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优势与策略

2022-11-26 19:30
关键词:劳动学科教育

李 森

(重庆市开州区陈家中学 重庆 405402)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自此,劳动教育逐渐成为重要话题。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施应优先选择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以日常化、生动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兼有自然领域及人文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有着鲜明的优势。因此,教师应从地理学科特征出发,挖掘地理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积极探寻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科教学应有机结合劳动教育的内容。随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地理、技术等学科要重视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新时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教师要兼顾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以及劳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工作,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要求地理教师立足于地理学科特色,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及要求,以具体的实践活动展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2.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要素。其中,地理实践力素养强调学生行动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形成发展,而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基本载体,其注重以实践活动达到育人目的。可见,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有益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优化,可以说具备综合性育人价值。将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又能拓展地理教学的实践路径,加快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2]。

3.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及心智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黄金时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作用显著。根据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发展阶段,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其正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快速转变。为此,面向高中生的劳动教育应侧重于开展复杂劳动及创造性劳动,使劳动教育更加贴合高中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背景下,“五育并举”已形成共识,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育人使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优势

1.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存在紧密联系

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活动。在人类文明初期,人类的生产劳动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因而使得人类的劳动实践带有明显的地理印记。从源头来看,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的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立德树人”是地理学科的根本任务,而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关键环节,其实施的目的也最终指向“立德树人”。因此,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其三,地理课程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存在许多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地理课程学习有助我们掌握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本就是生活教育,倡导学生借助劳动这一途径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四,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都具有实践性特征,强调在实践中育人。从本源、目标、特征、实施途径等方面来看,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所以说,地理学科在渗透劳动教育方面优势显著[3]。

2.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及生产劳动关联性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得劳动教育渗透的内容与形式更为多样化。纵观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其中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技术与实践三大部分内容,在自然地理学习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土壤的改良与保护等知识都可用于开展劳动教育;人文地理知识主要研究了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文现象,其中的显性及隐形劳动教育资源尤为丰富,诸如乡村、城镇、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等知识教学中都可合理渗透劳动教育;在技术与实践模块学习中,教师可借助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其劳动素养。可见,地理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充足,能够促使学生从认知劳动到养成劳动习惯,最后形成良好的劳动能力。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整理劳动教育素材,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如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3.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空间广阔

实际的劳动教育场所并不仅限于教室及校园,广泛而多样的实施场所能够显著增强劳动教育效果,诸如工厂、社区、科技馆、田野、山林等环境都可用于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性、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这也意味着地理教学场所较为广泛,可延伸至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环境中。因此,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能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可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也可带领学生进入自然或社会环境,锻炼其劳动品质及技能。

三、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1.以地理课堂教学为着力点

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将高中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需要以日常教学活动为依托,确保劳动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与劳动态度,能够自觉学习劳动技能,树立深厚的劳动情怀。为此,教师要促成劳动教育的“自然渗透”,结合新课标要求及地理教材内容选取合适的劳动教育素材与适配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播放“京张铁路的修建”这一短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是建立在科学的地形勘测基础上的,并使其认识到我国首条铁路干线的成功修建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进而正确认识劳动并尊重劳动。

又如,在教学“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时,教师可对教材中的情境材料进行适当拓展,借助网络搜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及视频后思考土地退化的原因以及科学治理的措施,并从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在课堂结尾为学生进行总结,引导其意识到在生态环境的治理环节中,创造性劳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启发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可依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践任务,如开展地理实验、学具制作、图标绘制等,也可布置实践类的课后作业,如查找资料、调查采访等,以此实现在教学各个环节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同步提升地理教学成效与劳动教育效果[4]。

2.以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种,需要依托实践活动发挥育人价值;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场所的多样性。因此,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是促成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劳心又劳力”,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使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感受到地理学习与劳动的乐趣。尽管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教师要合理规划实践流程,重点发展学生的劳动创造思维。当前,野外考察、地理观测、职业体验、研学旅行、地理调查等都属于高中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外,校园也是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例如,在教学“植被”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调查校园树木”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并在实践中产生知识学习兴趣。此外,月相观测、气象观测等地理实践活动都可在校园中进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劳动素养的提升。

3.以地理学习评价为契机

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地理学习评价应包括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教师不应单一将书面成绩作为学习评价标准,而应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成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首先,教师可在地理试题中融入劳动教育素材,考试仍然是当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高中生对于考试普遍较为重视,教师利用试题展开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体现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及正面导向功能。例如,在日常试题训练中,教师可设置一些包含劳动情境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进而了解其对劳动的态度与认知,在讲解习题时,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渗透劳动教育。其次,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教师应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等纳入评价依据。此外,教师应推动学习评价的日常化、通俗化,多开展口头评价、作业评价等,并善用评价的激励功能,采取积极正面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为各小组布置“制作日地模型”的实践任务,要求各小组在课堂中展示最终作品并讲解设计心得。最后,由教师与小组投票选出最佳模型,给予获胜小组获得相应的奖励,以此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劳动热情[5]。

4.以“家校社”协同推进为突破点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大力支持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并发挥好引领、主导作用,协调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合作,打造坚实的劳动教育共同体。同时,学校要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成与完善,使劳动教育规范化、系统化;也要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打好基础;还要健全劳动教育场所的建设,尽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劳动场所,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地理学科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场所的广泛性,要求教师高效整合校内及校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地理园、气象站、博物馆、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都是理想的校外地理教学场所。因此,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结合需要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也就需要学校协调多方力量,为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开辟宽广的教学空间。

现阶段,研学旅行是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以此为例,学校应从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一,学校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校情、教情、学情等因素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使课程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展现出乡土特色与地理学科特点。第二,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告知其研学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价值意义,争取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学生都能参与到研学旅行中,获得知识技能及劳动素养的提升。第三,学校应与劳动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场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打造特色校外研学基地。同时,与更多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为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开放实践场所。总之,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协同推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挥出独特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及整体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高中地理学科在融合劳动教育方面优势显著,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且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以及宽广的劳动教育空间,教师可以地理课堂教学为着力点、以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地理学习评价为契机、以“家校社”协同推进为突破点,探索出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可行之路,高效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