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茹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的重要性,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183;强调“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26。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文化滋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3]伟大建党精神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在党百年奋斗征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和魂,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坐标,将其融入思政课,既是新时代高校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铸魂育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和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思政课在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和精神文化基因,将其融入思政课有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5]大学生是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理想信念是他们的精神之“钙”,是引领他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灯塔。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旨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形成健全人格。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党带领人民在艰辛探索中确立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寻求治国良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在与多种思潮争鸣和各种“主义”论战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将其作为党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它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致力于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仰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书写在奋斗前进的旗帜上,矢志不渝,引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理想信念教育居于核心地位,关涉信仰、关涉方向,然而在具体育人实践中还面临一些困境。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认为谈信念太虚,谈理想太远,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楚,将实现共产主义视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多元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部分大学生受“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极力推崇西方文化价值,理想模糊、信念不坚定、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活产生向往;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带来的负面现象使得一些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功利化倾向较强。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佛系文化、丧文化、躺平族等,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从理性层面来看,能够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根基,丰富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理解党的理想信念所包含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从感性层面看,革命志士的事迹、故事以及革命遗址遗迹所展现的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充满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对共产主义理想执着追求、不懈奋斗、流血牺牲的精神,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斗志,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总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能够引导大学生筑牢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站稳脚跟,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1]145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备担当精神直接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每一代青年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际遇和特殊使命。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新时代也是我国距离实现中国梦最近的时代。这就决定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光荣,使命艰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3]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担当精神不仅内蕴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的担当,为此要在学习和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提升担当能力。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生动素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索奔走,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腐朽、社会的落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致力于通过思想启蒙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1921年,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13位中共早期组织代表,冲破重重阻力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将其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百年奋进,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较为明显,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学思践悟党的初心使命,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同时,在融入过程中注重培育他们的担当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和精神感染,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锤炼优秀品质,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行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5]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刚健勇毅应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标配”品格,这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样。例如:在经济领域,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在政治领域,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抹黑攻击;在科技领域,一些核心尖端技术仍然被“卡脖子”……化解风险挑战、克服重重困难,需要青年一代敢作敢为、敢于斗争、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新时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00”后,他们成长在国家迅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没有经历过挫折、困难,优越、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致使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斗争环境极为复杂、危险。中国共产党是在同各种异己力量的顽强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在不懈斗争中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动力。纵观全球,“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2]19。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顽强拼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感天动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6]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顽强斗争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改天换地,推进富国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取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久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胜利的精神斗志,引导大学生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能够挺身而出,在不良之风面前敢于亮剑斗争,使他们在不懈斗争、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锤炼坚毅品格,以艰苦奋斗、勇敢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自由,探寻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道,是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她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在具体实践中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从创建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与人民血肉相连,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在具体实践中始终贯彻“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铭记于心,并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而矢志奋斗。“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每一位党员的政治操守。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高度认同。
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党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之心,进而厚植大学生的人民情怀,锤炼他们忠诚为民的品格,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将人民情怀熔铸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生活实践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强化忠于人民、服务人民、奉献人民的意识,激励他们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书写人生华章。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理论基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育人性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承担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融入的内在逻辑看,二者育人内容具有耦合性、育人目标具有同向性、育人优势具有互补性。
育人内容具有耦合性是融入的前提。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思政课是他们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认同教育、家国情怀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主要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提升对其运用的能力,进而促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发展历程、内涵、实质、重要地位和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和国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要讲授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形势与政策”课主要讲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时事热点、国内外形势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正确的形势政策观。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体现在四个层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这里的“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想”是指共产主义理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其中“初心”是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是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党的顽强意志和鲜明品格,揭示了党能够战胜风险、克服困难的根本原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党的政治品质和政治本色,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立场。可以看出,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政课提供了历史资源、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实且丰富了高校思想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为全面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实质奠定了基础。
育人目标具有同向性是融入的关键。伟大建党精神和高校思政课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品行修养[8],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思想引领功能、情感激励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是指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固守初心使命的政治立场和忠诚于党、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思想引领功能是指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引领力和感召力。情感激励功能是指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优秀人物事迹、动人故事等能够涤荡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在大学生中间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领悟党的性质和宗旨,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思政课是在高校开设的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学生“三观”、健全学生人格和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门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指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据此,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同向性,都是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精神实质于教育内容之中,最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育人优势具有互补性是融入的目的。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课堂内容不够鲜活、理论性过强、教学方法不够有效等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的质量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文化育人具有渗透性、潜隐性和较强的亲和力。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够凸显高校思政课的红色底蕴。彻底的理论需要教育者精准透彻的阐释,才能够让学生入脑入心。对于思政课而言,科学深刻的真理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予以呈现才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历史进程,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可贵的红色基因,能够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人文性。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人物、故事、实物、旧址等,能够化解理论的严肃、枯燥,活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同时,运用伟大建党精神阐释、论证和解析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够增强思政课的人文情怀,使教学内容更有温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政课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够助推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有效传承。大学生是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学思践悟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职责使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全员性,可以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提供有效载体和路径,可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可见,二者在育人方面能够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提升育人的效果和质量。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融入这一核心问题。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融入意识,在科学掌握伟大建党精神核心要义、充分把握教育对象成长规律和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深度融合。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坚实的学理依据做支撑才能增强融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说服力。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施者,要从人才培养、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深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研究,精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意涵,找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合理设计融入内容,使融入更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当前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深入系统。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深化理论研究方面下功夫,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实质和价值。同时,密切关注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关的历史细节,收集并挖掘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历史素材,全面领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以此为基础,精准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为融入奠定认知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对思政课程的内容研究。思政课教师要全面掌握教学目标,透彻理解且熟练掌握思政课教材内容,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过程中寻找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契合点,使二者实现有效衔接。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章节中,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又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章节中嵌入伟大建党精神,既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也可以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章节中重点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使教学内容情理结合,提升育人效果。笔者认为以客观存在的精神案例论证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丰富认知、升华思想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融入形式。第一,通过专题式教学融入。专题式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独立的专题,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呈现给学生,这可使融入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提前设计好主题,规划好课时,既可以专门设置一个课时或几个课时,从整体上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梳理和解读,也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微观层面的解读。第二,通过案例教学融入。案例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甄选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承载者,他们的事迹和故事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象体现。思政课教师要在案例选择上下功夫,深度整合与教学内容相关且能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说服力。例如,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李大钊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敌人的绞刑架前,高喊“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最终英勇就义;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的曲折人生;《新青年》杂志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等等。将这些真实动人的案例融入思政课,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吸引力。第三,通过体验式教学融入。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歌曲、影视,通过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将学生带入“彼时彼事”中,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畅谈感受,深化他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此外,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蕴含伟大建党精神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通过虚拟情景教学,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呈现给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让大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深化认知、升华思想和淬炼本领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多元、充实的实践中体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一是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主题活动。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读书会、征文、研讨会、话剧或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二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通过瞻仰革命遗址遗迹,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有一个直观认识。三是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练就本领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设置社会实践主题,做好实践规划和方案,鼓励并引导学生到社区、农村、社工站等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自己挖掘、总结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形成实实在在的调查成果。同时,指导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中国近些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体悟伟大建党精神。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及时要求学生反馈,助推建党精神入脑入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3],就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其中,为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的传承提供载体,用伟大建党精神厚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底蕴,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