我与其喜欢的角色更加相近。其次,粉丝会在自我认同的建构基础上产生群体认同。即将自身归属于其所处的粉丝社群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对其产生难以替代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网络文学粉丝群体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频繁的交流,以及参加与喜爱的作家、作品相关的应援活动,是其群体认同产生的突出表现。再次,粉丝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会激发表达自我的心理渴望。不仅对作品的喜爱会促使粉丝产生难以遏制的、与他人分享自己阅读体验的需要,而且,人气爆棚的网络文学作品背后都有千千万万的粉丝在支持。如何体现自我在这一庞大群体中的存在感甚至从中脱颖而出,也成为激发粉丝去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潜在心理需求。正是因为这些需求的存在,网络文学读者圈中才会出现那么多妙语如珠的“热评”(指引发大量读者自发围观、追评的评论)。可以说,粉丝进行网络话语实践的目的和初衷就是表达自我。
其二是幻想满足与精神寄托。网络小说是让人“YY”的。当被问及“你为什么喜欢看网络小说?”时,有网友回答:“因为小说里有我曾经的向往和期盼,有我到达不了的远方,也有我仍然相信与憧憬的梦,让我认识到原来人生也可以有那么多的可能。我仍对我的人生迷惑,却很感激能够看尽他们的人生。”[7]还有网友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一直这么喜欢看小说,因为小说可以满足自己所有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的幻想。”[8]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是为满足读者幻想而创作的作品,而成功的作品则是满足了他们的幻想的作品。网友的回答证明了这一点。而网络文学粉丝,则是从中获得极大满足,以至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磨合现实所给予的创伤体验的那一部分读者。
深度的网络文学粉丝不会仅仅满足于探讨、评论等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的方式,他们会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自己获得的幻想满足具体化,在小说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包括评论、同人绘画、视频,应援歌曲等等。另一种情况则是,当作者所提供的故事情节已经无法满足其幻想时,他们会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幻想活动和创作,以此来满足自己内心最真实、最直接的欲望和情感。如一些同人文创作,使故事完全按照自我的预期进行,达到完全满足自己幻想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衍生作品很多时候还会帮助网络小说吸引更多的读者,因为粉丝对于所粉作品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以及更加丰富敏感的情感,他们的创作富有辨识性和创造性,且十分贴合原著,可以说是对原著内容或精神上的一种补充展示和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文学粉丝“实现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从而使得网络文学阅读以及相关的接受实践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和互联网时代其他的粉丝活动一样,网络文学粉丝实践并不是孤独的个人行为。他们怀着对迷恋对象的热爱,通过社交网络聚集起来,形成虚拟粉丝社群。粉丝社群具有相应的社群规范和准则,以此来强化粉丝认同。
一是通过社群准入方式强化粉丝属性。粉丝社群有一个准入原则:贴上“粉丝属性”。例如,微博的个人主页有“最近参与的超话”栏和“最近参与的粉丝群”栏,会显示你加入了哪些明星或作品的超话和粉丝群。本来只是心理上的喜欢被具体化为实际的粉丝属性之后,粉丝本人会受到暗示,提升对于所粉对象的信念感和责任感,从而主动地参与到签到、打榜、投票等粉丝活动中去。而这些活动的奖励又会成为一种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付出,对迷恋对象的喜爱进而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和签到了,但是我记得我的初心就是想给超话换个好看的头像。强迫症使我逐渐走向真爱!”[9]有的粉丝断签后花钱买“补签卡”也要补回来。几乎所有的粉丝群体都是这样,当付出成为一种常态后,粉丝逐渐地与所粉对象“捆绑”起来,并形成认知期待。
二是利用粉丝等级划分激发好胜心理。在粉丝社群中,粉丝之间并不是一律平等的,他们会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获得相应的话语权。拥有更丰富、更准确信息的“大粉”常常是“散粉”们所拥戴的对象,散粉可以通过他们即时获取所粉对象的各种信息,也更容易接受来自他们的情绪煽动。粉丝在虚拟社区中的话语权与粉丝等级直接挂钩,而提升等级需要进行签到、发帖、互动、打榜等行为来累积积分。社区中还设有主持人,主持人有屏蔽帖子、屏蔽用户、拉黑用户等权力。这种明确的等级制度会激起许多粉丝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在社群内活动以及不停地累积信息资本以提升自己在社群中的等级,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
三是通过粉丝交流活动强化相互认同。在粉丝社群内部,日常接触频繁的一些粉丝会抱团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圈子内部的成员相互认同、具有集体荣誉感,也会反驳、质疑其他小圈子的观点。例如,著名网文作家烽火戏诸侯的作品《剑来》的粉丝就因为作品质量的问题划分成了不同的阵营,许多粉丝认为这部小说高开低走,不满作者的后期创作,其中一些粉丝甚至对作者进行辱骂。但另一部分“死忠粉”认为小说的后半部分也很精彩,作者的写作没有问题。持两种不同观点的粉丝在“掐架”中反对对方阵营的观点,也强化自己阵营之中的相互认同。
