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5 03:04:58赵金红唐小牛郭俊杰刘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寄生虫病疟疾

赵金红,唐小牛,郭俊杰,刘婷

1.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齐齐哈尔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精湛的医术,更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寄生虫病作为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危害了人类健康,还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曾是世界上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效防控下,至2021 年,我国已经消除了丝虫病和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包虫病和土源性蠕虫病等重要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3]。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食源性、机会性、输入性寄生虫病病例有增多趋势[4]。人体寄生虫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重要桥梁课程。因此,为形成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的作用。总论引言为该课程第一课,上好第一课,如同扣好“第一粒扣子”,对于学好人体寄生虫学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1.1 案例背景 寄生虫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动物种群极为丰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复杂多样,加之社会和历史的因素,曾是寄生虫病种类繁多、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在历史上曾因血吸虫病而出现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也因蚤传鼠疫出现了“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二人横截路”的可怕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走过了一段奋斗征程,在寄生虫病防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5]。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在血吸虫病、疟疾防控方面,通过公共卫生对外援助与合作输出中国经验,造福了全球更多民众[6]。我国的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逐步完善和成熟,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7]。

1.2 案例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3 案例目标 本次课为第一课,总论引言内容包括我国及全球范围内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的危害、防治成就及现状等。为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采用情境感染式、互动式、讨论式、问卷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从全球健康治理的参与者,逐步发展为引领者,体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担当,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4 案例实施

1.4.1 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培养民族自信

知识点: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巨大成就。

思政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五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①疟疾:2017 年我国首次实现本土病例零报告的重大突破,至2020 年连续4 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8]。2021 年 6 月 30 日,我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②血吸虫病: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20 年全国近97%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已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计划于2030 年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9]。③淋巴丝虫病:1994 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2007 年我国在全球83 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率先消除丝虫病。④黑热病:我国已于1958 年达到基本消灭。⑤钩虫病:第三次全国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与2001—2004 年的第二次全国流调结果相比,钩虫平均感染率从6.12%[10]下降为1.12%[11]。

思政元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在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历史巨变,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案例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1.4.2 与国际友好合作相结合,培养大爱精神

知识点:我国在血吸虫病、疟疾防控上的援外成就。

思政素材:国际交往上,我国一直注重国际合作,积极分享传染病防治、医疗保健、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全球公共产品。2015 年12 月在南非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实施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明确提出“中方将参与非洲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12]。2017 年我国开展了首个血吸虫病援外项目,即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也是中国-桑给巴尔-世界卫生组织三方合作项目。该项目成功在桑给巴尔奔巴岛试点地区达成了血吸虫病消除目标[6]。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强调中非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13]。此次会议习近平主席提出“八大行动”,其中的“健康卫生行动”明确指出中国将开展公共卫生交流和信息合作,实施中非新发再发传染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疟疾等疾控合作项目,支持非洲传染病监测和实验室能力建设,开展非洲艾滋病防治宣传倡导项目等[6]。目前,中国已经与坦桑尼亚、赞比亚、塞内加尔和布基纳法索等开展了疟疾防控合作,向其提供了防控资金、技术和经验等。2022年1月28日,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支持的“加强非洲国家疟疾监测与响应能力项目”线上启动仪式顺利召开,这将有助于继续深化与非洲国家开展疟疾防控合作,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全球控制和消除疟疾目标。

思政元素:非洲是寄生虫病的主要流行区,非洲疟疾、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全球占比均超过了85%[14]。对此,我国积极主动开展援助非洲项目,通过分享我国血吸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防治的经验、技术和产品,支持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6]。随着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在非洲的传播,不仅我国的产品、技术走向了世界,还向世界彰显我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些实例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1.4.3 与国家防控政策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点:我国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及措施。

