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名幼儿的血液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的分离与鉴定

2022-11-26 00:20:03聂娟娟王槐堂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年8期
关键词:亚种红霉素空肠

聂娟娟,马 爽,林 铿,王槐堂

1.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东广州 510800;2.湖北健康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湖北咸宁 437000

血液细菌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其中的病原菌有许多种,但文献报道的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少见。本院分别在2020年3月2日、4月9日从2例住院幼儿血液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菌株,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23 d,因“腹胀2 d”于2020年3月2日16时5分入住新生儿科。体格检查:体温36.8 ℃,脉搏136次/分,呼吸频率50次/分,血压72/36 mm Hg。神志清醒、反应可,无脱水征,全身皮肤欠红润,中度黄染,前囟平软,张力不高。呼吸不促,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率136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胀明显,见腹壁静脉显露,未扪及包块,肝肋下3 cm,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辅助检查:入院后查胸片示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片示肠功能紊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9.3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 15.9%,淋巴细胞比例(LYMPHR) 64.1%,单核细胞比例13.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8%,嗜碱性粒细胞比例0.2%,未成熟粒细胞比例0.5%。血清总胆红素228.7 μmol/L,直接胆红素29.4 μmol/L,间接胆红素199.3 μmol/L,免疫球蛋白G(IgG) 6.07 g/L,偏低(正常7.0~15.0 g/L),大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阴性,轮状病毒阴性。患儿腹胀明显,警惕败血症,同时间送检血培养,培养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临床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患儿3月5日、10日2次血培养均阴性,病情好转,于2020年3月17日办理出院手续。

病例2,男,1岁4个月,因“发热39 ℃半天,抽搐1次”于2020年4月9日8时52分入住儿科。体格检查:神志清醒,反应尚可,呼吸平顺,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前囟平软,口唇红,咽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触诊不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肢端暖,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8.95×109/L,NEUTR 78.9%,LYMPHR 14.5%,C反应蛋白(CRP) 5.79 mg/L。血气分析:二氧化碳(CO2)分压36.6 mm Hg,氧分压125.9 mm Hg。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阴性,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阴性。降钙素原(PCT)3.28 ng/mL(<0.5 ng/mL为阴性),乳酸1.79 mmol/L,葡萄糖9.12 mmol/L,肝功、肾功、心功、免疫五项结果未见异常。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未见异常。4月10日查血常规:WBC 7.35×109/L、NEUTR 60.40%、LYMPHR 31.00%,CRP 42.72 mg/L,PCT 13.38 ng/mL,呼吸道核酸十五项示卡他莫拉菌、人类疱疹病毒阳性。4月14日复查,CRP<0.50 mg/L,WBC 5.15×109/L、NEUTR 23.50%,PCT 0.57 ng/mL。临床根据发热、炎症指标升高,提示细菌感染,采用头孢曲松治疗、补液、退热及对症处理。4月9日的血培养结果回报,培养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患儿退烧,症状好转,家长要求办理出院手续。因患儿家长拒绝再次抽血送检,仅有1次血培养结果。

2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2.1细菌培养 血培养采用Auto BC120血培养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取阳性瓶内悬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珠海贝索公司),镜下可见革兰阴性、形态弯曲、螺旋样菌体;转种血琼脂平板(广州市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巧克力琼脂平板(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放置在37 ℃及5% CO2(CO2产气袋,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环境中,培养24 h无肉眼可见菌落,取原始划线处生长物涂片革兰染色,镜下见形态弯曲、螺旋样革兰阴性菌。继续5% CO2环境中孵育至48 h,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出现针尖大小、圆形、湿润菌落,涂片革兰染色,见形态弯曲、螺旋样阴性菌。平板生长物在42 ℃的5% CO2环境中培养生长良好,在25 ℃的5% CO2环境中培养48 h不生长。

2.2菌种鉴定 2株菌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无添加抗菌药物)生长,菌落圆形、凸起、不溶血,48 h菌落细小,延长孵育时间菌落增大。触酶试验和氧化酶试验均阳性,马尿酸盐试验阳性,经Api CAMPY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生化鉴定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使用NH卡鉴定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用Vitek MS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1]。2株菌在25 ℃不生长,在42 ℃生长良好。

