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娜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许多行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例如,高校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不健全,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开展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学等。为此,相关高校和有关教育人士必须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改革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升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
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辅助功能,能有效地提高学科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开设了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交叉课程,如电子商务、视觉传达、电算会计、广告设计与动画设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教与学过程很难脱离计算机技术而独立进行。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就是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之后而形成的,而电算会计专业是传统的会计专业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之后而形成的。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仅提高了原有学科的应用价值,同时还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这体现了计算机教学辅助专业技能学习的本质。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计算机设备开展相关的学习工作,有助于其掌握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纠正在知识理解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消费者的偏好来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然而在传统的市场营销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无法准确地把握好消费者的偏好,也就无法设计相对科学准确的包装内容。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下,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包装设计的规律。[1]具体来说,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相关的设计软件来获得设计灵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平台来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控。为此,将计算机课程融入课程教学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扩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在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和学生的最终目标。当前,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已经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这对于传统教学体系和传统教学理念的重组再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拓宽其专业视野,获得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其升级自身的教学教育方法。教师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为教学方法有效沿用的这一目标保驾护航。
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计算机教学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一些计算机专业教科书内容陈旧,过分强调单一的学术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千变万化,然而,许多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材,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使得一些高校学生知识无法更新换代,实用性和创新性大大降低,从而不符合当今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一些高校也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计算机教学管理机制,没有对有关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呈现落后趋势,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说,许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演示,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渐使学生失去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被动式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2]
由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我国计算机课堂普遍存在着内容枯燥,氛围较差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很难激起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一旦失去课程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便只会敷衍了事,很难深入地进行课程探究工作,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也会影响到学生最终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教学的原则之一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需要创新教育理念,还需要注重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量,引导学生做到自身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能够与时代发展相匹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课程本身内容及其延伸意义有一个确切的认知。
为了提高“互联网+”时代下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满足信息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竞争力的培养要求,广大高校与相关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做好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士首先要突出计算机课程的合理性,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调整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将稳定性、时间性与先进性的原则融入计算机课程合理性过程当中,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不断更新和调整计算机教学硬件与软件设施,将高校计算机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按照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原则开展课程设计,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和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师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来开展课堂教学。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相关课程设计必须侧重于提升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引导计算机课程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与高校学生共同构筑起具有典型互动、关联的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3]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计算机系统组成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在部分内容上的交叉性和共通性,在课堂上利用相关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实现有关内容的“交叉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校师资力量水平建设对于其各项专业的教学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做好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广大计算机教师必须对互联网时代有一个敏锐地认知,正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及时对教学软件进行更新换代,从而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此外高校也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学校交流和专家讲座,使计算机专业教师及时接触到行业前沿内容,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够结合自身教学需要,改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下,广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互联网技术下多种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以此来提升高校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语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高校计算机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必须将多媒体设备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减少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性。除此之外,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广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提升实验课程的比重,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传统单一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也很难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广大高校计算机教师必须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有关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来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以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课堂学习的内容,方便学生灵活调整学习时间,自主进行学习。除此之外,网络教学平台还能够极大地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就自己的疑惑进行提问。[4]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都被打破,其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也能够被高效地利用起来,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质量也就会具有明显地提升。
为了提升教师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必须建立健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机制,以此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水平。完善的计算机学习机制,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其学习效率,充分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充分激发其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从而确保计算机课程教学能够始终与时俱进。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方法和标准都较为单一,教师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试也从一些具体的“题库”当中出题,并且上机考试环节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无法反映出学生最真实的计算机综合水平。因此,高校和广大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对计算机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体系进行改革,提升实践环节在最终评价内容中的比重,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关系,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最终的教学考核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随机分配一些出现相关问题和故障的计算机设备,如反复重启、计算机设备蓝屏、内存占用异常、网络连接异常等等。随后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日常实训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灵活的考试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明白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更加深入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程序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计算机维护能力等,不断提高计算机综合创新素质。[5]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传统单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其今后良好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