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峰 徐春华 杨国辉
(1.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2.山东中车同力钢构有限公司)
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年,也是国内陆上风电抢装潮的收官年。风电塔筒市场也在这样利好的外部条件下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据统计,2020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达到了7167万kW,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6861k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06万kW。这个数据几乎是2019年的3倍。因此,无论是行业上游的整机供应商、塔筒供应商以及相关产业链中所有环节的供应商都成为了受益者。但抢装潮只是一个由政策和市场共同催生的风电行业的一个特殊的时点,具有不可复制性。
行业在经历了极度而短暂的繁荣之后进入了“十四五”时期。2021年对于风电塔筒行业是最具挑战性的一年。2021年1~6月份国内风电塔筒行业的招标采购数量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几乎达不到往年同期招采数量的四分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2021年风力发电正式进入平价上网时代,风电项目的成本压力及收益要求都大幅提高,各大发电企业都在度电成本控制及收益率提高方面苦下功夫,对于新项目的上马持谨慎和观望态度;其二,前期抢装潮导致行业供求关系失衡,塔筒等产品价格畸高,现虽已结束,但价格还未恢复到合理的范围区间,各大客户在没有电价补贴的压力下,不愿意承担这部分额外的成本,因此推迟了招采。
这样的市场行情导致了很多人认为风电塔筒市场将会褪去繁荣进入低潮期,甚至有少数业内人士也发出了看空市场的声音。但判断事物发展规律,往往应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风电塔筒市场虽然在2021年上半年表现黯淡,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已经有所转变。而且从长远看,国家目前正处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仍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转型战略。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时代表国家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也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信号。在落实我国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风电仍是必由之路。并且在2020年10月14日举办的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来自全球400余家风能企业的代表一致通过的《风能北京宣言:开发30亿风电,引领绿色发展,落实“30·60”目标》中指出,综合考虑资源潜力、技术进步趋势、并网消纳条件等现实可行性,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kW以上。2025年前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kW。由此可见,风电塔筒行业在“十四五”期间仍将处于一个高速、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市场前景可期。
虽然根据目前态势和行业政策不难预判出风电塔筒市场在整个“十四五”期间仍会令人振奋,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与政策、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十四五”期间风电行业大概率会出现多重变革并会带来相关的问题与机遇。
(1)陆上风电项目建设规模变革
陆上风电从国家补贴保护发展模式全面走向市场化竞争模式,将真正开启市场化竞争,低度电成本、高投资收益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这对传统规模的风电项目是一个巨大挑战,平价时代的风电项目建设的规模将形成以平价大基地项目、分散式风电项目为主、常规项目为辅的新格局。以国内五大电力集团中的H集团为例,为应对平价上网政策,其早已在我国北方布局数个平价大基地,其中某基地已在近期完成主机招标,其规模已经达到了110万kW,相当于22个传统规模的单体项目。
(2)风电行业热点区域变革
风能大会《风能北京宣言》指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我国仅“三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就超过40亿kW,通过本地消纳与跨区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电力供应;而中、东、南部风能资源储量近10亿kW,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发展潜力巨大。”[2]由此可见,未来国内陆上风电重头戏将重回“三北”地区。另外,国内若干近期开放风资源的省份也将成为风电行业发展的热土,例如云南。国内某知名主机厂商素以战略眼光著称,通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行业第二。该主机厂商2021年5~10月期间仅在吉林省就注册成立了2个分公司,后又在12月2日成立了云南分公司。分析其近期的一系列战略布局也不难佐证新的热点区域。
