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辽宁省鞍山水文局,辽宁鞍山 114031)
山地灾害是指山区特有的灾害,它是山地丘陵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发展演化过程所具有的或伴生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甚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具有不利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总称。根据实地考察,鞍山东部地区山地灾害种类:山洪,在暴雨作用下,由地表径流汇集成的沟谷或河谷洪流;泥石流,由于集中暴雨而产生的一种含有大量石块的流体;崩塌,松散或断裂岩体在自重和暴雨流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快速输移运动;滑坡,土体或岩体在水流和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的地貌现象。
鞍山地区长大铁路以东大部分为山丘区,包括岫岩县全境、海城市东部和千山区东部,山区面积为5271.4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6.97%。其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遍布坡残积裙和冲洪积扇。由于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山洪、泥石流、岩壁崩塌、山体滑坡等灾害时常发生,山地灾害发生的频次和等级呈多发和增大的趋势,从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威胁和破坏。
山地灾害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气象和人类活动条件下形成的,鞍山东部地区山地灾害成因:自然地理条件有不良的地质构造和陡峭的地形条件,主要包括山势陡峭、坡度大、下垫面土层较薄、土质松散、植被较少;气象条件包括次降雨量和暴雨强度大等因素;人类活动包括过度的垦荒开发、毁林造地等。
鞍山东部地区地质构造多为沉积岩组成。其中,砾岩、砂岩、页岩受风、雨侵蚀形成了松散固体物质,如遇强降雨,极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发生。如岫岩县的偏岭乡和石灰窑乡等地区,正处于地质构造为沉积岩发育地带,地表岩石不断风化破碎,岩石中片理及构造裂隙发育,软弱结构面多,岩体较破碎,松散碎屑物多,为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易发区。
鞍山东部地区由于地形陡峻、相对高差大,降雨形成的径流汇流时间短,洪水流程短、流速大、冲击力强,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岫岩县哈达碑和石灰岩等乡镇,地势多为相对高差超过800m的沟涧,共分布有泥石流易发区529处,分布密度为0.25处/km2。经过对120余处崩塌分析,其发育坡度为23°~70°,其中大于30°的坡面崩塌占近90%,可见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形陡峭、高差大的陡坡处。
鞍山东部地区山地灾害的产生,多是由超标准暴雨极端天气系统引起的。如2012年8月4日,岫岩地区和海城东部山区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大洋河流域岫岩水文站以上流域平均次降水量390.0mm,最大点降雨量为李家堡子站511.0mm,海城市孤山子站降雨量324.1mm。暴雨历时短、强度大,导致了岫岩和海城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据统计,岫岩县共计损坏堤防400余处,超过500km,多年水利工程基本损失殆尽。岫岩县各乡镇大部分山路被冲毁,海城至岫岩位于海城市孤山子镇的高速公路被冲毁数千米。
山地灾害的易发程度和危害大小,与流域下势面破坏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如岫岩中部地区的红旗营子、兴隆、岫岩镇及前营子乡的仙人嘴子一带,距县城近,开发较早,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开发力度大,保护意识差,导致流域内森林减少,坡面土壤表层得不到植被的保护。当强降雨发生时,土层侵蚀严重,导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发生,危害严重。
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要采用以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形成条件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鞍山东部地区山地灾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禁止在山地灾害易发区域内修建建筑物和住房,逐步搬迁山洪、泥石流、崩塌易发区域内的住房等;治理措施主要是对存在发生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隐患的重点区域,采取工程和生态等治理措施,以避免或控制其发生的规模,从而减轻危害程度。山丘区是山地灾害易发区,山地区域内地表植被的好坏是影响山地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保护好山地区域环境,通过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育封山等措施,恢复森林生态功能,改善流域下垫面条件,尽最大可能降低山地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程度。但是由于恢复流域生态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因此,对一些直接危及交通和住房安全的重点崩塌、泥石流沟等重点地段和位置,应辅之以修建护坡、挡土墙等工程,以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山洪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逃险措施和工程措施。逃险措施是根据山洪陡涨陡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案,做好应急防汛准备工作,在暴雨来临前临时避让到安全地带。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水库和分洪闸来调节洪水,以及加固堤防,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在流域上游修建小型水库、塘坝等蓄、滞水工程,以减缓洪水下泻流量,在河道中清除非法阻水垃圾、房屋及废弃砂场等阻水障碍,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在小流域治理中采取生态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堤坝的御洪能力。
1)治坡工程措施
坡面是沟谷泥石流重要的松散固体物质源地,也是坡面型泥石流的活动场所,因此治坡工程十分重要。治坡应以生态措施为主,同时采用工程措施,如修建护坡、挡土墙等,稳定土体和坡面,以保证治坡工程的有效实施。
2)治沟工程措施
治沟工程措施包括拦挡措施和排导措施。拦挡措施是在泥石流易发区的重点山坡和沟壑上,修建一系列拦挡坝或鱼鳞坑等工程,以减缓和拦截泥石流的形成。拦挡坝可分为实体坝、格珊坝、缝隙坝、梳齿坝、孔隙坝等类型。疏排工程中最常用的是导流堤,其主要作用是让泥石流顺畅排泄,使其按应有的河道流淌,以避免在沿途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害。
针对崩塌和滑坡灾害的防治,可采取搬迁、避让、爆破等措施。其中治理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1)搬迁、避让措施,即避开存在崩塌滑坡灾害的隐患危险地带、山坡、坡脚处修建住房及其设施,将建设工程放置在不受崩塌威胁和危害的安全地带。对于危险区内修建的生产、生活设施及其他设施采取搬迁措施,脱离危险区。
2)治理措施:排水措施,对易形成径流的斜坡,可根据地表径流大小修建排水沟渠,将水流疏导转向,防止流水冲击引起崩塌发生;修建护坡和挡墙,在坡脚修建一定长度的护坡和挡墙,维持斜坡的稳定;削缓边坡措施,对表面岩石风化严重、松散堆积物较多,有危岩、孤石存在具有崩塌危险的山坡,可采取削坡处理,清除孤石、危岩,减缓陡坡;填塞裂缝,当发现坡面上有张开的裂缝时,可用锚桩固定填充物填充的方法,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以减缓崩塌发生,有条件时,用水泥砂浆填缝效果更佳;支撑措施,在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下部,修建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的支撑柱或支撑墙,以支撑坡体,防止其坠落;嵌补措施,坡面上有岩腔存在,可能引起岩腔上部崩塌时,可用片石将岩腔填满,并用水泥浆勾缝,使坡体完整;生态措施,开展人工植树,封山育林,恢复流域植被,利用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维护斜坡表层稳定。
受地形地貌等影响,山洪、泥石流、崩塌等山地灾害具有突发性、毁灭性,易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文中简述了鞍山东部地区山地灾害的种类,分析了该地区山地灾害的成因,并重点论述了该地区不同种类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为鞍山地区山地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对当地政府防汛指挥决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