正如社会认同理论指出的,个体在产生群体认同时,会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粉丝在社群内部的种种实践也凸显了粉丝社群所具有的排他性和专一性的特征。
首先,大众文化资本是网络文学粉丝诞生的文化土壤。“阅读”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的,与读者的审美要求与趣味、思想观念、阅读习惯、价值观及人生观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1.1%、22.2%,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10]可见,我国大部分网民仅接受过中等水平的教育,整体文化水平并不高。并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大多数国民的审美兴趣和文学素养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孕育,特别是在经典文艺欣赏、美学批评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缺失。因而大部分网民并非不愿意去欣赏那些已经经历时间长河筛选出的经典作品,而是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不足以去理解和接受这些上层文化。
但是,数量在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大众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并非没有需求,相反,文化资本的积累(尽管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大众文化”)是他们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自尊和精神源泉。对于在大众传媒和网络新媒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幼接触和吸收的就是触手可及的、林林总总的大众文化,这些大众文化内在地建构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因此,大多数网友喜欢看“小白文”为主的网络文学,何况刻意投其所好的网络小说还给予了他们强烈的爽感体验,故而网络小说拥有无数的、喜欢阅读它们的读者粉丝。
其次,新媒体技术增强了用户“黏性”,也有利于催生网络文学粉丝。“网络与新媒体的技术配置形成的一种有别于纸媒阅读的态势是,网络与新媒体的超强互动性使网络小说读者产生了明显的群聚效应。”[11]网络小说读者是渴望表达并得到回应的,“而互联网平台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发言、平等互动的机会。”[12]因此,读者在网上进行阅读的同时可以和其他读者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博、豆瓣、知乎)上进行交流、讨论,在表达输出自己的观点甚至与作者互动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对于作品的“黏性”和归属感,增加了对于网文阅读的喜爱程度。
再次,媒介产业链利用多种手段实现粉丝引流。一个粉丝群体初步成型后,作品制作方和媒体会以各种方式介入到其中去引导甚至控制粉丝,以期获取经济效益。资方引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明星效应在广播剧、有声书、游戏、漫画等多种形态的IP 产业链延伸中扩容粉丝,利用媒体平台放大粉丝活动的影响,等等。其中最有效的,是通过“职业粉丝”引流。所谓职业粉丝,就是以粉丝为职业获取收入的人。所以,职业粉丝关注某一对象并不是因为纯粹的喜欢和热爱,而是带有目的性的操作。因为粉丝社群具有凝聚力高和人格较为相似等特点,媒体和制作方不容易渗入,于是他们就委托与粉丝具有相似特征的职业粉丝代替他们进入粉丝社群。这些职业粉丝凭借丰富且可靠的信息资源可以迅速在粉丝社群内部成为意见领袖,他们最擅长于发布最新消息、营造共情氛围、煽动粉丝情绪,进而指挥、引导粉丝进行打榜、投票、购买甚至集资等行为,和制作方和媒体联手打造收益巨大的粉丝经济。
网络文学粉丝实践的主要领域在网络读者社区。读者社区为网络读者社群构筑了栖息地,增强了粉丝黏性,为网络文学作品拓展了传播渠道,是网络文学粉丝形成机制中的组织机制得以成型和施效的基础。考察网络文学粉丝在虚拟读者社区的文化实践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这些社区的功能及影响。
聚集网络文学读者的社区是一种虚拟社区。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又称在线社区、网络社区、电子社区、虚拟社群等。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首次在其著作《虚拟社区》中提出的。他认为虚拟社区即在网络虚拟空间形成的“社会性群集”(Social Aggregations),是“足够多的人以充分的情感进行长时间的公共讨论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网络”。[13]5-23形成这一社会性群集的人们主要借助计算机媒介,或者说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进行沟通,这构成了它与现实社区相对的虚拟性。人们利用网络空间分享彼此感兴趣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上就形成了一个个存在彼此关联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团体,这又构成了它与非群集性交往相区别的社区性。
