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西北民族大学)
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民族乐器,都是当代音乐家、收藏家爱不释手的器物,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不但得到中国人的喜爱与认可,也深受西方乐队的追捧。古筝是一种弹波乐器,也被称作为汉筝、奏筝、瑶筝,不但乐器自身的名称优雅,通过古筝弹奏的曲目音色也十分优雅,常常能够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因古筝音乐较为宽广,演奏技艺相对丰富,有着显著的表现力,除去业余爱好者,我国许多音乐培训组织、教育学院都相继设立古筝课堂,使古筝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故此,文章将探索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古筝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以期将古筝这一特殊文化传承下去。
所有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都有显著的传承性,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分析我国不同类型的音乐技术发展历史,都有明显的规律,古筝文化也是如此。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古筝文化与整体音乐文化相通,在历史发展阶段,都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只有进一步研究传统筝曲,才能发现社会生活对于古筝文化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任何一首传统筝曲都能体现出时代生活特点,从而带着形成它的那个时代烙印。正所谓,“民歌作为时代的镜子与回音壁”。优秀古筝乐曲与民歌相同,都来自于生活原型的“文化变形”,演奏者在弹奏中,能够唱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旋律,这也是不同形式的时代回音。
现阶段,古筝文化具有令人可喜的一面,不同流派风格不断发展;传统曲目和创新作品,在群众中传播;老一辈筝家为了培养传承者鞠躬尽瘁;中青年筝家人才逐渐增多;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模式也由单一的独奏、为歌唱伴奏转变成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古筝是一种传统民间流传的乐器,一般传承于音乐作品之中,变成相对规范的乐器。老一辈艺术家,如曹正、曹东扶、任清志等,用自己一生,刻骨钻研古筝文化,并把古筝文化的绝技全盘托出地传给后人们,让许多拥有浓郁地方特点的古筝文化广为流传,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变成古筝演奏的基础。正如,已故教育家曹正,在传承发展筝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曹正的足迹分布于天南海北,倡导以筝会友,把传统的工尺谱翻译变成简谱,促进传统筝曲的普及和发展。把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方式,通过理论研究,为古筝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简单来讲,古筝事业发展和前辈们的努力息息相关,这些成绩也都是在学习传统、发展传统遗传的同时上获得的。为此,基于古筝演奏、筝曲创作而言,古筝艺术发展在古筝传统影响下得到限制。抛开纵向的传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与艺术风貌无法继续延续;离开横向学习,也会对古筝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
在进行古筝文化传统的审视时,可以发现古筝文化传统之中也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在艺术文化展现方面有局限性;同时也应该承认,古筝文化在长期发展渗透中,各个时期筝家以期创造性的辛勤劳动,为古筝文化积累许多宝贵经验与伟大成果,多年的古筝文化发展事实也进一步体现出,古筝艺术的创新无法抛弃传统,而改弦易辙。需要吸取实际生活的养料,运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古筝文化传统,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大众文化欣赏的基本要求。传统继承是为了创新发展,创造新意需要传统法度,处理好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继承古筝艺术的良好传统,独辟蹊径,让古筝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的生命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古筝文化的生命力存在于筝家创新发展之中,当代古筝文化的发展,除去传统学习、传统继承之外,和古筝新曲目的涌现有一定内在联系。在60 年代之处,新一代古筝演奏家,如王昌元、张燕等,将学院中所学习的西方作曲方法与钢琴演奏方法融合于古筝创作、技艺展现之中,形成《战台风》等优秀筝曲,其应用比较大的力度扫摇,双手快速扫轮等难度较高的技艺,刻画于码头工人战胜台风的豪举,促使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表现出波澜壮阔、铿锵有力的文化特点,让古筝音乐特性变得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古筝界涌现出许多古筝新作,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 《幸福渠水到俺村》 《洞庭新歌》等。这些作品至今展现出古筝技艺难度高的特点,是古筝实践指导的经典案例,也是古筝考级中难度比较高的代表作品。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古筝作品的创作更加侧重于音乐内涵,通过深层次地刻画内心细腻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利用古筝韵味、优雅的特点,能够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让古筝语汇变得更加深刻。例如,《秦桑曲》 《香山射鼓》等优秀作品,被演奏者们利用科技手段,以音像录制、比赛、演出等形式,使古筝文化得以传播,深受国内外筝人的喜爱。在20 世纪90年代,筝曲创作代表,为专业作曲家们进行古筝创作,其用严谨的逻辑思维、现代创作方法、作曲方法,使其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语汇丰富,并通过和声复调的表现模式,为古筝创作增添一抹色彩。这一阶段,作曲家们将传统五声音阶排列摒弃,用新型独特的音阶调式定弦,展现出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例如《黔中赋》 《幻想曲》等,都是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调作为基础,并融合古筝新技法,展现出当地粗放、豪迈的一面,而在《幻想曲》中也使用许多大小调、声的明暗对比,让听众体会到和声色彩的绚丽。在此阶段,古筝演奏模式也展现出多元化特点,除去独奏之外,还呈现重奏、协奏等方式。如《骊宫怨》 《临安遗恨》等不单单打破传统的形式,还进一步展现现代创作思想,是新观念、新意识、新古筝的体现。而当代古筝技艺也从“遥指”“快四点”转变成“双手轮指”“双手摇”等,这些方法的形成与应用,也让古筝弹奏更具有魅力,促进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筝作为古代的乐器,有着独特优美的旋律,且承载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象征着我国的过去,代表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之魂,为此不能将其抛弃。正所谓,“做人不能忘本”。从始至终,不能将这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丢弃,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筝文化一定要继承与发展下来,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乐器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门普通艺术,还传承着中华民族人民的血脉,流淌着五十六个民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古筝在我国有许多类型,每种类型其特点都不相同,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利用古筝独有的音色与旋律,寻找作词咏诗的灵感,不但能够抒发优美的旋律,还能谱写磅礴的乐章。古筝文化不仅仅在我国深受喜爱,在许多西方国家也十分欣赏古筝文化,古筝文化是我国的艺术宝藏。
