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微针刀对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及耳肩距、颌肩距的影响

2022-11-26 06:08张盛王宏南郑舟霞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30期
关键词:肌性斜颈胸锁

张盛 王宏南 郑舟霞

浙江省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针灸推拿科,浙江舟山 316000

小儿肌性斜颈为新生儿及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肌肉骨骼畸形,临床表现为颈部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严重者颈部可触及包块。对于小儿肌性斜颈,如不及时予以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后期可能会导致面部及眼裂不对称,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畸形更加明显,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1,2]。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主要方案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推拿疗法为常用保守疗法之一,该疗法虽可一定程度缓解患儿病情,但治疗周期较长,且恢复过程慢[3]。微针刀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疗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成人骨关节疾病的治疗中,但在小儿骨与软组织疾病中的应用较少[4]。2018 年1 月至2020年12 月,浙江省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以推拿结合微针刀对小儿肌性斜颈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来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60 例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中女14 例、男16 例;月龄0.5~11 个月,平均月龄(4.50±0.50)个月;治疗组中女13 例、男17例;月龄1~10 个月,平均月龄(4.70±0.40)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月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儿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通过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伦理学委员会讨论审议通过(伦理审批号:Z2020-013)。

表1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采用《推拿学》关于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5]:①患儿面部向健侧旋转,头向患侧倾斜;患侧胸锁乳突肌痉挛、增粗,并可触及包块,颈部活动受限;②可出现双侧眼裂不对称,颜面发育受阻,胸段脊柱出现适应性代偿改变;③彩超提示患侧胸锁乳突肌纹理粗乱,探及肿块并伴有回声改变。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12 个月;③入组前未接受过肌性斜颈相关治疗;④肢体、听力水平、眼肌等发育正常。排除标准:①神经性斜颈;②合并严重性先天性疾病或脏器功能障碍;③脊柱弯曲所致骨性斜颈;④斜视所致斜颈;⑤按摩点存在皮肤破损;⑥凝血功能障碍;⑦合并免疫功能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推拿手法治疗[6]。患儿取俯卧体位,医者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约5min;后医者一手按住患儿肩部,另一手按住患儿头颞侧部,使患儿头部逐渐靠近健侧肩部,缓慢拉伸患侧胸锁乳突肌,重复数次,最后施用推揉法于患侧胸锁乳突肌推揉约3min。每周治疗3 次,4 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组采取推拿手法结合微针刀治疗。手法治疗同对照组。待手法治疗结束后,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处各取1 个点,硬结处取2~4 个点,胸大肌止点处取1 个点,肩胛骨内侧缘取1~2 个点,用医用皮肤记号笔标记好各个治疗点。医者戴无菌口罩、外科无菌手套,用碘伏于每个治疗点常规消毒3 遍,采用微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规格0.35×25mm)治疗。医者用左手拇指固定住治疗点,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刀柄,中指抵住皮肤,对准标记点快速刺入,深度以2~5mm 为宜,无需到达骨面,沿肌纤维方向提插2~3 次后立即出针。左手按压创口10s 后,用圆形敷贴贴于创口处。嘱咐患儿家长12h 后去除敷贴,24h 创面不沾水。推拿手法每周治疗3 次,微针刀每周治疗1 次,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①观察彩超下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的直径;②患侧耳肩距:患儿在自然位状态下,测量患侧耳垂至患侧肩峰的距离,测量值越小,说明头部倾斜程度越大;③健侧颌肩距:患儿在自然位状态下,测量下颌至健侧肩峰之间的距离,测量值越小,说明头部旋转程度越大。

1.6 疗效评价标准

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7]中相关标准为依据拟定标准对两组患儿疗效进行评价。头颈部的倾斜症状已消失,颈部恢复正常活动状态,彩超显示无肿块,即痊愈;患儿头颈部歪斜程度明显改善,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彩超显示肿块缩小,即好转;患儿头颈部歪斜程度无变化,甚至加重,颈部活动重度受限,彩超显示肿块未发生变化,甚至加重,即无效。有效率=(痊愈患儿例数+好转患儿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3,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直径、患侧耳肩距、健侧颌肩距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直径、患侧耳肩距、健侧颌肩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直径均缩小,患侧耳肩距、健侧颌肩距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5。

表3 两组患儿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直径比较(,mm)

表3 两组患儿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直径比较(,mm)

表4 两组患儿的患侧耳肩距比较(,cm)

表4 两组患儿的患侧耳肩距比较(,cm)

表5 两组患儿的健侧颌肩距比较(,cm)

表5 两组患儿的健侧颌肩距比较(,cm)

3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是影响新生儿、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小儿肌性斜颈的发病机制、诱发因素等均尚未明确。小儿肌性斜颈患儿头颈部出现倾斜,部分患儿还会出现面部畸形,导致面部美观受到影响,治疗难度大。西医认为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与遗传因素、宫内姿势不良、脐带绕颈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8]。小儿肌性斜颈在中医学中属“筋结、筋缩”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生产过程中产钳损伤、经脉受损、气血逆乱、气滞血瘀为其标,气血不畅,致使脉络受阻,阴血亏少,导致颈项肌肉经脉长时间失去气血温养,引起肌筋挛缩及拘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兼顾,治疗重点在于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及祛瘀散结[9]。

本研究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和微针刀综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儿在改善患侧耳肩距、健侧颌肩距和消除肿块方面较单纯手法治疗临床效果更好(P<0.05)。

推拿疗法是早期干预小儿肌性斜颈的主要方法,临床应用广泛[10]。推拿可以促进肌肉组织修复和生物力学功能的恢复,松解粘连,缓解病变软组织的紧张状态[11-13]。推拿法可加强其血液循环与营养,改善肌肉萎缩,具有温通经络的功效。牵伸治疗能促进被牵伸组织与附近组织的弹性进一步增强,缓解肌肉的紧张度,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时改善或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还可以使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内的母细胞向正常的肌细胞转化,避免其纤维化[14,15]。目前针对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主要手法多为被动牵伸法和推拿法,操作部位主要集中在胸锁乳突肌和肿块本身,并未从整体上考虑小儿肌性斜颈的病理变化[16,17]。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不仅要关注病变的胸锁乳突肌,更要考虑由此造成周围肌肉的代偿,才是中医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18]。研究显示,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除了有胸锁乳突肌病变外,也可能合并周围筋膜和肌肉挛缩,因此选择合理的治疗范围是疾病治疗成功的关键[19]。

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严重者会出现胸椎侧凸,这是由于胸大肌痉挛及棱形肌长期受到牵拉所致。微针刀治疗既能松解挛缩的肌纤维,又有经络穴位刺激效应,从而达到调畅气血、消散肿块的作用[20-22]。微针刀的针刺作用也能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血量,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活血消肿的目的[23]。微针刀不但能松解病变的胸锁乳突肌且从整体入手,通过松解胸大肌及棱形肌,进一步纠正胸椎侧凸,改善周围受累的肌群。临床上以往主要应用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但针刀疗法可能会增加患儿痛苦[24]。近年来随着微针刀技术的出现,刀口直径变小,患儿痛苦更少,且在操作过程中医者刺入速度较快,深度仅2~5mm,患儿刚感到有痛感后,医者已经出针。另外,由于小儿具有生气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且本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6 个月之内,更短的疗程是疾病康复的关键[25]。因此,每周1 次的治疗频次,患儿易接受。

综上所述,推拿结合微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短,可有效改善耳肩距和颌肩距,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肌性斜颈胸锁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探讨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的康复效果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推拿结合牵张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