虚拟社区是多种多样的,而网络文学读者社区属于网络趣缘社区。传播学者蔡骐认为:“网络趣缘社区就如同现代‘大’社会中的一个个‘小’社区,在此,社区成员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而彼此联结,他们不仅借助网络应用进行频繁而紧密的人际交流,甚至还发展出为社区成员所共享的‘仪式’。……人们在共同参与的仪式中共享意义,确认秩序,由此建构并维系一个具有强凝聚力的文化共同体。”[13]126构成这样的虚拟社区的核心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趣缘关系。作为一种特定的网络趣缘社区,网络文学读者社区是因对网络文学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而彼此联结起来的读者们,借助各种网络应用进行频繁而紧密的虚拟人际交流,以及通过分享知识信息、共享意义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网络或文化共同体。
从读者使用的网络应用来看,网络文学读者社区包括网络文学网站建构的虚拟社区、百度贴吧、微博、读者自建的QQ 群、微信群、B 站等等。从使用的功能看,这些虚拟社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网络文学网站建构的虚拟社区、龙空、百度贴吧为代表的论坛式网络趣缘社区。如起点中文网为读者设立的书友圈、点点圈以及各种讨论专栏、粉丝们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或作者注册的百度贴吧,等等。在这些社区中,读者往往会发布主题帖子,其他读者则围绕这些主题帖子展开交流。它们一般议题集中,话题与网络文学作品及作者关联度大。第二类是以QQ 群、微信群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类虚拟社区。这些即时通讯类虚拟社区、或者说群聊群组一般由读者自发发起,汇聚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读者。在这样的虚拟社区中,一开始的话题自然是社区成员共同感兴趣的作品,而后则逐渐发展成为话题弥散、日常性的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经常性出现议题转移的“歪楼”,难以形成像贴吧那样长期围绕主题帖展开的讨论。第三类是B 站代表的视频虚拟社区。B 站的基本内容是视频作品,其中既有生产方根据网络文学IP 而制作的,也有读者为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而制作的。因为B 站特有的弹幕功能,观众能够在观影的同时实现交流,因此也汇聚了相当数量的网络文学读者。
除此之外,还有像知乎、豆瓣小组等网络平台也会因特定议题而汇聚网络文学读者。这些平台可归为问答式虚拟社区,尽管其人际交流相较于上述社区而言频繁和密集程度相对较弱,也非常值得关注。
众多的网络文学读者社区为粉丝社群构筑了栖息地,粉丝(读者)在读者社区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包括阅读、评论、交流、讨论、打榜、同人创作等实践活动,这些虚拟实践活动也推动着普通读者转化为粉丝。
首先,读者社区的构建打造了专属于读者、粉丝的栖息地。如果没有读者社区,众多的网络文学读者在漫无边际的网络世界中很难找寻到志趣相投的同类爱好者,读者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在大平台中寻找小集体的基础。例如,一部网络小说的读者想要寻找自己的伙伴,他/她只需要去微博超话或百度贴吧等社区平台上搜索该网络小说的书名或词条,就能够轻松找到组织。读者社区不仅降低了读者之间的交流成本,也促进了粉丝社群中的群聚效应。在这片专属的栖息地中,信息和交流反复围绕作品和作者而进行,更可能形成深度交流而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黏性,这种社群组织对于生成和强化读者对作品以及读者之间的认同是非常有效的。
其次,读者社区为读者、粉丝提供了便利的评论渠道,丰富了文学批评的主体类型和批评样式。传统的文学批评话语权是掌握在少数精英群体手中的,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等渠道发表自己的各种评论,普通读者的评论仅仅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或者深埋心里。读者社区的存在使得读者可以即时、便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几十字的短评仍然具备文学批评的效力。甚至因为虚拟社区的强交互性,这些观点能更直接地影响到作者和其他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产生更直接的影响。文学批评的形式也不再限定于专业的书评,甚至不再限定于文字形式,阅读排行榜、打赏排行榜等榜单也属于另类的文学批评形式。
再次,读者社区为读者、粉丝构建了圈层化的交流平台,方便他们分享彼此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网络趣缘社区本就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读者社区的相互交流,读者能够分享彼此阅读的喜悦,发现彼此的共同兴趣点,交流关于作品、作者的相关知识与信息。现在各大网络文学门户网站纷纷强化虚拟社区建设,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看到其他读者的评论并相互交流,给予读者阅读作品之外的“双倍乐趣”。不止于此,有的读者社区如起点中文网还会开设一些专栏,由众多粉丝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供书单,以供“书荒”的读者选择,为他们提供便利。这些方式有利于形成富有情感温度的圈子,有利于维持现有读者的关注和交流,也有利于持续吸引新的读者进入社群中参与作品的阅读。
