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岩 李 波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在中国的深化发展是该思想形成的理论根基,体现了深厚的理论逻辑;习近平40多年丰富的基层磨练和地方从政经验及领航中国后的伟大经济实践,体现了丰富的实践逻辑;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发展诉求是该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体现了丰厚的现实逻辑。研究该思想生成的三重逻辑,是全面清晰理解和把握该思想的前提,对推动中国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植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科学总结,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跨越提供了科学理论向导。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科学命题,于2017年12月在中央政治经济会议上首次提出,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审时度势,以其独特的政治见地和睿智的战略智慧,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具体实际对其进行创新发展,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1]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创新发展。
其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命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富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是人的发展总是受物质条件的好坏的影响,物质条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只有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彻底消除社会三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发展了这个最高命题,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出发点,鼓励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其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旧社会之中,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资本家承诺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满着剥削与压迫。马克思指出这种共同体是虚幻的,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必会被另一个共同体所替代,这种共同体就是“真正共同体”。“真正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同体的利益至上,不能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共同体利益。如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一个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以侵害别国利益来推动本国的发展。习近平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发展与超越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顺应。
其三,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与经济关系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列宁是最早从理论和实践视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与经济关系的人。十月革命后,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与苏联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济建设思想,极大推动了苏联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也为世界上其他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指南。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列宁指出了以“新经济政策”替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高度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主张用市场和货币机制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最先尝试。此外,列宁还主张同外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等。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运用了列宁关于利用市场作用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经济思想。习近平高度重视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和中国经济的国际发展,多次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及更有力的发挥政府作用,提出、颁布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发展政策,力图推动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习近平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过程。”[2](p381)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科学有效的经济思想,这些理论成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有益借鉴,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
其一,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逐步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毛泽东依据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运用逐步过渡和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公有制改造,建立起了符合当时国情且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成功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何以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此外,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问题,也数次在其多本著作中有所论述。如,在《论十大关系》之中,其认为经济建设就是要处理好轻、重工业与农业,沿海与内地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要以“协调”作为发展的准则。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则首次提出了改革是发展动力的观点。同时,毛泽东也多次论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科技和技术革命的作用。这些都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宝贵经验,如提出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其二,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的相关经济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1),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期,党中央还提出了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智慧启示。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p116)“全面深化改革”,都充分体现了对邓小平相关经济思想的深化发展。
其三,继承发展了江泽民的经济建设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等重要论断。同时,江泽民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分配制度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充分彰显了对江泽民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其四,继承发展了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其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才能更好地解答为什么发展与怎样发展更好的问题,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习近平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为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更指明了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意义重大。
其一,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许多优秀经济思想理念,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丰厚文化根基。如,儒家所倡导的“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其不仅是儒家哲学之中的价值观,也是现代经济活动之中的价值观。《孙子兵法》中的“合与利而动,不合与利而止”,其虽强调战争是否有利,但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的思想,与现代经济活动中效益优先的指导原则不谋而合。其二,吸收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论述。习近平曾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成分。”[6]虽然西方经济学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关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相关内容。如,西方经济学之中的市场机制理论,其注重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重要借鉴。同时,西方经济学中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理论思想,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的重要借鉴。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借鉴西方经济学之中反映资本主义属性的价值观念,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有鉴别的对待,坚持去伪存真,洋为中用,为我所用。
理论创新源自于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其萌发于其四十多年的基层磨练和地方从政经验,成熟于领航中国后的丰富实践与理论积淀之中。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在知青下乡期间,就经常挑灯夜读,翻阅学习《资本论》相关书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运用高度重视。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习近平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其深入实地调研正定县“高产穷县”的主要原因,结合实际率先推动“大包干”试点,并且针对正定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实行“半城郊型经济”“兴县富民”等政策,极大推动了正定县的经济发展。在福建任职的17年半,是习近平经济建设相关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闽东地区的脱贫问题,其初到闽南上任,就拜访了闽南的九个县区,针对脱贫问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道路,多次论述大农业这个概念,提出要发展大农业政策。同时,习近平强调面对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必须要具备辩证思维。在看见当地贫困处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存在的自然优势,做到独特的闽东思考。在浙江任职期间,经济发展问题是习近平研究与思考最多的问题,这为丰富和完善习近平经济思想贡献了许多实践经验。在此期间,习近平多次深入实地进行调研,提出了“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等重要论断,注重文化经济相结合,用文化经济带动浙江经济。在上海任职期间,习近平将上海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格局之中,强调“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上海的金融创新,提出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7]习近平四十多年的基层磨练和地方从政经验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益借鉴。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形成、淬炼、完善于习近平丰富的基层磨练与地方从政经验之中。
经由治县、治市和治省的层层飞跃,习近平理政的广度、深度有了质的飞跃。习近平对经济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入并走向成熟,进入领航中国的时期。这一时期起始于十八大,丰富于十九大,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全党智慧于一身,开启了治国理政的全新征程。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正式提出并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成与成熟,大抵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元素累积阶段。2013年,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近期目标,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秋天,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力图实现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以崭新的视野看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次年,在中央政治经济工作会议中,作出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经济何以改革调整提供了思路、方向与着力点。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中,指出了要引领经济新常态,努力使多方面工作重点实现转变,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等。2016年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经济建设的相关重要论述,如处理好“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总之,在2013-2016年间发表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相关重要论述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元素基础。第二阶段是正式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新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同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命题正式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正式形成。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等七个方面推动经济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从三个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等。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建设实践的持续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发展行列,而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与风险却日益凸显。世界经济格局的动荡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新的经济思想来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形成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早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托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即是以资源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低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期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推动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问题。而且随着这些问题的显现、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力素质的明显提升,依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然不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历经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轻重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比例还不够均衡,经济发展结构亟待优化升级。面对此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就变得尤为迫切。习近平对此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这并不是代表中国经济的衰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停滞阶段”,而是指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在这转变过程中,针对原有经济理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诉求所作出的科学应答。如习近平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等。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却充分显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发生重大转变。习近平指出,现阶段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不再单纯局限于过去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转化为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民主、法治等方面需求的满足。相应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布局、总任务、发展动力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这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依据。
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经济迎来了一波发展黄金期。同期,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也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黄金期结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杂音不断,经济全球化的逆流不断涌现。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后一些国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打着环境保护的名义采取贸易壁垒政策。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本国利益有限为原则,破坏公平贸易关系和经济秩序。所以,面对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发展秩序和规则贡献中国力量。此外,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断强化,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提出的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中国进博会、亚投行的建立等理念和举措,为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在不断应对国际新挑战之中生成与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