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实践的具体举措

2022-11-26 10:02:20杨凤英卢春陈发秀吴泰松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计算机思政课程

杨凤英,卢春,陈发秀,吴泰松

1.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 惠水 550600;2.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和世界化的进程中,民办高校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民办高校将继续发挥其培育人才的作用[1]。各高校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门课程的合力育人作用,增强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原先单一的思政课堂教育向各专业课课程思政转变,这标志着我国迈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阶段,也照亮了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路径[3-5]。因此,在民办高校中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是很重要的。我校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为例,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1 发展课程思政元素

《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中必修基础课,以一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以某《计算机基础》为教学指导教材。这门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基础,教授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熟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Word、Excel和PPT等。综合分析课程的指导教材和教学大纲,找准课堂教学中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完善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使得本课程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和思政育人有效结合,如图1 所示。在日常生活中,该学科的实践性和知识的应用性较强,因此该课程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可挖掘,是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建立学生的三观[7-10]。

图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思政元素教学方案设计

1.1 政治认同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为本国政治要求培养建设者和接班者。政治认同主要体现为学生应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对我国政治体制深刻的认同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成功研发高端芯片,网络通信技术也逐渐提高,这些成功都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对比国外,我国疫情之所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这与我国优越制度分不开。通过实践课程思政,让学生的政治认同得以增强,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建设中。

1.2 爱国情怀

树的影子不论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人不论身处何地,心永远情系祖国。爱国情怀主要体现为每一个人内心都热爱祖国,愿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个人发展和祖国发展融为一体,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新中国成立百废俱兴,我国计算机学科处于空白阶段,闵乃大、夏培肃、周寿宪、董铁宝、慈云桂等一大批计算机科学家胸怀祖国,毅然决然地放弃当时优越的国外环境条件回国,投身于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今天我国计算机科学事业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功不可没,浓厚的爱国情怀在他们身上涌现,这对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 文化自信

通过中外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前沿对比,能够使学生清晰树立对我国计算机领先技术的认知,增强科学技术的认同感,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创设良好基础。1983年,银河1号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超级计算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成功研制巨型机的国家。2021年,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成功开发,使我国移动设备摆脱了iOS和安卓系统的束缚。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理念,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1.4 法制观念

法制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网络诈骗、病毒传播和个人隐私泄漏等案例,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网络风险,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远离“校园贷”。通过列举熬夜上网、非法入侵网站的危害,倡导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仿真网络赌博程序,让学生远离赌博,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学习我国在网络环境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引领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维护公共安全,做全民守法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1.5 科学精神与敬业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广大青年必须大力倡导、弘扬和践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追求真理的态度。在生产生活中,科学精神与敬业精神是相互联系的,敬业精神是科学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敬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凝结形成了敬业精神,它激励中国人民辛勤劳作、发明创造、自强不息,使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当前,我国有一些科学技术还未攻克,被西方掐脖子。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结合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引入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1.6 乡土民族文化

高校要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服务工作,同时传承和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民族文化,并将其有效融合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了解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才能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的发展。我校坐落于少数民族聚集的贵州省惠水县,这里有名扬四海的布依民歌《好花红》,也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方,拥有一定的红色资源。贵州省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1.7 终身学习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计算机产品技术的更新、软件功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创新等。如果缺乏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那么个人或团体都难以在快速发展的生活与工作中立足和发展,所以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政治认同、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法制观念、科学精神与敬业精神、乡土民族文化、终身学习观等几个维度梳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表1 思政元素融合

2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我校是独立院校转设的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年轻教师数量居多,教师的教学技能参差不齐。当前课程思政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力度不够,与时俱进能力有待提高,思政教学元素储备更新不及时;②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创新能力,存在内容生搬硬套、教学形式单一、强行植入等特征,不能将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导致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③学校层面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不够。基于这些不足,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强化课程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塑造过程中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1 增强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增强自身的学科知识、道德素养和思政素养。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计算机科技更新换代快,教师应及时地更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不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否则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愿听授知识。民办高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而不是抱怨工资低、福利差等。在日常和学生的学习交流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而不是对学生呼来喝去,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里尊重教师。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将思政与学科知识两张皮强行粘一起,当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时,才能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①教师需要具有必备的思政理论基础,自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思政理论,才能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找到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③教师还需要关注时事热点,与学生产生较多的共鸣,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④加强教研室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⑤积极参加同行交流活动,向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先高校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2 抓好学情分析,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对本科生的发展影响深远,然而部分教师却千篇一律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在备课之前关注、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将思政元素穿插进课堂。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如高中时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接触计算机的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等。

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优学替换和拓展。例如,我校工学专业的学生90%为男生,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劲头足,渴望学好计算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商学专业的学生希望更多获得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为毕业后工作打下一定基础,教学中应从这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针对其专业特点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针对音乐与表演艺术专业,在讲解Word制表位时,结合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表演制作节目演出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2.3 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从学校层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课程思政不是各专业随意实施两门课的课程思政,不是教师随意讲两节学科知识与思政结合的教育内容,更不是学校简单举行几次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而是要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每门课程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计算机基础》只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课程,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忽略此门课的思政作用。不能单靠一门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全部任务,需要与其他课程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每一门课程都含有相应的思政元素,学校应加强引导构建全课程、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 构建课程思政计算机基础的思政元素资源库

建设教学资源库是推进高校创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改革、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可成为教学相长的重要桥梁。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资源库内容需具有贴合度、保鲜度和创新度特性。贴合度主要指思政元素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关,保鲜度主要指思政元素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度主要指思政内容创新和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另外,资源库中可添加优秀学生作业展示库内容,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重温思政元素,进而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资源库建设以“一课多师”理念为指导,构建“计算机+思政”的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教师团队既有长期致力于计算机学科的一线教学教师,同时也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担任案例设计指导,为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质量保障。此外,还需要秉持“本校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资源库,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发挥各自所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将思政的“雨”润沁专业课的“土壤”里,实现“计算机+思政>2”的有机教学融合。

2.5 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推动区域高水平民办高校良性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对教师教学状况和成效的检验与建议是快速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普及化和规范化,为学校全面施行课程思政提供质量保障和衡量标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①在教学评价中,通过教学督导、中期教学检查等方式,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价,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②通过教学信息反馈提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③学校也可通过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论文评比或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作为学校对课程思政教师的激励与评价方式,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参与度。

3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明显的社会效益,但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忽视它或简单对待之。因此,课程思政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教学理念,构建大思政课堂。一方面,以教学内容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计算机基础+思政”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助力教学改革。结合以上举措,将立德和树人有机结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者和建设者。

猜你喜欢
计算机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计算机操作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34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