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

2022-11-26 21:39严孟春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时代

严孟春

(海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 海南 海口 570228)

当今社会,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理论支持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开始得到大力发展。由于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各种新媒体形态,如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手机微信、公众号等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更多依靠现代网络技术、主流终端平台和流量粉丝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增强,从而促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1]。

新媒体的发展也对学术期刊产生了影响,传统的出版思维和流程不得不被打破,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必然面临转型。学术期刊主要致力于学术的自由探讨和交流创新,有特定的专业性、学理性和读者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说:“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此中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学术期刊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关怀,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应当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和能力,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起来,积极做好从单纯的文字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的工作,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努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一、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新媒体在社会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正所谓,挑战即机遇,编辑人员只有顺应时代变革要求,不断提升编辑综合技能,建设新型编辑人才队伍,才能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履行好学术期刊职能,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时代发展的要求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3]。基于此文件精神,在出版智能化和媒体融合大背景下,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开始从纸质版期刊转向移动终端。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尽管受众圈子较小,但同样和市场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传播深度、广度都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来维系。

学术期刊是展开学术交流,传递先进文化知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不可或缺的平台。所以,学术期刊编辑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肩负着推动学术期刊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办出高品质期刊。根据目前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发展的状况,各平台、各行业发展参差不齐,个别期刊是“被动的”数字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4]。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积极转型的社会大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学术期刊走传统道路是行不通的。除了出版工作、编辑工作,传播模式有了巨大变化外,更关键的是,学术期刊的面向人群在理念和行为方式上都随之产生了变化,学术期刊如果不能跟上节奏相应地作出调整,那么,仅单纯依靠内容上的迎合而没有传播方式上的配套更新,是没有办法得到受众的持续认同和接纳的。

因此,编辑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学术期刊向新媒体转型的势在必行,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期刊内容生产中主体参与者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编辑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真正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新媒体时代编辑自身发展需要

在高科技、个性化、互动性的新媒体时代,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学术期刊出版经历了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再到互联网出版的艰难历程。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我国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补充力量,他们的基本工作,如设计组织优化工作、队伍建设、平台搭建、渠道融合、编读互动等都被各种新技术推动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是墨守成规还是迎合创新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各项新技能的复杂程度远超出传统编辑时代,以往在编辑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模式和经验技能已经完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给编辑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同时也给学术期刊编辑一个能够更充分地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地位和作用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为显著和突出,不仅不会像其他产业革命中的传统职业那样消亡,反而会作为社会中积极主动的人进一步参与到社会交往大系统中来,而且还将承担新职能,发挥新作用:不仅是交往行为的策划者、发起者,还扮演着引导者、规约者的重要角色,指导、推动双方交往过程[5]。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自身的编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高,编辑队伍总体战斗力加强都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外部技术环境的影响必然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互联网思维,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将新思维新变化与自身的才能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潜力,担负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关责任、宣传引导责任,从而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6]

3.办好学术期刊的需要

学术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主要刊发政治导向正确、学术价值高、对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及难点问题具有独到见解的高水平、原创性的学术文章。目前,学术期刊已成为开展学术交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出版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7]。

学术期刊要得到快速发展,其关键仍要回到能否办出高水平期刊的编辑身上,编辑如何能够办出高质量期刊呢?编辑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是一个大问题。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是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编辑眼光和作者的投稿结合在一起,或有意识地通过选题策划来引导作者关注社会热点、学术前沿问题,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做好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做好这项工作,除了编辑本身的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以外,抬眼看世界,拥有一个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也是必需的。新时代的编辑只有始终和时代保持一致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合新兴的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兴出版所需要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才能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有机结合,实现从单一的纸质出版物向线上与线下出版相结合的模式转型。

4.学术期刊扩大影响提升传播力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编辑素养能力的提高也是学术期刊扩大影响、提升竞争力传播力的需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如纸质书报刊、电视、收音机等都在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8],大部分人都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一两篇文章,而期刊较多是A4版面,走到哪儿都带上本书很不方便。因此纸媒现已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手机已成为国人阅读的主要形式,从手机上获取各种社会信息、知识技能、娱乐新闻等已经是常态,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更是成为阅读的主要来源。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大陆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5.97亿。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累计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5G套餐用户累计突破两亿户。

