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学视域下的民间剪纸研究

2022-11-26 17:04周南亚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学寓意剪纸

周南亚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一、民间剪纸的发展历史

“剪纸”一词初见于元代岑安卿的诗集《栲栳山人集》当中的《剪纸惜花春起早图》一诗,但剪纸性质的艺术活动早在未发明纸以前就已出现,可以追溯至原始时期。先民在兽皮、贝壳等各种材料上的穿孔打眼的活动,便是迈出了第一步,表现出了最初的镂空意识。从商代开始,就出现了在皮革、玉片等材料上进行雕刻剪的活动记录。西周时期的剪纸性质的记载更是在《史记·晋世家》“剪桐封弟”传说中出现[1]。目前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作品,是出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正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业发展显著,使纸张价廉易得,民间剪纸得以普及。

隋唐时期的剪纸为搭配祭祀鬼神的民俗活动,多为幡胜类剪纸,带着些许神秘的宗教色彩和虔诚的功利意义。宋元剪纸的应用范围比之前广泛得多,出现了窗花、礼花、喜花等多种样式,进一步丰富了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使民间剪纸更加综合性。明清时期,剪纸的应用范围更广,多用于灯花、折扇、字画等物件。到了近现代,剪纸的创作目的更注重情感表达,其作用不仅局限于求福于神灵,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的作用,其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逐渐增强。

二、民间剪纸的艺术社会学分析

1.艺术社会学相关概述

艺术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初,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两次转变,可分为三种理论研究范式:第一种,传统型艺术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是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相关的研究侧重于对艺术本身的批判,涉及从艺术社会学的学理分析到艺术社会学的范围和界限等相关问题;第二种,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艺术社会学开始了“经验转向”,主张对艺术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将艺术作为多种形式的社会事实来展开研究,强调人的问题是社会领域的基本问题,关注点从“物”转向“人”,倾向于社会学但缺少了艺术的独特身影[2];第三种,近些年所兴起的“新艺术社会学”理论范式,是前两种范式的结合体,将艺术的社会语境因素重新转向艺术自身,重新激活对审美和情感品质的关注,所做的艺术研究是在社会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会从一些比较具体而微的社会学角度来解读艺术的形式、风格、审美观念等美学层面的问题[3]。

艺术社会学最初归属于美学学科,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对此观点提出异议,如凌继尧学者认为它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是美学的附庸,不是美学的一部分[4]。艺术社会学原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结合社会学与艺术学的相关理论,但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艺术社会学逐渐向艺术学学科倾斜,并且学科界限逐渐模糊化。

2.民间剪纸的艺术呈现

第一,题材与构图。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大多与丰富有趣的日常生活、各地不同的民间习俗有关,表达着民间剪纸艺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世间的独特感悟。但即使创作题材来自于生活现实的客观形态,民间剪纸艺人们在创作时并不是直接对其复制或模拟,而是会遵循抽象处理、夸张省略的创作手法,并根据自身的情感、审美和习惯等,将具象事物进行简化、修饰、改造,赋予整体图像新含义和新意味。剪纸艺人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创作时没有过多的束缚,纯粹是自我表现,将了解感知到的事物与想象的事物汇合为一体,带着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强调精神感受性与表达自由性。剪纸作品的造型不求形似,只求内心的神似,体现了稚拙朴实的风格。

