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特征呈现及原则遵循*

2022-11-26 02:07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华丽
区域治理 2022年36期
关键词:主体党组织理论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华丽

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系统中的基础。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基层党组织才能在党员群众中贯彻落实,才能转化成强大力量。思想引领力是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抵御错误思潮干扰的能力,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提升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是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的内在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现实需要,也是确保全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强大战斗力的关键密钥。

一、思想引领力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灵魂”

思想引领是基层党组织贯彻党的决定的思想前提。党的决定就是为了使党的主张付诸实践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空谈只能误国,实干方能兴邦。党的决定只有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产生实际效用。基层党组织贯彻党的决定,就是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花结果,把措施转换为实际成效,使基层人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感。贯彻党的决定的思想前提就是基层党员深入理解党的各项措施的必要性,这就需要依托基层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想引领,对核心内容和重要精神认真学习,深刻掌握;对基层群众进行大众化、生活化的思想引领,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为把党的决定付诸实践肃清思想障碍。

思想引领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力量,关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治理有效是基层治理的目标和要求,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航者”,思想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引擎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基层党员干部完成具体繁杂工作的信念和信心,凝聚基层力量,形成基层共识。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以基层治理推动现代化目标实现,不断厚植基层治理的精神土壤,凝聚基层群众思想最大公约数,使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更加有力,基层治理愈加有效。

思想引领是基层党组织团结动员群众的关键环节。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联系密切,是党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思想引领力的发挥是基层党组织团结动员群众的重要途径。对基层党员进行思想引领,增强政治理论水平,扩大业务知识范围,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认识到广大基层党员在基层党组织中是团结动员人民群众的纽带,了解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动员群众中地位和作用。基层党员干部与人民日常生活在一起,共同奋斗在一处,在基层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深入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心声,让群众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信任感,用实际行动引领群众、团结群众、动员群众,增强基层党组织感召力。

二、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特征呈现

思想引领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思想引领力建设的深度思考。虽然十九大报告上是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但在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工作中思想引领力建设具有丰富实践,彰显出显著特征。深刻把握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的特征,是做好基层思想引领工作的关键。

(一)突出的导向性

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具有导向性的特征。导向性是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的前提,表现为科学理论的武装,在理论逻辑上体现为思想引领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

理论上科学,方向上才能正确。思想引领力的导向性特征来源于引领思想武装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特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世界观、方法论都具有科学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重要体现。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导向性还表现在对基层文化的塑造和引领。旗帜引领方向,思想引领的力量表现为能够使基层纷繁多样的文化现象变成层次有序的整合力量,思想引领力铸造基层文化灵魂,推动基层文化创新,鼓励健康文化进步,激励后进文化跟进,抵制腐朽文化侵蚀,最终实现文化的整体发展。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展现出更加稳健强劲的凝聚力、话语权和公信力。思想引领力对先进文化发挥导向作用,并且通过文化把这种导向功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先进文化,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凝聚力量和引领力量。此外,思想引领力的导向性体现在思想理论的群众武装作用。思想理论的归宿和目的是发挥其群众武装的工具作用,为人们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始终伴随着理论武装这一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强大智慧,是新时代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党自身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握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理论武装的重要维度,是提升理论武装的实效性,厚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自觉、思想力量、价值引领和群众基础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进入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基层党员群众,能够明确奋斗方向,形成政治共识。

(二)鲜明的时代性

思想引领力的话语表达因时而新,基层党组织根据时代需求、群众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更好宣传动员党员群众和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支部和农民协会,使具有较深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广大群众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将一盘散沙的农民在思想上真正凝聚起来、在行动上迅速组织起来,大大增强了革命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适时更新思想引领的语言载体,展现出了许多易于理解且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引领性语言,推动巩固政权新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政治上提出“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引领人们坚定我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社会上提出“关爱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等宣传语言都时时刻刻提醒基层民众,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多关心家庭,温暖他人;经济上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语言引导人们树立推动经济发展观念。

三、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原则遵循

思想引领力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思想引领力建设的重视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了一些重要原则,从而确保了思想引领功能的正常发挥。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对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建设必须始终如一坚持这些原则。

(一)政治领导原则为导向

改造思想以政治领导为前提。思想引领是基础,政治领导是根本。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就是一句空话。探究内容表述可以发现,以前长期使用的“思想政治建设”拆开表述为“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并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这无疑彰显了政治建设在思想引领力中的统领地位。