2.3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文献[2],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生理盐水直接菌落悬液法制备0.5麦氏标准菌悬液,使用含5%绵羊血的MH培养基(采用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MH干粉,加入绵羊血自制),在5% CO2、42 ℃环境下孵育24 h。病例1菌株,其红霉素抑菌环直径19 mm为敏感(敏感≥16 mm);病例2菌株,其红霉素抑菌环直径40 mm为敏感,2株菌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均无抑菌环,为耐药(四环素抑菌环≤22 mm为耐药;环丙沙星抑菌环≤20 mm为耐药)。而多西环素的药物敏感试验需使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检测,此2株菌未作检测。

3 讨 论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的微嗜热细菌,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弯曲菌在发展中国家常常从有/无腹泻的患者中分离到,大部分有症状的弯曲菌感染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早期,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感染者可能无症状,新生儿仅50%出现发热,腋温>37.8 ℃,且发热可能与脱水等有关。幼儿反复接触细菌会导致炎症,在短期内,导致吸收不良、口服疫苗失败、认知延迟和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增加[3]。弯曲菌感染以胃肠道最常见,其引起腹泻的具体过程未完全明确,多发生于<5岁儿童或青少年中,尤其是婴幼儿[4]。

空肠弯曲菌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因素,它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在动物身上流行,分布于大多数温血动物,因此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食源性感染,通过肉类产品特别是家禽,也可通过污染食物、牛奶和水经口传播,被感染的人和动物粪便中的活菌可污染环境,常因食品、牛奶或水的污染而引起爆发,人际传播罕见,死亡也很罕见,可能会发生在年龄小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5-6]。空肠弯曲菌肠炎可引起发热、腹部绞痛和腹泻,还可引起肠外感染,如菌血症、尿路感染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发生持续性腹泻和菌血症[7],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通常具有自限性。一般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长达72 h,感染通常在1周内消退[3]。同时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幼儿中,而空肠弯曲菌罕见血流感染为迁延性,伴反复发热,感染来源不明确,主要侵犯免疫缺陷患者。此次本院检出的2例患儿,1例患儿发热抽搐,另1例患儿肠功能紊乱并有低IgG血症,可能因为2例患儿年龄小,机体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空肠弯曲菌趁机而入引起菌血症。菌血症发生率占肠道感染患者的1.5‰,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由空肠弯曲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不常见[8]。

短期内从2例幼儿血液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比较少见,需要重视此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由于细菌培养鉴定需要时间,临床采用了经验用药,需要注意如患儿家长拒绝抽血做细菌培养复查,应重视与患儿家属的沟通。病例1入院后经验性给予红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未加重,情况好转,血培养阳性后予以“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对症治疗,症状也无反复,状况良好;病例2入院后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补液、退热等对症处理,病情未加重,之后转入儿科一区继续头孢曲松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患儿热退,病情好转。从这2例患儿症状好转看出,空肠弯曲菌血流感染及时诊治效果较好。临床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往往由于病原菌检测困难、诊断不明确而延误治疗。同时,也提示了临床微生物室应具备鉴定的条件,充分考虑到部分自动化鉴定系统不能鉴定此菌,药物敏感试验也需要手工完成,才能为临床提供明确的鉴定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流行病学监测、感染经久不愈、严重感染治疗有指导作用,空肠弯曲菌大多数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尤其是庆大霉素、红霉素和氯霉素[9-10],其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较低。

猜你喜欢
亚种红霉素空肠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sesquiterpenoid bio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Sarcandra glabra
亚沉茶渍亚洲亚种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 asiatica Zahlbr.的订正研究
红霉素眼膏 用途知多少
保健与生活(2022年7期)2022-04-08 21:33:36
十全大补汤加味联合空肠营养管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疗效观察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华声文萃(2021年11期)2021-11-15 18:40:16
盘羊新亚种
——和田盘羊
红霉素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循证护理在经鼻胃镜放置鼻空肠营养管中的应用效果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单通道空肠间置在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