思政素材:疟疾是疟原虫感染人体所导致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健康危害和社会经济负担。20世纪60年代,学者屠呦呦及其团队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的抗疟研究任务后,历经数百次失败仍不退缩,并且以身试药,最终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为全世界带来一种全新抗疟药。“中国神药”青蒿素在非洲拯救百万生命[15],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评为“20 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之一。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抗疟药物只有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历史,这是中医药研究实践上的一次自主创新,更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除了在科研技术上的创新,我国也一直探索在疾病防控策略及措施上的创新。在疟疾防控上,我国探索总结出的“线索追踪、清点拔源”消除疟疾策略和“1-3-7 定点清除”工作模式,这些切实可行的防控经验和技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技术策略。在血吸虫病防控上,2004 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实施以来各地血吸虫病防控成效显著[16]。截至2020年底,我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中,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省、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9]。这些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及措施,都为寄生虫病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政元素:我国在面对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控上,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勇于实践,制定的防治规划和策略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屠呦呦及其团队为全球抗击疟疾作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我国科学家攻坚克难所具备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献身科学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到每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与我国防控政策的先进性和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性密不可分。作为医学生,应当立足国情和防控政策,践行“大医精诚”精神,提高自己职业的责任认同感,同时更要以前辈为榜样,培养创新思维,树立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拓宽思路、勇于创新。

1.4.4 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培养辩证思维

知识点: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着损害与抗损害的矛盾斗争,二者既相互损害,又相互适应,推动着共同进化的进程。

思政素材:近年来研究发现,宿主感染某些寄生蠕虫后,可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和/或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产物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因此患上哮喘、过敏性肠炎、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反而降低。目前,筛选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蠕虫候选抗原分子已经成为寄生虫学研究热点。

思政元素:辩证思维模式要求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而应该客观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 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为评估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笔者组织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校2020 级卫生检验与检疫学专业、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总人数121 名,回收率100%,有效率100%。调查结果显示,98.4%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得较为自然,95%的学生都能接受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93.4%的学生认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93.4%的学生学习兴趣有提升,94.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100%的学生认为此次课程有利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将课程中体现的价值观及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n=121)

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对科研探索的热情。课程思政传授的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严谨的职业精神。但仍有少数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一般,这也提示着该课程今后仍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同时还需要对这些个案学生加以跟踪和重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课后作业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题目为“WHO 官宣认证中国已消除疟疾,从3 000 万到零病例,我国是如何成功抗疟的?”“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都总结出寄生虫病防控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等有关,有的认为在寄生虫病防治中预防是重要的环节,做好寄生虫病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可轻视,有的说我国消灭寄生虫病很棒,有的学生直言为祖国感到骄傲,等等。答题环节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伟大祖国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而自豪,为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而骄傲,再一次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将问题讨论、生活实例、重大事件等穿插于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多形式、多渠道融入寄生虫学课程,更加注重思政元素的内涵性和系统性。

3 案例教学反思与感悟

高校培养人才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系统工程,课程承载着教育内容,也包含了教育对人的期待[17]。本次课程引言内容通过成就介绍、成果分享、情境感染、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开展了专业知识与思政融合的授课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邀请专家通过“云端”走进课堂助力思政教学,通过讲述中国血防的重大成就及援外情况,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专业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既拉近了学生与专家的距离,还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这种模式下的授课过程不是单向灌输、强加观点,而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出发,如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分离青蒿素的故事、中国援外情况的视频介绍和专家现场解说等,以实际案例融入专业知识,挖掘出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更能激发学生自我体悟、内化,做到培根于无形、铸魂于无声。

课程思政教育是内涵建设,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重在潜移默化、恒久感召,重在价值引领、人格养成,需要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有赖于教师言行的示范引领。教师应密切结合课程教学知识点,深刻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动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本次课程虽然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了课程思政的效果,但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长期、潜移默化的工程,需要持续地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同时还要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检验思政成效。今后仍需不断完善并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探索出适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寄生虫病疟疾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自我保健(2021年8期)2021-12-01 03:13:36
肉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世界农药(2019年3期)2019-09-10 07:04:10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鸭体内三种寄生虫病及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7
牛血吸虫病的流行与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5
一例牛血吸虫病的诊疗与体会
寄生虫病