第二,色彩与线条。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语言,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极强的情感表现力。剪纸由于纸张材料、工艺的限制,在色彩的处理上遵循少而精得原则,直接运用强烈艳丽的原色,纯度高、浓烈厚重的原色更加符合民间特色的审美需求,也更能显露民间剪纸艺人质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思想情感与个性。剪纸中的色彩搭配基本符合民间艺术中的配色原则和规律,强调用有限的、高纯度的色彩来对比搭配,使得整个画面明快鲜艳、和谐醒目。剪纸艺人还会根据主观感受或画面形式需要而变换部分色彩,使得作品更加自然生动,并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剪纸作品中的色彩还会作为某种联想观念的形式出现,即色彩带有象征性,如红色带有强烈的吉祥喜庆象征色彩,黄色象征辉煌富贵等等,不仅能够触动心灵,还能表达审美观念与文化信仰。线条是艺术作品中描绘各种形象的方式,不同形式的线条也构成了民间剪纸的基本形式。考虑到纸张材料的柔薄易损,剪纸作品中的线条需要处理得容易提起与张贴。阳剪的纹样需线线相连,阴剪的纹样需线线相断,尽量避免重叠的层次和复杂线条的出现。流畅多变的线条形成了剪纸艺术镂空与勾连并存的特点。

第三,寓意与意境。民间剪纸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其中不仅隐藏着巧妙的艺术构思,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寓意和深远微妙的意境,使观者感受并产生联想。象征寓意最初来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崇拜心理。在原始自然环境中,凶吉祸福与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人们习惯给特定意义的事物诉诸视觉表现形式,将自我的主体意识投射其中表达愿望与诉求,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如苗族剪纸作品中常出现蝴蝶纹样,是因为在苗族流传着蝴蝶妈妈是万物之祖的传说;又如陕西剪纸中的抓髻娃娃寄托了人们对生殖繁衍的期望。民间剪纸的寓意性、象征性往往是运用含蓄隐喻的方法来表达,常用谐音取义、寓意联想的方法。比如剪出梨的外形轮廓包裹着两只鹿,“鹿”与“路”谐音,“梨”与“利”谐音,寓意着路路顺利;鸳鸯戏莲寓意夫妻和睦恩爱;五只蝙蝠齐飞寓意五福临门等。剪纸艺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含蓄的创作手法,来表达趋吉避凶的民俗观念、驱邪免灾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理想生活的企盼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传统思想也落实于各种设计思想当中,在民间剪纸的表现选取自然物象作为题材。剪纸艺人往往根据不同的审美感受,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对富有表现价值或富有文化寓意的自然物象进行造型,如以葫芦、莲子、石榴、蝙蝠等来象征多子多孙或吉祥如意。

3.民间剪纸的艺术社会学研究角度

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即使艺术家的创作属于个人主观意识行为,但是此类行为也具备社会因素。布尔迪厄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将艺术视为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不仅有自身的规则约束,还受社会其他规则制约。艺术隐藏着关于社会的信息,是社会的镜子。目前依然在坚持剪纸创作的民间艺人们,主要缘于对剪纸艺术和当地文化有着真正的热爱,是一种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将剪纸作为艺术象征符号来传达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塑造各种造型、构图、寓意等方面,这似乎是剪纸作为民间艺术而显示出的共性特征。因此在以艺术社会学视阈出发研究民间剪纸之时,不仅要把握民间艺术的共性,更要注重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如福建漳浦剪纸传承人欧阳艳君老师常根据当地特有的妈祖信仰、渔家生活等情景,用手中的剪纸刻画出来。民间剪纸还承担着展现地域民俗风貌和历史事件的社会文化记录功能,这种以艺术手段反映地域文化差异的角度应是艺术社会学研究的着眼点。

三、结语

经历千年沧桑的民间剪纸艺术,是创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探索自然与生活并用自己的方式剪刻下来,既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价值,又体现着灵活的创作自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现代新潮艺术的流行,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民间剪纸在生存环境上受到较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其本真性和原生性的同时还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是传承民间艺术普遍面对的一大难题。因此试从艺术社会学等多种不同的学科研究视阈来分析民间剪纸之后的发展潜力。如今的民间剪纸商品应充分发挥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营造出不同地域的制造场景的基础之上,指引观者了解其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使创新方式与传统文化有效整合。将民间剪纸的基本要素进行提取整合后做抽象化的意象处理,将传统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让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之中,使其得到更具有创新性的原生态与动态化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社会学寓意剪纸
美好寓意品芝麻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盛放的寓意
剪纸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模仿老鹰的乌鸦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