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行为失范从字面上理解,是某种行为与规范要求不符,违背了当前规范要求。朱力认为,行为失范是行为与规范不适应,概括来讲即某主体的行为违背(冲击、破坏)、回避规范及从规范的矛盾及空隙处来违背规范[1]。大学生行为失范是特指大学生的行为与某种规范要求不符。张连军认为,规范主要指人伦道德、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2]。黄燕娟将失范行为分成了四个类别,即违反道德行为、违规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3]。以上学者本质上都是将规范梳理为道德、规章制度、法律三个层面,只是在定性失范行为时将违背法律这一类按违法的程度再进行了细分。
大学生失范行为的产生,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行为,其发生是受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影响的,有外界的因素作用,也有大学生自身内在修养作用。分析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来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根源与危害,并最终找到解决措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社会行为对学生行为失范的影响较多,主要体现在社会氛围、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等多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增加了大学生分辨事物是非的难度,诱惑大学生参与,产生违背伦理道德、违反相关规定、违反法律法规的失范行为。如社会上部分娱乐场所可能暗藏毒品、色情、赌博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诱大学生吸毒4、嫖娼、赌博等,以控制大学生谋取利益,逼迫或诱使大学生违反社会规范、违法犯罪。二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媒体时代,抖音、快手等各种线上软件流行,由于是新兴事物,相关管理法规尚未健全,各种低俗、道德败坏、价值取向不良的视频及行为在网络上流传,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是非观模糊、道德意识下降,并最终致使大学生行为失范。三是当前社会存在逐利思想,部分自媒体等以盈利为目的,大肆宣扬利益导向,而忽视价值导向等,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影响大学生可能出现不讲奉献、忽视集体、追逐名利、个人主义等行为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大学生失范行为。四是当前我国处于较高程度的开放状态,多样化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媒体等载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其中受欧美、日韩等社会思潮影响较大。另外,大学生对思想文化认识吸收的程度不同,存在片面化、极端化等情况。不同的思想文化、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的不同的理解吸收程度等也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家庭是大学生出生、成长、品格养成的地方,是学生教育的基础[4],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行为及思想形成的影响都是多维的、全面的、持续的。
一是家庭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庭成员行为的失范,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造成大学生的失范行为的产生。一般而言,父母尤其是品行优秀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形成与父母相同或相近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文明礼貌、遵规守纪等,则孩子的言行文明礼貌、举止规范;若父母的言行尖酸刻薄、势利利己,孩子的言行多半与父母相近,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二是家庭氛围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心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思想。良好的心态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开朗,而心态、心理出现偏差的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巨大改变。如父母离异或关系僵化的家庭,其家庭氛围差,学生便受家庭影响可能出现自卑、自闭现象,严重者甚至产生仇视他人、偏执、暴力等失范行为[5]。三是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学生在长期成长过程中受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培养、管理子女过程中使用的言语、情绪及动作等对子女未来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为[6]。学者常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四种类型[7]。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学生更积极乐观、助人利他、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并能获得社会及他人的积极肯定。而在其他几种教养方式下,学生的行为更易受到社会及他人的负面评价。四是由于社会发展中的多种现实因素,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及教育严重缺失,独处或与祖辈相处的时间更长,学生未能在适宜的阶段及时得到合适、充分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容易促使其形成孤僻、偏执等性格,导致心理亚健康,影响其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处理。
一是管理制度上的问题,社会及学校对学生学术等失范行为的“他律”机制不完善[8]。过多依赖大学生的自觉性及自控力[9]。高校为提高大学生培养水平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制定了各类管理制度,对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环境和对象变化快等原因,制度的更迭速度不及制度约束的对象变化速度,导致制度相对不完善。加上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更多依靠其本身在制度下开展自我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和制度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养成。二是高校教育引导仍需加强。高校的教育引导是大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品德修养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过程,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针。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济效益备受关注,部分大学生产生趋利思想,降低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较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注重通过课程考试,对于教育效果的切实达成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判定标准。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还有待加强。三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和大学生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大学生失范行为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如学校网络全覆盖,学生基本每人一部智能手机,大部分学生配备电脑等。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但也为学生浏览黄色、暴力等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为学生作弊、抄袭等行为的发生提供便利条件。另外,由于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难度大,其在浏览转发信息时常被别有用心之人误导,导致落入网络贷款、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的圈套。还存在利用网络等随意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10],造成行为失范甚至违法犯罪。四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校教育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大学生不良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增多[11]。不良的思想行为可影响学生群体遵规守纪、积极向上,诱发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如在学习方面,懒惰、不劳而获等思想诱导学生逃课、抄袭作业、剽窃论文、考试作弊等以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学业成就等失范问题[12]。
大学生是其行为失范的主体。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发生,虽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本是大学生自身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综合作用导致的。
一是大学生自身修养不足,刚脱离父母及学校的严格管束,年龄上虽已经是成年人,但其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对道德伦理的理解与认识尚不深刻全面,处理问题尚不成熟稳重,承受精神压力[13]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经验明显不足,容易在观念、行为上产生错位,产生贪图方便、侥幸、利己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另外其对情绪管理能力也明显不足,易被情绪控制而诱发失范行为。如仲稳山研究发现,因恋爱纠纷引发情绪失控,进而诱发的各种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近几年一直位居大学生失范行为之首[14]。二是青少年同辈群体庞大,其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15]。正常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并崇尚科学、明辨是非、热爱生活的群体。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交流频繁,相互模仿和攀比现象依然存在,同辈群体中有人价值观偏离,产生趋利、利己、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等行为后,群体成员间互相影响,可能会使惰性、投机取巧、爱慕虚荣、冲动等方面心态占据上风,进而可能产生相应的失范行为,这与学者张连军分析的大学生行为失范易受感染的从众心理[2]相契合。三是大学生思想行为受环境影响较大,大学生还处于成长学习期,其思想行为尚不成熟,难以很好地辨别和消化吸收社会思想、行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不良的网络文化易引发大学生过分沉迷网络、人格异化、行为失范等消极影响[16]。
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也是综合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四个维度造成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社会舆论导向失准,家庭教育方式错误、家庭氛围差、家庭成员自身品行失范,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导向偏离、失范条件便利,学生自身修养不足、易受同辈群体影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一种失范行为可能是由一种原因造成,也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以A校李同学到校外娱乐场所嫖娼的失范行为为例,该失范行为的发生便是高校、社会、家庭在教育及管理上的综合作用所致。一是社会上存在嫖娼的场所和一些色情信息等为学生失范行为提供物质条件及社会氛围;二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正确的两性观教育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做出错误行为;三是学生自身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能正确认识到行为的错误及严重后果,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其自身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其失范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行为失范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大学生行为失范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形象、道德品质的提升及其发展;同时,大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其行为也属社会行为,一旦有失范行为发生,便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会作为不良行为典型影响和带动其他人行为失范;作为家庭一分子,其失范行为也会对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笔者认为,理清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是根本,是为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的必要准备,能更好地采取措施防止大学生行为失范。从影响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四个维度来说,防止大学生行为失范也需要从政府、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努力。政府需要着力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社会性活动的监管,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肃清社会中低俗、黄色、暴力、腐败等一系列失范的行为,建立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向上。家庭要发挥好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态度,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要从教育、管理、培养及引导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引导作用,加强校园制度及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管控力度,引导大学生朝积极向上、思想健康方向发展。学生自身需要强化自律意识,努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及文化知识水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提升自身辨识能力及问题处理能力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自觉接受主流思想文化的约束,消除各类负面情绪及行为影响,重塑正确的理想与追求。四个维度共同发力,全面防止大学生行为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