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电工行业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发展趋势初探

2022-11-26 01:24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品认证电工核算

果 岩

(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

0 引言

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资源禀赋致使碳排放基数大、增长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至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高度耦合。据统计,2019年全社会碳排放约105亿吨,其中能源活动碳排放约98亿吨。从能源品种看,燃煤发电和供热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比重44%,其煤炭终端燃烧排放占比35%,电力、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比重分别为47%、36%、9%、8%。

《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温控目标,并期待在2051年至2100年间全球达到碳中和。全球范围内,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并进入了碳排放下降通道。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限期的发展中国家,强调未来30年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目标,带动全球向“碳中和”方向发展。

我国电工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用电设备以及电工器材制造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器制造大国,作为装备制造业,为下游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用户提供了生产运营保障基础,但电工行业自身碳排放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其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亟须通过创新建立新型合格评定体系,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配合,共同保障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顺利实施。

1 合格评定行业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统一管理的认证认可工作体制已基本建立。业务范围覆盖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等多个领域,总体上实施“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原则,拥有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国内认证认可发展基本情况的组织架构与制度体系。在供给侧改革为主攻方向的背景下,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

1.1 我国认证领域发展现状

认证是指由具备第三方性质的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合格评定活动。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共有834家认证机构,获证组织数量达83.6万个,证书发布量达285.4万张,涉及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服务认证等。对比2020年12月,证书增长量达5.7%、组织增长量达6.5%、机构增长量达15.2%。

认证制度方面,分为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两大类型,其中,强制性认证为国家推行认证制度,自愿性认证包括国家推行、机构推行、联盟认证、区域认证等不同形式。形成了“自愿与强制结合”、“国推与机推并行”、“引进与自创共存”的国家认证体制。

(1)强制性产品认证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范围内指定机构包括35家认证机构、250家实验室,累计发布有效证书数43.3万张,获证企业共计4.9万家,自我声明28.8万份。强制性产品目录共涉及17大类的103种产品,其中电线电缆、电路开关及保护设备或连接用电器装置、低压电器、小功率电动机、电动工具、电焊机、防爆电器共7大类的35种产品属于电工行业范围,占全部强制性产品大类的41.2%。

(2)自愿性产品认证

截至2021年6月,全国范围内共有239家认证机构,累计发布有效证书数80.5万张,获证企业共计8.5万家。当前,自愿性认证已覆盖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国推认证”支撑行业管理,成为行业部门简政放权的优选方式、“机推认证”紧跟消费热点和市场需求、“联盟认证”团队协作发挥合力打造品牌、“区域认证”成为地方政府抓质量提升的重要工具。

1.2 我国认可领域发展现状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是由44个各层级委员会、1100多名委员组成的认可治理公共平台,当前管理认可机构共计12381家,认可现行有效认证证书1275521张,已正式实施的分项认可制度共计45项,认可服务市场能力不断提升,认可规模和认可制度的齐全性位居国际同行前列[1]。

1.3 我国检验检测领域发展现状

我国检验检测市场长期以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结构持续优化、规模和产业集中度趋向合理发展,同时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底,我国境内共有检验检测机构4.4万家,累计为社会出具各类检验检测报告5.27亿份,检验检测服务业已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2]。

2 与“双碳”密切相关的认证制度情况

根据当前低碳技术分类,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负碳技术、能源管理技术、适应技术、低碳消费技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出之前,包括低碳、节能、碳排放核查等认证机制及评价方法已推广实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节能减排的需求。

2.1 低碳、节能产品认证

低碳认证是推动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落实的认证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于2013年联合发布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低碳产品认证范围,包括通用硅酸盐水泥、平板玻璃、铝合金建筑型材和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建筑陶瓷砖(板)、轮胎、纺织面料、钢化玻璃、三相配电变压器、电弧焊机。

节能认证是依据我国相关的认证用标准和技术要求,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产品认证制定与程序,经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委员会确认并通过颁布认证证书和节能标志,证明某一产品为节能产品的活动。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包括不间断电源、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相配电变压器、密集绝缘型母线槽、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交流接触器、小功率电动机等多类电工产品。

为加快节能低碳技术进步和推广普及,国家相关部门于2015年联合制定并公布《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覆盖了节能产品认证和低碳产品认证,并明确了两种认证机制的定义,即节能产品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用能产品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认证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低碳产品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符合相应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2.2 绿色产品认证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明确了“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共10个方面重点工作。

目前绿色产品认证活动方面,我国共有获证企业1千多家,证书1万多份,涵盖家用电器、快递包装、建材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家具、纺织品、洗涤用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领域,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3 碳排放核算服务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了《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行业核算指南编制工作,目前已开展了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钢铁生产企业、化工生产企业、电解炉生产企业等20余个高排放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行业核算指南进行碳排放核算工作。

碳排放核算的对象不同,采用的核算方法也有差异,产品碳足迹标准发展趋势较大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零售商和政府引导。当前,国际通用的两类标准分别为ISO 14067和PAS 2050。PAS 2050提出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及透明度五个原则,ISO 14067不仅包含PAS 2050的五个原则,还对生命周期观点、相关方法和功能单位、迭代计算方法、科学方法选择顺序、避免重复计算、参与性、公平性等作出了规定[3]。

3 电工行业存在的双碳领域合格评定缺位问题分析

我国合格评定发展历程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同步开展,随着认证认可制度的不断完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分别建立了低碳节能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以及碳排放核算核查等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绿色发展的认证体系,认证制度基本满足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位。