此外,读者社区还为网络文学粉丝文化生产创造了空间。散落在网络中的众多读者很难在阅读之外进行其他文化实践活动,而读者社区则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渠道,如集体讨论、投票、打赏等。并且,许多读者社区还在不断进行功能升级,在文字评论之外,粉丝们还可以利用相应平台(如微博、B 站等)和功能发表自己制作的图片、视频、歌曲、动漫等等,使读者社区成为网络文学粉丝文化的集结地,让粉丝获得更多、更好地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的同时又展示自我的机会。
首先,读者社区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助推器。如果说网络文学作品发表的低门槛让文学驶入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获得了一次生产力释放的话,那么,读者社区的形成则让网络文学装上了数字化助推器而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前文所述的读者社区的各项功能,都在客观上起到了聚集读者、推动网络文学传播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如下补充。例如,读者社区中的排行榜能为读者自动过滤出优秀作品。各大文学网站和读者社区都设有“排行榜”一栏,排名依据有阅读量、点击量、打赏金额等等,这种利用了新媒体数字性的榜单不仅自动在海量的作品中过滤出相对优秀的作品以供读者选择(而它本身又通过读者的选择而形成),也客观上为网络小说作品的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基础,资本和商家们可以通过这些榜单来了解网络文学的热点所在而进行IP 衍生投资选择。经常活跃在起点中文网“书评活跃度榜”前十的小说《赘婿》就已经被影视化。再如,各大文学网站和读者社区中的“作品分类”栏目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说的网络文学读者内部的分众化,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快速找到想要阅读的作品。这些特征都有利于提升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其次,读者社区的创设本身就是既为了适应粉丝经济、也有利于促进粉丝经济的发展。在起点中文网中,每部作品的首页直接设有“粉丝互动”一栏,包括“投票、打赏、我的粉丝等级”三项内容。这样的设计简单直接地吸引、引诱读者粉丝进行投票或打赏,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当然,信息时代网络的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读者社区也不例外。虽然它独特且强大的功能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作者越来越因为阅读量、点赞量甚至打赏金额等原因而在意粉丝的评论和意见,有的作者甚至完全按照读者的要求去决定小说主角的命运走向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读者社区的发展改变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地位,逐渐形成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和传播格局。这导致了目前的网络小说越来越套路化、模式化,小说创作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迎合读者浅层情欲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其深层精神上的需要。利益导向的创作现状使文学创作丧失了本应具备的对于文学崇高价值的追求,这对读者同样是一种伤害。套路化、模式化的创作只能让读者在阅读时得到短暂的满足,这些小说在离开文本之后基本无法再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回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网络小说看多了“没意思、连主角名字都记不清”的原因。
其次,读者对于网文更新速度的高要求也导致了网络小说质量的普遍下降。手握“催更”大权的网络文学读者的耐性直线下降,他们既要求作者更新速度快,又希望更新内容质量高,然而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点要求的文学创作可以说少之又少。因此,网络作家常常因更新慢被“催更”,又因更新多而质量不高被喷为“水更”。现在网络小说创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作者在发布最新章节时会同时修改并重新发布已更新的前一或几章节。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他/她觉得之前的章节内容需要更新或完善。竭力为了更新速度而快速创作、未经深度思考和检查的作品当然连作者自己也不满意。然而,反复修改的内容容易造成读者感觉上的混乱,从而带来糟糕的阅读体验。
本文尝试拟定了“网络文学粉丝”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普通读者转化为粉丝过程中的心理机制驱动、组织机制和社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虚拟读者社区的功能及粉丝的相应实践。从网络文学文本到网络文学粉丝,再到网络文学读者社区,意义、特征和功能从来都是动态的,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着。网络文学产业本身,就是在这样的多维互动中发展壮大、欣欣向荣的。在肯定粉丝对网络文学产业的大力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经得住时间和阅读实践检验的优质作品依然很少。或许,我们还应去深思:付费模式和群聚效应所赋予读者粉丝的强大话语权究竟应该如何使用,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最初进行网络阅读时的愿望?而不是形成恶性循环,在同质化、无意义的文字堆叠中失去对网络文学的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