(1)古筝文化传承度较低。一直以来,古筝文化并非是一种大众文化,而是社会上层阶级独有文化,社会大众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古筝的机会少之又少。古筝演奏一般只能在皇室家族、文人墨客的聚会中才能看到。此种情况下,古筝文化素有“高雅文化”的美誉,正是因为古筝文化遥不可及,导致社会大众并不十分了解古筝文化,以至于认为古筝属于一项学习难度较大的乐器,而其中蕴藏的深意也无法体会,长此以往,导致古筝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一种小众文化,受众范围比较狭窄。但是,真正了解古筝文化的个体,也知道古筝文化所蕴藏的内涵本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发展,使社会大众对于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但是所知道的内容也相对较浅,较快的生活节奏,使社会大众无法花费较长时间对一个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一般只是简单略过。古筝文化是一项需要静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的文化,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大环境下,也难以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2)专业性人才十分紧缺。因古筝文化受众面过于狭窄,促使我国古筝文化的专业性人才十分紧缺。现阶段,我国对于古筝文化给予高度重视,促使学习古筝的人逐渐增多,但是,与吉他、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相比,社会大众学习古筝只是出于一时兴起,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古筝只是为了在考高中得到艺术加分,甚至部分音乐团体的乐手为了提高乐队演出效果,而进行古筝兼职学习,一旦表演结束,就不再对古筝展开深层学习与研究,这对于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此种表面式的发展远远不够。古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促进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但需要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还要涌现出许多专业人才,只有如此,才能把古筝与实际生活相互融合,让社会大众对古筝展开深层探索,实现古筝文化的传承目标。(3)没有丰富的传播路径。为了让社会大众感受到古筝文化的魅力,需要注重古筝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数古筝文化爱好者依旧坚守于古筝文化艺术活动之中,为推动古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此种活动规模相对较小,缺少吸引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现阶段,在音乐类型节目中,古筝类型节目电视播放量相对较低,然而,在网络中,古筝类节目的播放数量,远不及广场舞、体操类型多,由此可见,古筝文化的悲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悲哀。因传播路径相对有限,社会大众对于古筝的认知依旧停留于遥不可及的地步。现阶段,在我国古筝文化交流活动中,参与者主要以古筝文化爱好者为主,非古筝文化爱好者因忙于工作、缺少兴趣等因素,难以参与到古筝文化的活动之中,导致古筝文化和大众文化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提高古筝文化的传播成效。促使现阶段古筝文化受众范围过窄的根本原因是古筝文化传播能力较弱,促使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导致社会大众对于古筝文化缺少正向、积极且深入地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在古筝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能完全依托于文化传授方式而实现传播,也要运用科学现代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把网络、电视、收集、广播收音机等成为古筝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从而提高古筝类型节目的播放量,让社会大众逐步了解古筝文化,并喜欢古筝,体会到古筝文化的艺术魅力与独特内涵,实现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标。在借助新媒体进行古筝文化传播时,时常会面临电视剧或者电影等有关情节在弹奏古筝时,应用古琴的声音作为背景,此种现象容易混淆大众对于古琴与古筝的概念,在古筝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强化对此种现象的重视意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才能提高古筝文化的传播效果。另外,也要展开全方面、多路径的立体式传播,以古筝弹奏传播活动为例,在古筝弹奏会现场,古筝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传播,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演奏者向受众群体讲述自己弹奏的名琴来历,琴曲意义,也是一种口语媒介传播、近距离与面对面人际传播。另外,可利用这次演奏会的音乐信息,将其加工处理,形成音响音像制品,或者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采录编辑形成专项节目,还能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实施现场直播,不断扩大古筝文化的传播范围。
(2)古筝文化发展与时代相接轨。古筝文化因其特殊性与发展不全面、传承者紧缺,导致延伸性、扩展性比较小,无法创新,也鲜有独特的创作。古筝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其发展的基础,作为显著的发展就是创作。但是在琴界,不管是琴学理论,还是琴曲创作,都拥有一种“大树底下好乘阴”的想法。古筝文化想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不能满足于成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曲高和寡”,还要与其他文化类型相互对立、相互影响,仅凭借学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政府财政支持而“原汁原味”保存、守候与研究,难以满足社会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多方面的融合与创新。可以利用古筝文化的特性,并与多个方面的文化相互融合,实现古筝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整理琴曲打谱时,创作新曲,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并将其和其他文化共同推广,例如,琴道与茶艺的融合、与歌曲的融合、与瑜伽音乐的融合,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筝文化,传播古筝文化。
(3)古筝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发展、革新的“时代”,也是工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阶段。在这历史发展过程中,音乐文化与其他文化事业相同,已经告别缓慢小农经济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与音乐生产形式,进入到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化高效生产阶段。音乐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与此同时,音乐的商品价值快速提升,音乐文化事业也变成拥有无限商机的市场,此种市场模式的基础,也是社会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与本质需求。为此,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阶段,受到现代传统快速发展的作用影响,许多从事于音乐商品生产的企业也应时而生,音乐产品生产在当前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文化产业。将古筝文化通过一种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古筝文化产业之中,以便实现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古筝文化是对于中华传统思想精神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大环境下,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冲击与挑战。古筝文化承受不住严重打击,且受到冷落沦落为边缘文化,传承与发展古筝文化具有紧迫性、必要性,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利用先进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加大古筝文化的传播力度,培养更多的古筝文化传承者,才能促进古筝文化的传播,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与创新素材,促进古筝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