学术期刊如果还囿于纸质期刊,那么读者群体将会越来越逼仄,如2021年元旦后,国内就有《遵义晚报》《益阳城市报》《德阳晚报》等8家报纸刊登了停刊、休刊的启事。所以,学术期刊编辑应当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采用新技术,大力发展移动端,让广大读者有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读途径,为学术期刊生存发展争得一席之地,以利于其更好地传播,实现影响力的延伸和扩展。

二、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途径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正处在技术革新和行业整合的关键时期。学术期刊编辑如何成功地向新时代的知识服务智能化转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习新媒体技术

由于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学术期刊出版带来的重大改变,学术期刊编辑必须着力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使期刊在内容质量、出版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突破。学术期刊不同于社会上其他娱乐性、大众性期刊,其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先进性、学理性,主要担负着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的重大作用。

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更应当认清形势,摒除定式思维和畏难情绪,与时俱进,重新定位自身,主动加强学习。除了具有熟练的出版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培养数字出版的意识,在学术期刊的内容数字化、使用方便化、形式新颖化、传播快捷化上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努力提高数字化技能。目前,学术期刊最常用的是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学术期刊编辑从接受投稿开始,就应当考虑如何将其转化成数字化产品,综合策划、组稿、审稿、加工、出版、营销、传播等环节,并运用信息化手段来体现稿件的学术价值。除了在内容上学习数字出版技术外,还必须掌握数字产品的生产流程,使自己成为知识服务的提供者,走好学术期刊数字化过程中的内容、设计、维护和运营的每一步。

2.参加各类活动、加强专业学习

除了增强编辑本身的学术能力,培养学者型编辑也是至关重要的。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四力”,指明了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不应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应当加强与专家、作者、读者、科研机构和编辑出版界人士的交流。学术期刊是学术界新科技新知识发布、传播、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编辑主体性”的含义是以学术论文为中心的学术活动为客观活动对象,基于编辑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与学术社群及其成员有效互动,以构建积极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传播生态为目标,实现编辑、作者、审稿人及读者等多元主体和谐共处,从而引导和促进学术发展进步[9]。虽然学术期刊编辑在整个期刊出版过程中,其主要作用是加工者和传播者,但其与外界必要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学术期刊编辑大多是由本单位的教学科研人员转岗或者兼职,在大多数人眼中,编辑相对比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是不那么重要的,他们自身的学科背景已经被弱化。好像不管什么人,只要能改几个错别字、标点符号,安于坐书斋就可以成为编辑。

学术期刊编辑应当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以拓展自身知识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参加编辑类培训或讲座、论坛。可以参加一些出版物稿件审读与编辑加工培训班、网络编校质量系列培训,另外也可参加各类网络讲座,利用好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如公众号《木铎书声》《小凡例大整理》等,通过这些培训、讲座和公众号,编辑可以详细学习量与单位、图表与公式、汉语拼音、标点符号与数字等知识,并且可以拓宽视野。(2)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参加一些大型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沙龙以认识一些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对编辑构建学术场域的话语权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和作者、专家、读者多联系,才能促进学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创造更活跃、更有利、更健康的学术传播生态,并且可以及时地了解学术新风向和学术热点,从中捕捉到和社会关联性较大、读者感兴趣的选题和热点话题,掌握学术的发展情况,从而滋生出新的选题方向。此外,经过面对面的交流,一些大牌专家、作者也更愿意赐稿,合作机会也随之增多。(3)参与读书会、媒体推广会等社会活动。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多和社会上的人交流,参加读书会、媒体推广会等,可以结交朋友,拓宽视野,学习交流知识,促进个人发展。阅读重要的学术期刊,借鉴其他期刊的办刊经验,了解学术动态。还可以经常逛逛书店和书展,看看博物馆和文化遗址,这些都是活跃思维、开阔眼界、陶冶心情,获取热点知识的好机会。

3.增加科研投入

学术期刊编辑一般来说应当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比较深的学术造诣,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编辑无学”,更有甚者,认为编辑就是剪刀加糨糊那么简单。目前,许多软件有了查错功能,好像更加不需要编辑了。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术期刊编辑中有很多人非但学识渊博,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专家或者某一方面的旗帜人物,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胡道静先生,既主编《道藏》《国学大师论国学》等书,又是《中国丛书综录》《中国科学技术史探索》等书的编辑。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古代科学技术史和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专家,著有《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新闻史上的新时代》等书。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除了编辑别人的稿件以外,也应当加强自身领域的钻研学习,不但要会编稿,还得自己会写稿,会搞科研,能申报课题,打造新时代的学者型编辑。除了比较熟知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外,由于学术期刊本身通常涉及多个领域,编辑还应当掌握跨学科的多领域的知识和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捕捉学术热点。

