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四年,满洲贵族都察院左都御史崇厚奉命出使俄国,索还為俄国侵占的伊犁。没想到在沙俄的威胁愚弄下,崇厚未经朝廷授权,于第二年擅自与俄国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割了地还不算,还要赔偿俄国所谓“守卫”伊犁的兵费及其他款项五百万卢布(合银280万两)。此条约一出,国内舆论大哗,清政府将崇厚革职拿问,定为“斩监候”。然而,由于沙俄的外交抗议和武力恐吓,不久,清廷居然准备将崇厚免罪开释。听闻此事,陈宝琛与同为“清流”的张之洞先后上疏,请求诛崇厚、毁此约。开释旨下,陈宝琛依然上奏痛陈。陈宝琛的上奏虽然没有取得成效,其胆量却令人敬佩。
陈宝琛的上疏,是直接针对皇家人的错误决定而做出的。有清一代,诛杀读书人与言事大臣是家常便饭,作为一个已在京城为官十余年的人,陈宝琛不可能不明白对朝政说是论非的风险。然而,他却选择了直言相谏。
宣统三年,陈宝琛被补授为山西巡抚。巡抚是一个很有油水的岗位,一年得二三十万两白银的贿赂易如反掌。当时,庆亲王奕劻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外放的大员除了奏谢简授外,都得去拜谒军机大臣。奕劻贪财是出了名的,有人事先提醒陈宝琛:拜见庆亲王,须备一份厚礼。陈宝琛不听。奕劻果然非常不高兴。陈宝琛被任命为山西巡抚不足一个月就被开去职位。陈宝琛一点也不在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者精神,无时不在激励陈宝琛做一个有操守、有担当的官员。做闲职时敢于进谏,做地方实权派时不屑于以金钱保官,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摘自《北京日报》 游宇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