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彤(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传统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古筝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在经历两千多年沉淀后,依旧以它独特的魅力屹立民乐之林。在韩国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区,有一种形制与古筝相像的弹拨类乐器,是由古时统治者效仿古筝制作而成,历经千百年流传和文化熏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器伽倻琴。民族乐器最重要的性能就是进行演奏和表演,通过丰富的技法产生多种音乐效果,用以抒发演奏者的情感,发挥统治者想要传达的社会功能。古筝和伽倻琴形制类似,具备深厚历史渊源,存在丰富的研究价值,下面分基本情况介绍和演奏方法比较两大板块,介绍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
对于筝的起源,众说纷纭。最传统的说法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盛行于秦国(即现在陕西、甘肃)一带,被人们用于传统的民间歌舞中,各种典籍资料都有记载民间筝歌的场面,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古筝就已经出现,所以古筝也叫“秦筝”。还有一种说法是,早期的筝为“五弦筑身也”,因此有人认为它可能是由竹制的打击乐器“筑”演变而来的。史书上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说明在先秦时期古筝已经是民间百姓娱乐的常用乐器。秦汉时期随着相和歌的发展,其伴奏乐器不断细化,古筝成为丝竹迭奏中的主要乐器,得到广泛应用。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达到顶峰,此时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古筝音乐也得到空前发展,民间演奏者人才辈出,宫廷音乐也有了古筝的身影,周边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拜访,随着文化艺术的交流,古筝也被远传于边陲境外。宋元明清之际,随着说唱音乐的兴起,古筝被广泛应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和各种民间歌曲中,琴弦种类有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等,种类更加丰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近现代,二十一弦筝出现,古筝的演奏与学习逐渐趋于专业化系统化,各专业音乐院校或艺术系都开设古筝专业进行学习,近年来各种演奏家研究出新形式的七声筝和多声筝,开创了古筝发展的新篇章。
伽倻琴,又称为朝鲜筝,是朝鲜民族传承下来的古乐器,据史书记载:“伽倻琴,亦法中国乐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罗古记云,伽倻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即说,南北朝时期,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大国,常与周边小国进行对外友好往来,因此我国很多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迅速传播开来。在与伽倻国往来的过程中,中国送给其国王嘉实王一把古筝,国王欣赏完后十分喜爱,便命乐师以中国的汉筝为蓝本制作其本国的乐器,加以改良制作出伽倻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后期因战火纷乱,伽倻琴传到新罗,获得很大的改进,成为新罗大乐。到了朝鲜时代,国家培养了很多伽倻琴师,制琴工艺也日渐精益,用于俗乐演奏的伽倻琴也有了很多规格,近现代不少琴家对伽倻琴进行改良,之后分别有15 弦、17 弦、23 弦等多种改良琴问世。后期经世代相传与不断发展,一直流行于今日的韩国、朝鲜和中国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成为深受朝鲜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古筝外观是呈弧状的长条形,多弦多柱,琴弦为尼龙质地,共二十一根,整个琴体内部是中空的,有面板、背板、前后岳山、调音盒、筝码、琴弦等主要部分,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从整个乐器体积上来看,古筝比伽倻琴要大,因此琴体的共鸣箱也要稍大一些,使得古筝产生圆润饱满的音色,这也是与伽倻琴音色差异的原因之一。面板的大部分是使用桐木的材质,因为桐木张力较好,音色也较清脆,筝首、筝尾和其他部分一般为红木,最好的是紫檀木。用木雕、水彩、贝壳、玳瑁和象牙进行雕刻装饰,如佩戴的指甲最早使用象牙,现都为玳瑁。
