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研究,赋推广之能

2022-11-25 20:21李永强
新作文·教育故事 2022年3期
关键词:巴蜀共生重庆市

2018年,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获得国家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这是一份殊荣,也是一份责任。《巴蜀建校宣言》开篇提到,“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没有!”教育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适应潮流、与时俱进!我们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更没有丝毫骄傲自满。我们接续追问,巴蜀如何高位再起步,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我们又如何把成果分享给更多的学校,助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于是,一个个课题应运而生。

先行一步,立课题

巴蜀自2002年开启城乡互助行教育互助志愿者行动以来,从未停止过对重庆市内各区县学校的教育帮扶。2014年,原有“1+1+N”城乡互助行升级为“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升级。获得国奖后,我们进一步追问,怎样整合已有教育互助志愿者行动与对内深化研究,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教育互助质量,让成果助力更多学校的发展。

于是2019年9月,由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李永强副校长牵头的课题——“学科+”成果的推广深化的机制性研究,正式提上案头,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提交了课题申请书。2019年12月10日,批准立项。我们申报这个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课题研究倒逼现场实践研究,进一步清理成果内涵,进一步探寻成果推广应用的机制,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没有想到,此课题立项后一年,即2020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由此,自上而下的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日渐兴起。

2021年9月,重庆市教育学会联合重庆市各教学成果持有方发起了“共赴成果推广应用,共创教育高质发展”的大型教育公益互助行动。在重庆市教育学会钟燕会长的邀请下,巴蜀小学成为了公益互助行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者。在钟燕会长的领导下,在重庆市各兄弟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又向中国教育学会提交了“2021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实践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的课题申报书。很幸运,2021年12月31日,我们的课题被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度重点规划课题。

共智共力,建体系

成果推广应用指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持有方主动把教学成果与全国的教研单位和学校共享,扩大成果的施行范围。同时,使用成果的教研单位、学校、教师,通过听、看、悟、体验等培训学习,内化、转化教学成果并创造性地施行于教育教学现场。可见,成果推广应用不应是静态的单向授受,而是动态的共创实践研究。不应只是持有方与应用方的双向互动,而应是多方协同一体的共生共长。一方面,持有方需进一步对成果进行凝练与优化,具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应用方也要基于本校或本区文化实际进行成果引渡与改造。同时管理方、组织方还需进行统筹与指导。借助推广应用报道宣传,普惠更多第三方的教育实践改革。由此最大限度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

综上,成果推广与应用实际上需要一种生态学的方法论予以指导与引领。生态学理论包含生命观、结构观、生态观与发展观等核心内容。生命观变对象为与主体平等的生命有机体。成果推广应用不再成为远离我们的一件工作,而是给予我们能量与营养,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活生生的教育活动。生态学还着力于探察有机体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认为只有弄清楚了结构与运行机制,才有利于认识本体。另外,生态学理论认为有机体还天然地置于大的生态场中,应分析与探明有机体内部与外部生态圈的共生关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广泛、更有质量的成果共享共生也是要考虑的事。生态学理论还以动态生长的时间轴来看待有机体,容纳过程中的问题,也期许未来的向上向好生长。

可见,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综合分析,成果推广应用的基础与前提是成果的生发与共生,即要有料;接着需厘清成果推广应用的具体结构与运行机制,要有法,实效是关键;最后,还要构建起成果推广应用的生态场,让双向互流变成多向共创共生,让内部联通变成内部与外部(大的教育场,包含可以知晓,愿意共行的所有組织与个人)共生,要有光,也即是需厘清成果推广应用的影响机制。

由此,构建起了包含“一体化生发机制、实效型推广应用机制、联通态影响机制”三维一体的高质量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结构体系。

1.有料:一体化生发机制

巴蜀小学一直将常态优质作为成果生发、研究、推广应用、衍生的重要基石与方向。不做一张皮,说一张皮,要理实一体,知行合一。

深化即对内深化研究,推广即对外与对内的宣传介绍。为了推广,需得再研究,让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明、用得上、还好用。巴蜀小学着力实施了中华名项目成果再研究、“学·教小助手”成果数字化升级、教师教研成果应用改革。三大成果深化工程助力成果转化升级,为推广备料。

推广是持有方深化后的再研究,也是应用方及普惠方的已有经验再观照与再研究,推广即研究。

应用是基于成果价值认同后的校本实践。实践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样态,有移植式应用、借鉴式应用、改编式应用、重构式应用、启发式创造等。所以,应用即创造。

2.有法:实效型推广应用机制

在推广应用实施上,需厘清为什么、谁来做、用什么、如何保障、如何优化推广和应用几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认识驱动。要认识到,成果推广应用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抓手。作为持有方,成果推广应用既是对自身成果的再研究与再创造,也是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二是团队支撑。推广应用不是持有方与应用方的双向互动,而是多方协同共生的创造性实践。要协同多方力量做好推广应用领导、组织、支持与保障工作。团队是高质量推广应用的活水源泉。

三是課程导引。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抓手,也是推广应用的载体。考虑应用方个性化的实践需求,我们研发了“火锅自助餐”式推广应用课程,包括自选式课程内容、工作坊式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三大方面,从选择差异度上分成了推荐菜、自助餐与定制菜。推荐菜是巴蜀小学的特色与经典成果,自助餐是基于巴蜀小学系列成果从中进行选择,定制菜是应用方出菜单,我们进行组编或重构,场域上,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并行不悖。请进来、走出去、相逢第三处(如一起参加某次研讨会)适切而定。段点上,沿着需求调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定期互动的持续共生链条有序推进,回环实施。方式上,参观感受、现场体验、动手实践、一起创造等兼容并包;课程实施全程,采取自评、互评、他评互相质询,过程性、终结性评价协同反馈,调查表、成果集等多元一体,发挥评价导向、反馈、改进、激励、自省与预见价值。

四是资源保障。为实现成果泛在共享,智慧固化留存,经验实时分享,我们搭建了“学·教小助手”资源共创、共生、共享平台。

五是研究共生。2019年,我们申报的《“学科+”成果推广的机制性研究》成为重庆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开始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对成果推广应用的机制进行探索。

3.有光:联通态影响机制

推广应用不应只是星星之火,更应成为燎原之势。随着成果推广应用的深入,主动联系,邀约合作的同行队伍不断壮大;同行队伍的壮大带来了理论成果的不断优化、更新与生发;七个示范区、联盟校、合作校都在成果推广应用中不断生长,展露出了向上的生长状态。走进教育现场,都可以看到课程综合化的“影子”“气质”“精神”。

仰望星空,齐闪亮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创建一些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巴蜀人一直在路上!这路上有国强民安的守护,有重要他人的陪伴,巴蜀人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立己达人,继续做好成果深化研究、推广应用工作。期待着我们都化为天空中一颗颗小小的星辰,一起照亮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整片夜空!

猜你喜欢
巴蜀共生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