讲政治第一位的就是要突出“核心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基层党组织在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中须要增强“核心意识”,坚定政治导向。自觉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动向、解析时代矛盾、解决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此外,旗帜鲜明讲政治要在思想引领中做到“两个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党的领导核心是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习近平同志。这是由实践证明了的,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更是基层党组织进行思想引领力建设必须维护与遵循的最基本的政治逻辑、政治规矩与政治原则。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引领力建设中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重要原则遵循。

(二)主体需要原则为关键

主体需要是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动力之源。一方面,主体需要是思想引领力产生的矛盾之源。主体需要内部的矛盾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主体需要的满足和主体需要的发展。各种需要又会与其他需要构成相互联系的小系统。在主体需要结构系统中,对一些精神的需要同时会引起对其他精神需要结构的变化。主体需要总是与思想引领主体满足需要一起不断发展的。伴随主体自身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精神需要,因此,主体需要总是超过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实际水平,从而能够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提升思想引领力,同时在思想引领力提升过程中又继续产生新的矛盾。另一方面,主体需要的矛盾是思想引领力发展的矛盾之源。首先,主体需要与主体满足需要的自身能力的矛盾,会通过主体需要的能动性逐渐上升,要求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结构调整、内容优化、环境提升。其次,主体现实需要与理想需要也是一对矛盾,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过程中的矛盾。现实需要是基层党组织所能满足广大党员群众需求的思想引领水平,其中包括引领内容、方式、载体、环境等。现有水平无法满足,而待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水平提升后才能满足的需要就成为主体理想需要,二者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如果重视主体现实需要,轻视理想需要就会使思想引领力提升因缺乏后劲而不能较快增长;反之,如果忽视主体现实需要,而超越主体能接受的需要界限,就会影响主体接受思想引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阻碍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提升。

主体需要决定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发展向度。主体需要与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过程的种种状态的关系,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能动地位的一方是主体需要,由于主体需要具有能动性和发展的前进性,从能动的方面决定着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发展中理论的先进、载体的多样、环境的可变可创。主体需要决定思想引领的号召力,基层党组织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理论的生长点要立足于主体需要,把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思想引领的基本追求,明确好理论为谁研究、替谁说话的问题,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为群众发声,为群众服务。主体需要决定思想引领的感染力。立足主体需要要求基层党组织进行话语创新,既要讲出新话,又不能忘记传统,贴近群众需要,才能讲出群众的心里话,群众听得懂的热乎话。

(三)环境相宜原则为保障

首先,思想引领与制度保障须同向发力。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为思想引领提供统一性和规范性保障。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是将理想信念等价值观的内容灌输到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头脑中去,并引导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取得良好效果,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以完善相关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因此,只有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保障同向发力的原则,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才能够得到提升。

其次,思想引领与文化熏陶要同频共振。文化熏陶是指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长期在良好的社会风气、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等整合而形成的气氛或氛围中生活工作,逐渐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受到感染,得到好的影响。文化熏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一方面,文化熏陶规范思想引领。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是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引领力是育人修德的力量,基层社会中涌现出大量的道德行为、有影响力的道德模范,从多方面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起着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熏陶增强思想引领的效果。积极向上的基层文化对思想引领力有直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思想引领力系统中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体现的。思想引领者是引领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引领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引领者的素养对思想引领力产生直接影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促进人们正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能够扭转错误思想,接受正确思想的引领。

最后,坚持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同。基层思想引领的主体可以是基层党组织,也可以是社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政府部门与市场以外的非政府或非营利的组织和团体。现代社会的主体多元和利益分化使基层思想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复合性的挑战,无论是基层党组织还是市场组织、宗教组织等其他组织,都无力独自应对思想引领出现的风险。充分激发和引导基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思想引领的内生活力和主动性、积极性,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基层思想引领效率。在多元主体协同引领中,基层党组织占主导地位,具有强大协调能力,是思想引领的核心主体和中心节点,是能够使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的基石。明晰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引领的制度化规范体系,促使基层思想引领组织化、网格化,以共同的目标聚合资源,以共同的价值理念整合思想引领的多元主体,通过政治性约束和政策性激励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平衡,在基层形成一个多方联动、内外协调、合作紧密的组织环境,最终发挥基层思想引领的社会整体合力。

猜你喜欢
主体党组织理论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坚持理论创新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何谓“主体间性”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