总体来说,伽倻琴因为是由古筝仿制而成的,所以形制与古筝非常相似,但整体小于古筝。用于宫廷宴享的“正乐伽倻琴”(也称雅乐琴)形制也比较简陋:用一根木料制成,琴尾的样子像羊角的形状,所以又名“羊角琴”,没有底板,弹出的音量也较小;琴弦有12弦或13 弦,为羊肠或丝弦,面板纹细质松,使用的也是梧桐木这种质地较软的材料。由于木料的差异,使得伽倻琴的音色更闷实、厚重和粗糙一些。除了宫廷用琴,在朝鲜民间同时存在“散调伽倻琴”(也称俗乐琴),用于演奏民间音乐,比较小巧轻便。后来历经时间演变,伽倻琴也在不断得以改进,改良后的伽倻琴弦数量增加至17 到21 根,后期出现25 弦伽倻琴,去掉染尾,在琴头调音的装置也进行调整,琴弦变成尼龙丝弦,可演奏出明亮的音色和情绪,但可能造成原本自然丝弦音色的丧失。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发现由于乐器构造的原因会导致演奏方式方法的差异,伽倻琴和古筝相比:乐器整体形状变小,出现将轻便的伽倻琴放在演奏者的腿上进行演奏的形式,对于古筝来说,这种演奏的方式比较少,多见用琴架支撑古筝,演奏者正常坐姿弹奏。
古筝的流派有很多,从地理上来看,风格差异最大的主要分为南北两派,细化流派分支又各有特色,比如以柔美擅受著称的潮州筝派,代表作著名的《出水莲》,表达赞美莲花高洁的形象;又如刚劲优美、音韵浓郁的山东筝派,如《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等结构简洁精炼,旋律柔和优美,恰似山东人热情豪爽、淳朴憨厚的性格,具有浓厚的山东地方风味。发展到现代,古筝曲涌现出了大量无流派的现代筝曲,如《抒情即兴曲》《如是》等,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抽象的含义。伽倻琴主要作品有民谣《道拉吉》《阿里郎》《哨所之春》等,流派以演奏家来划分,主要有金昌祚和沈相健两个流派,现代很多伽倻琴音乐承袭散调的风格,将一些民谣改编成器乐曲。大部分伽倻琴曲有国家灭亡之恨的情绪基调,因此音乐整体一般都比较悲。发展到现代也有很多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音乐艺术形式,比如与管弦乐队进行协奏表演,还有一些现代流行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小乐队,将伽倻琴与电子音乐结合起来,以视频形式推广至网络。
不论是古筝,还是任何一种乐器的演奏,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气息的状态看不见摸不着,却贯穿于演奏的全过程中,虽是弹拨类乐器,将点连成线,便需要演奏者更稳定的气与更强大的心力。因此,“气”从每个单音的发出到流畅的乐句都具有重要作用。
古筝演奏时手型呈中空状态,虎口为圆形,手腕手背与小臂保持平衡一致,演奏时手指大关节发力,根据乐音演奏要求所需的力度强度吸一口气,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指尖,由大关节带动指尖,用指甲摩擦琴弦向手心勾弦,弹出乐音。此时需要注意:如果是激烈快速的乐曲,一吸一呼就要相应短促有力;如果是柔美的慢板或是沉重缓慢的段落,呼吸就要变慢,而且吸气时要吸足。在弹奏时手指的状态看起来是向上勾弦,但气息一定是向下沉的,这个过程也是通过触弦发音将气呼出去的过程。琴音通过琴弦摩擦从巨大的共鸣箱底部发音孔向上传播,与演奏者的气息呈动态立体的趋势,此时音色应是饱满、圆润的。
演奏者在弹奏伽倻琴时,多为坐在地上,两腿相互盘卷,膝盖着地,琴首放在右膝盖的上方,琴尾靠地,使琴体倾斜,此时演奏者的重心是偏下沉的。但与古筝恰恰相反的是,伽倻琴演奏的时候,整体气息是向上的,也就是说,触弦发力的同时手臂随气息要往上提,这是需要尤为注意的。演奏音乐要求手指较为机械的触弦,包括手臂都是向下弹弦,此时便会造成较扁的音色,有时甚至要求左手的按弦频率也保持一致。
演奏时气息有了差异,便会导致肢体语言的不同。其实,此时的肢体语言不再是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动作,它包括演奏时一切面部表情、姿势、动作、手势、眼神等,是经过演奏者内心对曲子的感受、大脑的思考,以呼与吸为基础,通过弹奏而演绎出来的艺术。所以我们说古筝与伽倻琴演奏气息前者向下沉,后者向上提,因此气息带动的手臂运动一定是不同的,在肢体动作上有这样的差别就很好理解了。