学术期刊现在主要依赖的仍是纸质版期刊,数字化出版与学术期刊表面上看是离得较远,学术期刊编辑不积极寻求突破口,貌似可以得过且过。所以有些人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出版业受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可避免。历史证明,由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只有技术革命才能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编辑出版业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只能被裹挟前行。

三、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需重视的几个方面

1.培养与时俱进思维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重要讲话指出:“在信息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对宣传战线工作人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当今社会,媒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新媒体由“互联网+”时代进入到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现在更是进入到“智能+”和“5G+”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不断上升。从历史角度看,出版一直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版发展的速度甚至走向。编辑走智能化道路已是不可回避的,学术期刊虽然阅读面较狭窄,受众圈子比较小且相对固定,并不发愁营销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未来的编辑工作中,仍然需要从数据主义视角来深入解构内容、读者等问题,使服务形态不仅仅限于一本书,而是可以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期刊信息内容方面哪些是受到读者欢迎的热点,从而更好地做好选题策划、遴选稿件等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纸质本期刊转化为在线阅读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阅读文章,不仅方便了作者读者,编辑也可以通过对平台阅读流量数据的分析来判断他们对哪一类文章更感兴趣,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在什么地方,从而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服务平台,推送文章,满足读者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2.坚持学术期刊的质量立刊

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业已然成为各种内容、各种媒介、各种渠道、各种平台相互交融的大出版。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洪流的滚滚脚步,出版界整个大环境的变化都对编辑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入、更高的要求,编辑必须适应这一转型。全媒体时代,新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必须符合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学习型的规格要求,并具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经营意识[10]。

除了传播更便捷化的要求以外,学术期刊的优质内容生产仍然是重中之重,因为其承担着引领先进文化和传播先进理念的重任,是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载体。任何时代,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都是内容生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源[11]。学术期刊仍然是内容产业,注重内容上的优选优化是其本质。编辑应当多和专家、读者联系,去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需求,使自己期刊的内容能与社会需求达成契合,从而积累出一批既能反映学术发展,又能引导学术发展的优质稿源。学术期刊编辑应当时刻怀有内容为王,质量立刊的观点,注重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建设,关注学术前沿,彰显刊物特色。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术期刊应创建基于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学术期刊智能出版管理平台;建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体系。同时在数字化出版、国际化推广等方面实施系列改革举措,比如利用好方正学术出版平台、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中国知网双语出版等,积极推动开放获取。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从海量投稿资源中寻找到合适选题,并且使选题策划内容与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相适应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在人工智能化时代,虽然部分学术信息资源可以以数据化状态呈现出来,但是仍然需要编辑历年的经验积累和学术训练,就和医生仅靠仪器看病是不行的,仍然需要传统的望闻问切是同样的道理。但学术期刊编辑也不能盲目为了跟上形势,仅注重多个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这虽然在实时性和便捷性上满足了用户,却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再好再适宜的媒体平台也只是为了向读者提供学术信息,没有一个以质量为本、以内容为王的思想,单纯依靠新技术也不可行。

3.提高政治认识能力

编辑能力提高除了重视学习新媒体技术、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多与同行进行交流以外,加强学术编辑的政治判断力和领悟力,提高其政治品格和政治修为也应是提高编辑队伍学术总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只有重视了政治素质的提高,在编辑实务工作中才能够做到方向明确、思想统一、立场坚定、更好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好地提升编辑能力。

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出版工作的首要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出版工作者的职责使命[12]。提高政治认识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在稿件的选择上才更加有政治敏锐力,思想认识上才更加清醒坚定,才能遴选出更多有创新性,能产生广大的社会影响和反映科学文化前沿的文章,满足广大读者需求。

新媒体时代,智能技术发展更加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提升编辑素养,契合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唯有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才是一个智能型、科学化管理的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术期刊编辑应当积极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这样才能够构建好一个更加智能化、更加便捷化的智能化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时代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