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监督的运思逻辑与实践证成

2022-11-26 20:14周俊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监督政治思想

周俊

(信阳农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梦:政治监督的逻辑使然

高校是思想文化的发源地,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功能,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加强政治监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讲政治,发挥政治监督“探头”作用,彰显依法治校的“中国之治”的逻辑内涵[1]。

1.1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加强党的政治监督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性质决定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问题偏差,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是近代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人民作出的历史抉择。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决定我们的教育必须贯通发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以上论述。党的政治监督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前行方向。

1.2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落实党的政治监督的关键举措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纪委政治监督要协助高校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挥主体责任这个总抓手,夯实管党治党基础,将责任压力通过二级学院党组织传导到神经末梢,打通政治监督最后一公里。“党委领导”不是书记统揽一切,“校长负责”也不是学校事务都由校长签字盖章,发挥政治监督在重大项目招投标、人事干部选拔、职称评定、科研项目、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指引作用。

1.3 涵养高校政治生态文化,是强化党的政治监督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沉渣泛起,腐蚀广大青年学生的纯洁心灵,危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影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厦门大学“洁洁良事件”、湖北大学“梁艳萍事件”、中国药科大学“许可馨事件”都是高校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的不当发言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有规矩,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放飞青春梦想。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构建政治监督全覆盖机制。

2 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政治监督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两个确立”重大政治论断,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紧紧围绕“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定政治立场,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升政治意识。“两个维护”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政治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治监督的核心要义,必须一以贯之、毫不含糊、绝对忠诚,这也是检验高校纪检工作的根本尺度。

2.1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确立”

团结是党的生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再到进入新时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在长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历史经验。陈毅在革命战争年代曾讲到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举出形象例子,一根筷子一折就断,十双筷子叠在一起就有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党的政治监督,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伟力和时代价值,实现政治监督在制度上的日臻完善,思想上的高度自觉,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2.2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习近平教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系。高校党委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举办党委中心组专题辅导报告、集中交流研讨等,开展对习近平教育观的政治学习,将政治监督能力转化为推进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强大动力。思想上深刻领会习近平教育观,坚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上严格执行监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行动上担当作为取得实效,增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信心。

2.3 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教材是师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必须进行甄别以保证客观真实,发挥其正面积极引导作用,以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出现一些不和谐的论调,如将子虚乌有的外国故事写入教材等。同时,亵渎先烈、诋毁历史的逆流思想不容忽视,认为董存瑞炸碉堡是虚构的,质疑黄继光堵枪眼真实性,认为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等等不一而足。《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及时出台,便是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有力呵斥。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将政治监督贯穿于教材审查全过程,确保教材正确的政治立场。

3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政治监督的宗旨目标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早期共产党人就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笃信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高校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建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补足精神之“钙”,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牢牢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3]。

3.2 强化党的初心使命,树牢党的宗旨意识

部分领导干部背离党的宗旨,违背初心使命,轻者表现为思想认识滑坡、行为失范,重者走上违法乱纪的犯罪道路,就是因为理想信念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动力不足,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渺茫。应着力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坚决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坚决纠正政治意识淡化、党的领导弱化、党建工作虚化、责任落实软化等突出问题[4]。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应坚决反对以学术交流自由的名义,散布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错误思潮。高校应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增强党的政治监督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日常政治学习、集中辅导培训,提升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将党的政治监督纳入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细化量化各种考核指标,真正从思想源头上认识党的政治监督的重要意义。

3.3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反对“四风”问题

“四风”问题是违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是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应当清醒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历史现象,既有深刻的思想和利益根源,也有现实的主客观因素,稍不留神就会反弹回潮、隐形变异。高校教师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坚持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带着群众期盼学,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通过党的政治监督,纠正损害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四风问题,将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作为治理四风问题的重要依据,始终坚持终身学习,做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率。

4 协同推进反腐败治理:政治监督的实践证成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2021年全国共处分省部级干部36人,厅局级干部3024人,县处级干部2.5万人,乡科级干部8.8万人,一般干部9.7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41.4万人。另据通报,202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共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212.5万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148.7万人次,占总人次的70%;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49.4万人次,占23.2%;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7万人次,占3.3%;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7.4万人次,占3.5%[5]。从以上触目惊心的数据可以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性和复杂性,凸显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性和迫切性。

4.1 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读懂习近平法治思想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之一。高校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深化依法治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遵循,把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作为党的政治监督首要的政治任务。首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读懂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思想根基。其次,扎根中国大地推进依法治校,读懂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价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章程,推进中国特色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大学章程是高校进行依法治校的行为准则,是规范办学正常运行的总章程,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读懂习近平法治思想时代价值。在高校人事招聘、职称评定、工程招标、重大采购等领域,纪检监察部门要提前介入,主动作为,用活用好“四种”形态,掌握好执纪监督尺度,发挥党纪党规法律法规震慑作用,营造高校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4.2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高校党内监督全覆盖,确保从严治党标本兼治。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的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7]。我们党要管好党、治好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保证。要继续健全制度、完善体系,增强监督执纪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7]。因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深化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推进高校治理能力提升,构建运行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高校依法治校全过程,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

4.3 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构建“三不一体”常态机制

加强高校政治监督,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首先,加强校务公开制度建设,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制定“三重一大”实施细则,坚持关乎师生利益的重大事项主动回应,定期信息公开通报,重点排查廉政风险点,保障党的监督落实到位。其次,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政治能力。要学习党纪国法,胸怀“国之大者”,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再次,要善于抽丝剥茧,增强执纪监督本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利益主体冲突不断,善于抽丝剥茧,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剑,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成长进步,提升执纪监督本领。最后,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少数。围绕高校中心工作,紧盯关键少数、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的风险防控,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执纪执法的针对性,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制度化,确保高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一体”常态化机制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监督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