3.1 自愿性认证已覆盖电工行业,但绿色产品认证业务开展相对滞后

前期,电工行业在低压电器设备、中小型电机、配电变压器、电线电缆等诸多领域开展了低碳、节能产品认证工作。随后,2016年,国家进一步统一绿色产品的内涵、评价方法、认证标识,并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电工行业相关产品尚未纳入已发布的绿色产品认证目录中。

3.2 对碳排放核算服务认知不够,自主参与碳交易动力不足

一方面来源于作为制造为主业的电工行业,并未像电力、工业、建筑、交通领域高耗能高排放情况严重;另一方面,电工行业尚未重视供应链上下游的节能减排情况,产品生产过程全生命周期概念模糊不清。随着欧洲在内的发达国家对出口产品的碳核查强制性要求的提出,相关企业将进一步重视该领域工作。

3.3 单一类型产品认证与碳排放核查尚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绿色产品是覆盖资源获取、生产、销售、使用、处置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查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与供应链的碳管理的策略及计划的发展与实施。上述两个制度虽为各行业提供了基础通用手段,但还需从行业内部进行需求挖掘,发挥好“生产者”与“产品”、“生产者”与“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互通协作关系,从系统化角度出发,解决电工行业“双碳”合格评定工作深度不足的问题。

4 电工装备制造业转型需求

“十三五”末,我国电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1512家,资产总量为61654.55亿元,我国电工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用电设备以及电工器材制造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电工行业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行绿色制造;三是着力加快高新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四是提升电工行业国家质量基础能力。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和推进电气化转型被认为是满足“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转型的三大基石。电工装备制造业本身,一是做到减少采购物料、生产过程等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如采取材料回收、废物管理、提高材料效率和结构改变等促进循环经济方面的行动,同时鼓励和采用现有的最佳技术和效率标准;二是支持电工装备制造业生产活动高比例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能,包括可再生能源属性跟踪及采购,或直接建设可再生能源绿色发电系统;三是加快节能低碳技术在装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5 电工行业“双碳”合格评定工作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电工装备制造业不仅要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推行全面绿色制造,加快高新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等方面应对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重点考虑电工行业国家质量基础方面,开拓合格评定新业务领域,以保障电工装备制造业直接或间接支撑国家顺利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对此,电工行业作为生产制造业领域产业,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两个方向来看,作为联通高耗能的工业领域钢铁、化工等上游产业,以及电力、交通等碳排放较多的下游产业的集成装置及解决方案的中游产业,电工行业起到了“纽带”和“联通”作用。

5.1 开展双碳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研究

一是开展基于电工制造业各生产环节的实测型碳排放监测技术研究。确定典型电工产品制造生产环节消耗及排放节点,研发精准化基于电为主体,其他各类能源为辅的监测设备,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实测型计量监测系统。

二是开展基于绿色电力消纳的“电-碳”市场协同机制研究。包括“电-碳”市场协同机理及关键机制研究、绿色电力使用认证体系研究,同时,提出我国电工行业绿色电力消纳认证体系,以及碳排放监测核算衔接机制及关键技术研究。

三是开展研究电工行业供应链评价要求。开展电工行业生产活动碳排放预算模型方法体系研究、碳减排潜力评估模型研究、电工行业上下游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协同模拟研究、电工行业面向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等内容。

四是开展涵盖园区低碳路径精准规划、碳排放可信监测、碳数据科学管理、碳资产智能核算的一体化园区碳管理认证服务技术研究。包括基于碳资产价值评估的园区低碳路径多情景优化模型研究、基于能源区块链的园区碳排放可信监测平台及示范研究、面向能源与其他多元数据融合的碳数据管理及价值挖掘技术研究、数字化系统构架下碳资产智能核算机制及聚合关键技术研究等。

5.2 开展双碳领域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统一绿色产品标识认证体系建设。当前,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已整合了原有节能、节水、环保、低碳、循环、再生、有机等多类型认证制度,对此,电工行业应加快开展绿色设计评价制度、再制造评价制度,开展成熟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重点领域相关产品,参与绿色产品标识认证活动。

二是打造电工行业低碳供应链认证体系。覆盖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制造、配送及供应、消费使用、废弃处理回收等全产业链的低碳供应链,按照标准化程度高、应用量大面广的电工产品为研究对象,如中小电机、风力发电机组等,梳理并筛选其固定的产品型号,研究并提出低碳供应管理的基本思想、研究条件、框架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低碳供应链评定工作。

三是打造电工行业低碳生产基地认证体系。针对电工行业生产楼宇、工厂、园区等生产基地,建立单位千瓦能耗折算模型,核算包括电能、水能、热能及天然气等能源消耗情况;同时,核查相关节能产品(如生产基地车间用节能电机等)的占比情况。通过对企业为主体开展的日常经营生产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把控来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促进构建电工行业碳减排制造体系。

5.3 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加强电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检验检测认证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认可国际化优势,以多边互认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合作为突破,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外贸大局。积极参与认可领域的国际治理,充分发挥我国在有关国际认可组织的任职优势,努力争取我国在认可政策和规则制定、互认安排、国际采信等方面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电工行业“双碳”领域合格评定体系的建立,应以“供应链、产业链”为重点,以“认证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国内创新”引导“国际化创新”,推动电工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助力电工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产品认证电工核算
关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分析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浅谈Multisim仿真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赋能
快递包装有了绿色产品认证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实施
有时钻进污水井,有时爬上高压线 210所电工与水暖工的安全状态
小议我国铁路产品认证新策略
市场监管总局 应急管理部取消部分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
糊涂的维修工
今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