(3)风电塔筒行业技术变革
随着风电行业不断的发展,风电塔筒设备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变革与更新,变革的主导方向仍是以经济为导向的[3]。在平价时代,单台大功率机组将会因其出色的经济性成为主流机型,目前在一些风电大基地已经有3~4MW陆上机组批量的应用,各厂商推出5~6MW陆上机型也都在紧锣密鼓的试运推广中,预计不久的将来5~6MW陆上机型将迈入批量运用时代。大功率机组的陆续应用,就导致了塔筒高度越来越高,重量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现了160m以上的超高塔型,以及单段重量突破100吨的重型塔筒。塔筒类型上也出现了新的类型,例如应用越来越广泛的钢混塔结构以及分片式塔筒。
(4)海上风电塔筒市场的崛起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迅猛,装机规模连续5年快速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三。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在2021年最新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报告”中预计,未来十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3500万kW,大约是目前市场规模的七倍。同时,全球减碳目标的推行,各国大概率会不断上调海上风电发展的目标,新增装机容量还有超过预期的可能。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当然也要继续大力支持提高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根据目前各省已出台的规划,保守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会达到4300万kW,其中2021年预计是600~800万kW,则2022~2025年之间海上装机容量将达到3500~3700万kW,年均新增900万kW。因此,“十四五”期间,中国海上风电塔筒市场也会进入繁荣期,市场机遇会大大增加。
(1)优化生产基地布局及模式
针对“十四五”期间陆上风电大基地为主流的趋势。
1)塔筒企业在生产基地布局方面要考虑尽量布局在地理位置靠近各大发电企业平价大基地项目的区域,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塔筒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同时应该对基地的管理、设备、人员以及合作模式进行全面优化,不能单纯的搞成分包模式或者产品贴牌模式。务必保证对生产基地的绝对控制力并使其具备持续、稳定、充足的产能输出能力,从而才能具备履约大批量塔筒订单的能力。
2)对于部分为了保证抢装潮供货任务而设立的临时塔筒生产基地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前景评估。以该生产基地为中心,半径为350km所覆盖的区域内,若近五年内规划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不到50万kW,则该基地在未来五年内不具备投资收益能力。未来塔筒市场将是一个成本导向的市场,对于不具备投资收益能力的生产基地必须关停或放弃合作,以达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2)加快热点区域布局
根据“十四五”期间风电热点区域的变革,迅速在新热点区域布局生产基地,为抢占热点区域塔筒市场做好充足准备。
1)“三北”地区风资源丰富且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建设“三北”地区特高压送出线路。为把握这种优势,需要尽快在“三北”地区设立专门针对“大风电基地建设模式”的塔筒生产基地,应至少达到年产500~800套塔筒的生产能力。建议企业自身直接建厂投产,不建议采用分包合作及产品贴牌模式。
2)应在云南或广西布局生产基地,一是能充分把握云南即将井喷的风电塔筒市场,二是有利于公司竞逐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塔筒出口市场。
(3)提前进行必要技术、设备储备与升级
随着风电行业技术发展,陆上大功率风机的普及应用[4],塔筒的设计也在相应的升级。
1)关注各主机厂家大机型(4~6MW)塔筒设计中的出现的新技术,做好塔筒制造技术、工艺的升级与储备,始终保证企业在塔筒生产技术、工艺方面在行业中的先进性。
2)提前研究现有设备、工艺能否适应未来大机型(4~6MW)塔筒制造的需求,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或升级以满足生产制造的需求。例如塔筒重量随着单机功率的提升也在不断增加,部分项目的单段塔筒重量已经突破了120t,直径达到了4.5m,而且越来越趋向于常态化。目前大多数塔筒制造企业现有的设备及加工工艺都无法匹配,因此要提前对现有的设备、工艺进行升级、优化,以保证企业制造能力能跟上塔筒设计变化的节奏。
(4)关注海上风电,拓展海上市场
海上风电高速发展的发令枪其实已经鸣响,海上风电将会迎来白热化的建设高潮。目前国内现有的主要海上塔筒生产企业已经显现出产能告急的态势,很多海上风电项目进度都受限于塔筒供货速度。而且根据对海上风电发展形势的预判不难发现,今后中国海上塔筒设备产能的缺口将会更为明显,“十四五”期间将是塔筒企业拓展海上市场的黄金时机。塔筒企业应尽早设立合适的海上基地,时刻关注海上风电塔筒市场动态,提高海上塔筒项目营销力度,最大程度地扩大自身海上塔筒市场份额,为后续海上塔筒市场的更多收获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