气息对演奏者整体状态具有很大作用,触弦的角度、速度、深度和力度均会影响演奏者的音色。演奏方法里占最大比重的是演奏技法以及技巧,同为弹拨类乐器,古筝与伽倻琴各自都具有丰富的演奏技法。传统古筝演奏中,右手占据主导地位,常用大指、食指、中指进行拨弦,左手负责筝码左边的按颤音,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左手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曲目中,达到与右手一样的指法要求。常用的古筝演奏技法达三十余种,古筝除了左右手的“勾、托、抹、大撮/小撮”,左手“按、颤、揉、滑”等基本的演奏技法之外,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指法,如扫摇、刮奏、点奏、轮指等。还有作为古筝右手的重要技法“摇指”——也是伽倻琴所不具备的演奏技法,是演奏者运用手腕快速左右摇晃,用大拇指指甲快速拖劈,将密集的点连成长音演奏而成的。其中最特别的是古筝还可以通过掌击琴盒盖或拍击筝码左右的琴弦,如《大漠行》中间部分,与打击乐伴奏进行拍击节奏的配合,奏出一般乐曲中不具备的音色,模仿打击乐达到丰富音乐整体的效果,演奏效果十分震撼。伽倻琴演奏姿势与古筝类似,右手在琴码右侧的弦区演奏,左侧弦区主要用于左手按音,少数乐曲中左手也可以在右侧演奏旋律,指法以“弹、拨、滚、琶、按、颤、推、揉”为主,相比古筝演奏时小指使用较少,伽倻琴较多使用小指,技巧丰富。演奏中右手要放在琴面上弹,手指不必弯曲,直接向外弹弦,所有的音都要止音,左手按弦也要放在琴上,按动频率要求都一样。发展到现代伽倻琴与古筝更为相似,特点是七声音阶。
在乐曲《恨五百年》中,演奏技法与古筝更为相似,加入了左手的上下琶音演奏和刮奏,但由于依旧不佩戴义甲,声音较小音色较闷。伽倻琴也可演奏双音音程、多音和弦以及简单的复调音乐,但在演奏过程中一般没有转调处理。随着发展,如今伽倻琴多用来演奏轻快活泼的传统民谣作品,除了重奏、独奏、与长鼓一起演奏等,多用于声乐伴奏甚至舞蹈伴奏,可谓是一种功能多样的民族乐器。
这其中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古筝讲究“以韵补声”,不管是演奏传统还是现代筝曲,气韵贯穿全曲,而韵味主要从左手按弦上得以体现:以乐曲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来改变左手按弦的频率、深度和速度,形成不同的上下滑音和颤音的演奏技法。但是伽倻琴演奏时韵味不在强调的范围内,其演奏主要讲究演奏的规律和遵守一种规矩:左手每次按音的力度和速度都大致相同,因此只要是有滑音,在不同音高上形成的音响效果是一样的。除此之外伽倻琴还要求按弦的频率也要保持一致,演奏效果听起来有些机械感。在演奏方式上,伽倻琴与古筝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佩戴指甲,直接用肉指弹弦,这样演奏出来的伽倻琴音色更加沉闷,增添悲伤苍凉的色彩,这与古筝清脆的音色有着很大的差别。很多伽倻琴的指法的确与古筝非常类似,但由于义甲与发力方式的差异,造成音色更悬殊。在很多激昂的段落中,需要一些大幅度的快速扫弦来表达情感,这不仅需要演奏者手臂以及手指的力度,有硬度的义甲也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只用肉指无法完成这样的演奏技法,所以伽倻琴演奏中少有极热烈的扫摇、扫弦等古筝特色演奏技法。因此伽倻琴也更多地适合演奏单声部的旋律,常见为声乐歌曲进行伴奏。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光铸造了这两个同宗乐器各自特有的性能与特点;由于形制构造和木料材质的不同,会有音色上的影响;同时音乐流派的发展与分支,便会为了表达不同的曲风而出现的相应的特色演奏技法,复杂而又富有变化的演奏技法便应运而生了。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交流,越来越多国内的古筝演奏家去韩国专门学习和研究伽倻琴,回国开展丰富的伽倻琴讲座,极大促进国内音乐人和伽倻琴爱好者的观摩学习。这些充分说明音乐并不是偶然的,世界的音乐文化交流将会越来越紧密。不论是古筝还是伽倻琴,它们共同促进了东亚音乐文化圈欣欣向荣,使得东亚民族音乐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内容充实化、规模扩大化的景象。作为当代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和工作者,在传承与创新传统音乐的道路上,要了解和遵循不同乐种的特点,促进兼收并蓄。研究古筝与伽倻琴异同,可以加深对本民族传统乐器知识和文化的理解与爱护,了解外国乐器发展和文化内涵,增加人民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弹拨乐器的关注度,削弱文化差异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本文意在通过论述使两者更好借鉴,双向交融,对创作表演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使民族器乐文化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